摘要:在生態翻譯學視域下分析譯者翻譯行為影響五要素,即宏觀環境、支持環境、作者因素、譯者因素和讀者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了翻譯教學的三點啟示,認為翻譯人才的培養要適應宏觀翻譯生態環境;翻譯教學的核心要培養學生的三維轉換能力。另外,要培養合格的翻譯人才必須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這種強調整體、多維的生態教學模式有利于翻譯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 翻譯生態環境 教學反思
一、引言
生態翻譯的概念由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首提,它以翻譯生態與自然生態的類似同構性為基礎,以生態學的整體觀為方法論研究翻譯問題。其主要研究對象包括譯者的主體性、譯者與翻譯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等。一方面,生態翻譯學強調譯者是翻譯行為的主體,譯者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在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作出選擇,最終產出能夠長久生存的譯文,即翻譯生態環境影響著譯者的翻譯行為。而翻譯生態環境又包含各種要素,譯者進行翻譯行為時受一種或幾種要素的推動或制約。因此,研究生態翻譯行為的影響要素具有理論意義。另一方面,為了培養出能夠生存發展的高素質譯者,提高譯者的翻譯能力,教師必須具有生態翻譯觀,思考在翻譯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適應各種翻譯生態環境要素的能力。換言之,從“譯者中心”的角度出發,以譯者與翻譯生態環境的關系為理論基礎探討翻譯教學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二、生態翻譯行為的影響要素
在討論生態翻譯行為的影響要素之前,有必要了解譯者與翻譯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生態翻譯學將翻譯生態環境定義為“影響翻譯主體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譯者與翻譯生態環境的關系,主要體現在翻譯生態環境對譯者的作用和譯者對翻譯生態環境的反作用兩個方面。首先,譯者的生存與發展一刻也離不開他所處的翻譯生態環境:譯者要從翻譯生態環境中獲取他需要的一切,包括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一切關聯互動的要素;同時,翻譯生態環境的變化決定著翻譯策略的選擇,會在譯者產生譯文過程中的詞匯、句式、語用、交際等不同層面體現出來。其次,譯者對翻譯生態環境也具有反作用:好的譯者在適應翻譯生態環境來實現翻譯目的的同時,又在對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與選擇過程中創造出多樣的翻譯策略,進而能動地建構和促進生態翻譯環境的變化。所以說,研究譯者對生態翻譯環境的適應和選擇能力,研究在特定翻譯生態環境影響下的譯者能力、翻譯行為,以及翻譯效果是生態翻譯學的核心問題。
既然翻譯生態環境是翻譯活動發生、存在、發展的必要條件,那么所有影響譯者生存和發展的因素皆可視為影響譯者翻譯活動的生態環境要素,即譯者生態翻譯行為的影響要素。依據研究目的的不同,生態翻譯行為影響要素的劃分也不同。例如,按范圍來看,可劃分為宏觀要素和微觀要素;按屬性因素,可劃分為自然要素和社會要素;按主客體因素,可劃分為主體要素和客體要素;按哲學依據,可劃分為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等等。這里為方便描述,筆者列舉了五類最主要的譯者生態翻譯行為影響要素,包括宏觀環境、支持環境、作者因素、譯者因素和讀者因素。選取這五個要素是因為:作者、譯者、讀者構成的翻譯生態價值鏈體現了翻譯過程;宏觀條件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形成宏觀環境要素對譯者的作用不可小覷;同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還需要外界環境的支持。
1.宏觀環境。譯者的翻譯行為受到政治、文化、經濟和自然環境等宏觀環境因素的影響,比如:一個國家的政體和意識形態會作用于譯者,使其在選擇翻譯策略和評價生成的譯本時有意無意地兼顧政治、經濟和法律的要求。而且,一般情況下譯者與作者常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傳統中,也使得翻譯行為受到制約。
2.支持環境。支持環境即翻譯業務環境,包括翻譯資源、行業環境、翻譯研究、翻譯技術等。翻譯活動需要資料、文獻及翻譯范例等資源,翻譯資源的豐富程度和可得性會影響翻譯效果。另外,翻譯都有一定目的性,譯者要考慮到贊助者和出版商的意見,所以在翻譯行為中或多或少受到了這些因素的影響。
3.作者因素。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影響翻譯的結果,比如:作者的知識背景、時代背景和個人價值觀念都在原文中有所體現,譯者是否能夠完全理解這些文本精神影響到翻譯的效果。
4.譯者因素。譯者的翻譯是否成功,取決于譯者對原文理解和對譯文表達的能力。翻譯不是單純的語言轉換,在這個過程中譯者的精神追求、情感需要、經濟利益取向、個人興趣甚至性格特點都在翻譯過程中有所體現。另外,譯者對兩種語言的熟練程度、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在翻譯過程中的創作靈感都影響其翻譯水平。
5.讀者因素。讀者在閱讀譯文的時候有自己的思維習慣、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即使譯文完全忠實于原文,讀者的理解也可能無法與原作者的意圖一致,所以讀者因素對譯者的翻譯行為也產生很大影響。
三、對翻譯教學的啟示
譯者的翻譯行為離不開翻譯生態環境,其生存境遇受到“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和制約。因此,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要兼顧翻譯生態環境要素對翻譯行為的影響。
(一)影響要素——翻譯教學的宏觀環境
優秀譯文的產出依靠優秀的譯者,優秀的譯者必須考慮自己所處的翻譯生態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和對其的影響,以便做出翻譯過程中的適應和選擇。所以在培養未來的譯者時,必須將翻譯教學置于翻譯生態環境這個宏觀背景之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以傳統的語言學理論為基礎,從分析兩種語言特點對比入手,介紹常用的翻譯技巧,教學順序也多是從詞法到句法。學生在課堂上接觸了大量的譯例,掌握了足夠的翻譯技巧,卻不見得對真正從事的翻譯實踐有多大的幫助。這是因為翻譯技巧的運用與譯例的選擇都脫離了翻譯生態環境這個背景,忽略了影響譯者的各種要素。
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就要把翻譯教學置于翻譯生態環境之中,由基于語法的分項講解轉向面向實踐的整體關聯。這就要求教師在翻譯教學中,不斷地向學生灌輸翻譯生態環境意識,使他們逐漸了解、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使學生親身體驗翻譯生態環境,在課堂教學中創造翻譯工作的生態環境,讓學生有真實的翻譯體驗。例如,在翻譯課堂教學中對一項翻譯任務的全程進行模擬,包括了解雙語的宏觀環境、根據譯者能力接受翻譯任務、根據原文作者特點和想定的讀者需求提出翻譯標準、利用支持環境進行翻譯實踐、進行校稿等。教師在整個過程中進行指導,并在最后組織全班進行討論和評價,引導學生在目的論指導下選擇和適應翻譯生態環境來采取翻譯應對策略,產生整合適應度高的譯文。這樣一來,學生對翻譯的理解就不止是停留在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是置身于翻譯生態環境,考慮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等多種因素及其相互關系,從而進行適應性選擇的翻譯活動。
(二)多維轉換——翻譯教學的核心內容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擺脫不了各種生態要素的影響和制約,那么他就必須“在翻譯生態環境的不同層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維度地適應”,才能產出“整合適應選擇度”較高的譯文。鑒于語言、文化、交際“一直是翻譯過程中通常需重點轉換的視角和翻譯理論家們關注的焦點”,因此,生態翻譯學將視角落在“三維”轉換上,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所以在翻譯教學中要著力培養學生的“三維轉換”能力。
1.語言維的轉換。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要求譯者能夠熟練地運用兩種語言,并掌握兩種語言在詞匯、語法和修辭等方面的差異。在翻譯教學中,學生在語言維的轉換能力培養比較成功,大多數教師能夠在翻譯教學中注重學生英語詞匯的積累、語法的掌握及兩種語言差異比較等。不足之處反而是對中文的掌握沒有足夠的重視。學生往往對英文的理解很到位,但卻找不到恰當的中文表達。因此,筆者認為教師要注重學生對兩種語言的均衡掌握,培養英語能力的同時不忘漢語修養的提升,從而在語言維上做出最佳的適應選擇性轉換。
2.文化維的轉換。文化維的適應選擇性轉換在于關注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存在的差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文化維已經開始重視,但是沒有注重學生宏觀文化意識的培養。例如,當出現文化維上的誤譯時,教師只指出此處錯誤,解釋此處的文化內涵,停留在教師講一個,學生記一個的狀態;所以,當再次遇到其他文化維上的翻譯問題時,學生可能還會誤譯。要培養學生文化維的轉換能力,必須培養學生的宏觀文化意識,讓學生主動了解異國文化;教師的授課也必須超越語言維,把翻譯教學置于雙語的文化背景之中。
3.交際維的轉換。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關注原文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也就是說,翻譯時應把握原文的交際目的,將其充分地移植到譯文中去。然而在學生的翻譯實踐中,經常忽略交際意圖,而且教師在授課中也沒有注重對學生交際維轉換能力的培養。比如,在講授某個文本翻譯時,教師通常會介紹翻譯的具體操作方法,包括增詞法、刪減法、轉換法等,但為什么要增詞,什么時候該轉換,卻沒有作為講授的重點。雖然學生對一個文本有了把握,卻未必能將交際的目的靈活運用與其他翻譯材料,結果是學生只是拘泥于文本意義的轉換,忽略交際意圖。因此,在翻譯任何文本時都要讓學生考慮到原文的交際意圖,達到翻譯的多維度適應選擇。
(三)事后追懲——翻譯教學的評價體系
翻譯教學評價體系的主體對象是學生,要求以提高學生翻譯水平和專業素養為目標,對其行為和表現作出裁定。在考核評價過程中,也應將五大影響要素考慮在內進行整體綜合性評價,內容應包括中文和外語的理解及表達能力、翻譯技能、人文素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遵循“適者生存”法則對譯品進行仲裁,對其中的弱者、劣者進行不同形式的預警和淘汰。具體實施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主體的差異在教學中設計不同的翻譯練習內容,鼓勵學生輪流做譯員和評審員,培養學生在翻譯過程的各個階段做“適應性選擇”的能力,對原文進行“操縱/支配”。在譯文產生之后,譯者和評審員之間要進行討論,這時教師要起到指導和仲裁的作用,幫助學生“淘汰”一些不適合的譯文,并將結果記入平時成績。在期末考試中,學生的筆試成績也會反映出不同程度的“追懲”。除了常規考試和平時成績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譯者生態翻譯影響要素的相關問題與學生討論,培養學生樹立翻譯生態環境意識,并將討論結果記入學生總成績。問題的設置可以涉及翻譯材料選擇、翻譯收入、翻譯項目管理、如何與出版商等交涉、如何關照作者因素與讀者因素等,以培養適應市場化需求的實踐性翻譯人才。
四、結語
總之,翻譯過程中的譯者時刻處于翻譯生態環境之中,受宏觀環境、支持環境、作者因素、譯者因素和讀者因素的制約。因此,欲培養出優秀的譯者,在翻譯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的適應選擇能力與翻譯生態環境進行關聯:首先,要讓學生適應整體的翻譯生態環境;其次,翻譯教學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在語言、文化交際三個層面上的轉換能力;再次,必須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對學生的表現和譯文進行評估。換言之,翻譯教學應該在培養學生生存發展能力的基礎上,以翻譯生態環境與譯者的相互作用為指導思想來統籌翻譯教學,做到宏觀環境與課程設置相統籌,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相統籌,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相統籌,教學評價與教學目標相統籌,從而把翻譯教學構建成一個生態平衡的系統,實現翻譯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錢春花.譯者生態翻譯行為影響要素研究[J].語文學刊,2011,(10):62-64.
[3]宋志平.整體主義與翻譯教學若干問題[J].生態翻譯學學刊,2011,(2):72-78.
[4]舒曉楊.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翻譯教學模式實證研究[J].上海翻譯,2014,(2):75-78.95.
本文系2013年海軍大連艦艇學院科研基金研究項目“基于生態翻譯學的翻譯過程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