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業的發展道路從第一家信托公司成立之后就一直布滿荊棘、充滿挑戰,在經過自身的調整恢復之后又逐步走向正確的發展方向。期間曾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信托受益人的信托利益并未受到足夠優良的保障。那么,要想有效地保護信托受益人的信托利益就必須立足于本國國情,分析現狀,借鑒國外其它具體的制度來對這一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
在金融發展過程中,信托業已經愈來愈成為一支主干力量。但在其自身發展中會不可避免的出現諸多問題,其中最具有利害關系的便是信托受益人信托利益缺乏足夠優良的保護。雖然我國擁有“一法三規”的信托立法基礎,但不同于國外的信托利益保護機制,這并沒有完全保障了信托受益人的利益。因此,希望通過深入探索與研究來提出一些合理建議,促使信托業有更好方向的發展。
1 信托制度的起源與國內的發展
信托制度緣起于英國,因得到了衡平法的支持才得以生存并健康快速地發展。然而在中國,信托制度并未得到社會、經濟、政治、司法等體系上的支持,因而其發展道路屢屢受阻。因此,通過認識到這些問題的本質,才能針對我國的發展實情而給出合理性的建議。
信托制度的起源。我國學術界對于信托制度起源的學說比較認可的是英國固有說。最初的信托制度產生于英國的封建時期,當時的英國君主曾下令禁止教徒將土地贈與教會,除非經過批準否則將土地悉數沒收。而教徒為避免責罰便將土地轉讓給他人,借由他人在土地上的收益來轉贈給教會。后來,這種表現出精巧優勢的信托制度便被傳至世界上的其它地區。而事實上,英國階層間的政治經濟競爭形成了固定的土地保有制度,在土地保有制度之下抽離出來的地產權便構成了信托制度的經濟基礎。
國內信托制度的發展。信托業在中國的發展不同于國外,它還沒有達到能夠作為支柱產業的地步,主要原因是信托業在國內沒有得到經濟、社會、司法等制度方面的動力支持。1979年第一家信托公司成立之后,便迎來了信托業在國內發展的萌芽時期,卻也成為發展最為混亂的時期。直到2001年《信托法》等的實施才進入信托業整合與整頓的階段,此時的信托業雖存在一些遺留問題,但其發展趨勢已初嶄露頭角。此后頒布的“三規一法”為日后信托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韌的基礎,使這個飽受艱辛的行業迎來了第一個發展高峰,進入了穩固發展的階段。
1信托的基本結構
信托交易中包含信托與交付兩種關系,二者既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結構。信托關系存在于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委托人將自身財產交由受托人并以后者的名義進行財產管理,但二者同時不享有對信托財產的所有權等財產性權利。而交付收益關系是指受托人一方單方向地向受益人一方交付信托財產收益的關系。隨著信托制度的發展,信托結構中出現了另一種重要關系,即受托人可以尋找第三方形成交易關系而代替自己投資理財,這種投資關系也逐漸成為信托結構中的重點。
2信托受益人信托利益保護的現狀及問題
信托受益人利益保護的現狀。通過上文中對信托的三種關系的了解可以知道,向受益人交付信托利益需要兩種關系甚至是三種關系結合在一起才能完成,這三種關系的組合對信托受益人信托利益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只有設立統一的信托制度才能保證信托受益人的權益。我國立法中有過明確體現,委托人在確認信托合約之后雖已與信托財產相分離,但仍應給予委托人部分權利來確保自身信托利益的實現。此外,國家還做出其它的一些相關規定,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保障了受益人的信托利益,但這之中仍然留有一些待解決的問題。
信托受益人信托收益保護存在的問題。信托受益人信托收益保護中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委托人與受益人對受托人所保有的監督權力沒有清晰地區別開來,同時賦予前兩者相同的監督權利使得喪失了優先選擇性,而且并沒有說明當兩者發生利益沖突時的解決辦法,這會對信托利益的實現有一定的影響。第二,國內信托業的發展缺乏統一、高效的專業指導,監管部門的不健全不能保障到信托受益人的信托收益,導致出現信托風險。第三,《信托法》明確規定信托財產必須辦理登記手續,否則視該信托無效。該規定可理解為兩層意思,一方面是信托財產轉移時必須按照規定辦理所有權轉移,另一方面為該財產必須登記為信托財產,而國內的真實實情是只強調了前者而忽略掉了后者的重要性。第四,缺乏信托監察部門對受托人管理信托財產這一過程進行常規有效地監督,并且針對已出現的問題沒有提出很好地解決方案,所以需要監察人員時刻監督,以確保信托受益人的利益。
3完善信托受益人信托利益保護制度
在信托結構中信托受益人常處于弱勢狀態,如果沒能對受益人的利益進行保護便喪失了信托制度的價值。毋庸置疑的是,不管是信托受益人還是投資者都應該對其進行利益保護,從而實現社會關系的穩定。
建立有效的監管制度。我國對信托行為的監管仍處于相對薄弱的狀態,隨著近幾年信托業在國內的發展狀況,銀監會也曾對相關規則作出相應的調整來迎合變化趨勢。通過建立專門的監管部門集中對信托業進行有效地監管,創立統一的信托業準則與規定,能很好地促進信托業的穩步發展,保障信托受益人的信托利益。
建構信托監察人制度。信托監察人制度在歐美等地區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主要保護了明顯處于弱勢地位的信托受益人,而國內并未在此方面有過多關注與規定。那么設立信托監察人,規定出信托監察人明確的資格范圍,并通過相應的立法落實到實處,可代表信托受益人行使一定權利來保護受益人利益。
重新構建委托人謹慎投資義務體系。受托人在行使管理財產、進行投資的權利時是不受限制的,蘊含一定的風險。所以,受托人保有謹慎投資的義務去處理信托財產。而信托公司內一名信托人員常擔負著多份信托計劃,應加大此方向的改進管理才可保障到每一份信托計劃的財產安全與效用。
重建委托人、受益人對受托人的監督權力體系。目前國內的現狀是委托人與受益人享有相同權利而沒有優先選擇性,因此,必須要將權利劃分清晰并設定優先順序,同時制定相應的方案,避免委托人與受益人出現利益沖突時而無法解決,此舉也是在間接地降低信托風險。
建立信托財產登記制度。只有登記確認了信托財產才能得到信托利益的實現,我國法律只是籠統地而并未具體地對財產范圍作出規定,使得在信托登記存在些許漏洞。在建立信托財產登記制度,設立了信托財產登記機關之后,便可交由登記機關進行后續的信托財產登記工作,雖然過程復雜了許多但仍在資源的節約上表現出了很大的優勢。
自從國內信托法規設立實施以來,信托業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時期。業務數據不斷攀升,信托結構也處于不斷創新與變化的狀態。但不可否認的是信托業中仍暴露出許多問題仍有待解決,風險突出等問題最終還是會影響到信托受益人的信托收益,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由于經驗的不成熟導致我國在信托立法方面不夠健全完善,使信托受益人的信托利益沒有受到優良的保護,從而產生矛盾引發危機。因此,希望能通過對國內現狀的具體分析,對比國內外優勢,給出切實意見,通過采取合理手段,使得信托業能夠更加穩定健康的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