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已經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改變了廣大民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方式。網絡輿情是官民交流互動的一種新興渠道,這需要政府轉變在傳統主流媒體宣傳的安逸環境中面對民聲的固有思維。該文試圖找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方法,使政府走出“網絡輿情即災難”的窘境。以網絡輿情處置為突破口,促使政府加強政治體制改革的創新,加強執政力建設。
1、政府公信力和網絡輿情的含義
百科名片上給出政府公信力的定義是:政府依賴于社會成員對普遍性的行為規范和網絡的認可而賦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會秩序。政府作為一個為社會成員提供普遍服務的組織,其公信力程度通過政府履行其職責的一切行為反映出來,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實際上是公眾對政府履行其職責情況的評價
網絡輿情是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播公眾對自己所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網絡輿情主要通過網絡載體BBS論壇、博客、新聞跟帖、轉帖等加以強化。
2、 網絡輿情與政府公信力的關聯性分析
網絡輿情與政府公信力的互動關系
第一,輿情反映的社會現象,必定和社會管理有聯系;第二,網絡輿情出現的時候,政府回應不當會造成輿情升級;第三,要提升政府公信力,網絡也恰恰是個很好的取信于民的平臺。
網絡輿情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
積極影響。首先,網絡輿情真正地實現了社會公眾作為政府行為的監督主體。互聯網這個平臺具有傳播廣、快的特點,不僅涉及數千萬網民的參與,還會對所發生的社會事件造成巨大的影響,可以說網絡輿情是一種社會公眾對政府行為全新的、有力的監督方式;其次,網絡輿情有助于政府及時了解民意和發現社會潛在問題。當前網絡輿情、網絡問政的熱情不斷高漲,它們已經成為政府傾聽和了解民意的一個重要渠道,這有助于政府及時了解民意和發現社會潛在問題,使政府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拿出合理方案反饋于民眾;第三,網絡輿情能有效地促進政府和民眾的良性互動。如今不少官員也開通網絡微博、微信,和網民進行實時對話,各地方政府也紛紛設立網絡新聞發言人,這有效地促進政府和民眾的良性互動。
負面影響。當虛假信息及網絡謠言使得真正有效的政治參與和民意表達很難被分辨,同時還會加劇民眾不安的情緒,有時對于這些虛假信息及謠言政府沒能及時處理,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會讓政府陷于尷尬境地,公信力也將受損;再者,非理性的網絡輿情會演變成“網絡暴力”。網民通過網絡進行情緒宣泄,使得整個良性政治參與失效,也對社會風氣造成了不良影響,從而讓網絡輿情的正向功能大打折扣。
3 、網絡輿情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現及原因
當前,網絡輿情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第一,對于網絡輿情的發生,政府介入的反應會遲緩;第二,網絡輿情發生后,政府會憑借自身的信息優勢刻意掩蓋或捏造事實;第三,對于新出現的網絡輿情,政府沒有汲取以往類似網絡輿情的處理經驗,也沒有在日常做好應急演練工作,再一次讓政府公信力受損。
出現上述表現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網絡時代下易滋生政府腐敗現象。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一些官員在利益的驅動下,以權謀私、腐化浪費現象十分嚴重;第二,政府對網絡輿情研判不足,且行政思維守舊;第三,政府官員的自利動機導致信息不公開、不透明,使得公民知情權缺乏有效的保障,等等。
4、河南杞縣“鈷60引發群眾恐慌外逃”事件引發的思考
以河南杞縣“鈷60引發群眾恐慌外逃”事件作為案例進行分析,杞縣利民輻照廠在生產運行中發生卡源故障,并因此導致輻照室內的物品升溫自然,經消防及環保部門采取緊急措施,引燃物得到有效控制,周邊環境未受到輻射污染,但官方沒能及時公開有關信息,“卡源故障造成爆炸”等謠言在群眾間逐漸傳開。事件結局是張某等5人被當地警方以“傳播虛假信息罪”拘留或給予治安處罰。
在這個事件中由于政府沒能及時公開有關信息,導致了謠言大范圍傳播,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整個事件中的網民情緒的話,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那就是“悲憤交加”。其中有的批評政府失職(41%),有的直言官方失信于民(34%),還有的呼喚社會公平正義(17%),有的同情當地民眾遭遇(5%),另有極少量的網民表示人心惶惶焦慮不安(2%)。
客觀的分析,在應急處理方面,當地政府的補救措施盡管采取得比較及時有效,但在媒體看來不過是迫于形勢的被動反應而已,因為“他們事先未曾料到公眾很快以遵循謠言的方式選擇了‘外逃’”。在信息公開方面,經抽樣調查顯示,近八成媒體認為當地政府“信息透明度不高”,且有“封所消息”之嫌;另有43%的媒體直言,政府應對杞縣民眾大規模“外出逃難”負主要責任。
5 、網絡輿情下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徑
加強政府對網絡輿情發生規律的認識與把握。政府加強對網絡輿情發生規律的認識,是提高其應對網絡輿情和處置輿情危機事件能力的因素之一。政府對網絡輿情的認知不是普通程度的簡單對其進行籠統的概括和理解,而是對網絡輿情存在的社會意義進行深度追尋,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真正的提高政府對網絡輿情發生規律的認識和把握。
樹立現代公共管理理念。政府的形象與公信力是政府執政的核心要素,它表現為政府長期執政以來,公眾在精神上及心理上對政府行為的期望,也就是政府對公眾產生的影響力,從而形成的信心與信任。政府公信力的構建與其形象有效傳播的深度內涵是確立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心和信任,通過塑造、改善、修正、強化、提升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能力建設研究提升政府形象來加強政府對公眾的影響力、公信力、吸引力 樹立現代公共管理理念,重新塑造政府的公信力與形象事實上是對政府信任度和形象實施再造的過程,是彌補曾經政府公信力缺失與形象被損的過失行為,基于彌補失去的權威,重塑它應有的權威,來樹立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完善網絡輿情應對機制。首先,應當建立有效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網絡輿情預警就是指在一些危害社會穩定的事件發生之前,通過對輿情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以達到對事件進行預防和控制的目的;其次,要建立網絡輿情的危機處置機制。各級地方政府應該汲取發達國家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經驗和教訓,建立網絡輿情危機應對機制;最后,還要建立有效的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政府應該充分發揮網絡輿情的導向作用,就應該將網民關注的網絡熱點問題及時公布于眾,對于網民質疑的重大突發輿情事件要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努力營造積極向上、好的網絡輿論氛圍,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
完善電子政務建設。首先,要完善政府對外網站建設,開放民眾討論平臺。快完善政府對外的網站建設,努力打造政府與民眾溝通對話的新平臺;其次,要建立健全網絡新聞發言人的制度。建立健全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由官方專員第一時間對熱點事件的網絡輿論進行回應,不僅能使政府和公眾間的網絡對話機制常態化、規范化,還有助于政府有效解決網絡輿論危機,從而維護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最后,要拓寬電子政府的參政形式。讓政府和社會無縫對接,利用網絡技術的快捷性、低成本性和超時空性,盡量吸收更多的民眾針對公共事務發表意見、建議,且提出訴求。
隨著我國社會矛盾的進一步凸顯,各種網絡輿情將依然呈現出高發的態勢。政府應保持辯證的角度看待網絡輿情危機的爆發,并積極認真地對待網絡輿情,構建與群眾網絡交流的良好平臺。
(作者單位:南京市城市建設費用征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