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審計署發布的《審計署“十二五”審計工作發展規劃》中提出在資源環境審計中要加強對大氣污染等問題的審計工作,應不斷摸索和總結績效審計經驗和方法,盡快構建和完善績效審計評價及方法體系。該文從平衡計分卡的角度,對大氣污染問題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運用進行了初步探討。
環境問題在我國發展過程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視,而近兩年京津冀的持續霧霾天氣,讓大氣污染問題成為了社會熱議的焦點。PM2.5等指標的普及,令社會大眾對于大氣污染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也對社會整體的安全問題提出了質疑。審計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免疫系統”,對環境資源的惡化給予了很大關注。20世紀80年代我國環境績效審計試點工作的開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現階段的大氣污染狀況看來,我國審計機關還應當加大資源環境審計力度,與政府的指導宣傳作用相配合,制定出針對大氣污染問題的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這是我國目前刻不容緩的一項任務。
一、大氣污染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要求
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是對審計人員在執行對被審單位有關環境政策以及相關的各項環境管理活動的監督、審查和分析職能過程中所運用的來評價被審單位在資源開發利用、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一系列鑒定標準。考慮到大氣污染的形成和開展相關審計工作的局限性,在制定大氣污染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的過程中,應當將環境績效審計指標整體趨勢和大氣污染的自有特征相協調,提出具有針對性評價指標。
大氣污染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在設計的過程中,應滿足以下要求:第一,指標的選取應具有代表性、穩定性及可操作性;第二,指標設計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成本效益原則;第三,指標的構建應當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第四,所選取的指標應當從經濟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三個方面進行評價。基于上述指標設計要求,本文選取平衡計分卡這一組織績效評價體系作為基準,構建了一套針對大氣污染問題的環境績效審計指標體系。
二、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大氣污染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平衡計分卡是由羅伯特·卡普蘭和大衛·諾頓提出的,從企業的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來架構組織績效的評價體系。這四項指標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整體上提高對非財務指標對績效評價的重視程度。將平衡計分卡引入大氣污染環境績效審計對構建科學性的大氣污染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和指導意義。
平衡計分卡和大氣污染環境績效審計都是以實現組織戰略目標為最終目的的。大氣環境績效審計的目的就是針對大氣污染問題的嚴重性提出建設性的整改意見,切實提高被審單位對大氣污染環境治理水平和控制水平。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而設計平衡計分卡是為了建立“實現戰略制導”的績效管理系統,保證企業戰略得到有效執行。兩者的有機融合使得大氣污染環境管理提升到了戰略管理的高度,有效的保障了環境責任的落實。
區別于傳統的績效評價體系傾向于對財務指標的考核,大氣污染環境績效審計重視對本身單位經濟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的評估,以及非財務性指標的完成情況。平衡計分卡是將其他三項指標即客戶、內部運營和學習與成長指標的實現,作為財務指標實現的前提和保證,體現了長期平衡發展的理念,與大氣污染環境績效審計的合理統籌觀點相匹配。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將大氣污染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以平衡計分卡的四個維度進行分類,并給出了每一維度下的具體評價指標,具體評價指標從定量和定性兩方面入手對大氣污染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詳細解釋。
財務指標包括資金籌集情況(大氣污染環境保護投資率、氣體污染治理保證金足額提取率等;資金來源渠道合規性、資金數額時間及時性等),資金使用情況(氣體污染治理專款利用率、氣體污染項目收支標準增減幅度等;資金支出結構合理性、滯留挪用資金等違紀現象發生的頻率及涉及數額等)和費用支出情況(單位廢氣污染罰款額、單位廢氣排放征收額、大氣污染賠償額等)。
客戶指標包括政府效應和公眾效應。政府效應的指標有國家現行大氣污染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遵守情況、排污許可證申請情況及更新頻率、獲得ISO9000系列資格認證年限、獲得環保組織獎勵程度等。公眾效應的指標有居民滿意度變化程度、投訴案件數量及重要性、大氣污染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普及程度等。
內部流程指標可分為大氣污染成本(單位氣體污染處理成本、單位氣體處理量的運營總費用、有毒廢氣總量、單位產值氣體消耗量等),大氣環境治理情況(主要污染氣體排放合格率、固體顆粒排放控制合格率等),氣體資源再利用率情況(廢氣循環再利用率等),大氣污染環境制度(有無明確的企業大氣污染環境保護計劃和實施標準、有無大氣污染監測制度等),和內部控制(內部控制人員的知識水平、內部控制人員與管理層的溝通情況及問題解決情況等)。
學習成長指標可分為針對大氣污染問題環境保護相關培訓(針對大氣污染問題環境保護的教育費用額及時間等),技術創新費用支出(技術創新、流程創新占總銷售額的比例水平、企業大氣污染環境保護制度是否明確規定技術創新費用使用限額等),針對大氣污染問題的環境化人員投入(針對大氣污染問題的環境化操作人員數量、管理人員數量、技術研發人員數量占總人員數量比例及歷年變化趨勢等)。
三、大氣污染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要求
上述指標構成是一個完整體系,運用時既要注意其內在邏輯關系,也要考慮各指標的具體特性。具體說,運用要求包括以下三點:
著眼系統化分析,從全局視角評估被審單位環境績效水平。平衡計分卡的引入對于審計人員開展系統性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基礎。因為平衡計分卡的設計原理就是要實現財務與非財務指標,短期與長期指標等之間的平衡,減少局部效益與整體效益評價結果之間的差距,使評估結論全面反映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統一;
探究指標的內在聯系,提高評估結論的客觀性和合理性。基于平衡計分卡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審計人員在應用過程中具備通過某一指標的變動,推測驗證另一指標變動趨勢是否相符的能力。比如學習成長指標中對治理大氣污染問題的技術創新費用支出的增加(新技術引進,綠色設備的投入等),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氣污染成本,提高氣體資源再利用率,在一定時期內政府和公眾的信賴度和滿意度也會有一定的提升;
評價過程采用差異化的分析手法,增強指標評價的針對性。應用指標分析的同時,應考慮被審單位所處的行業生命周期和產品生命周期。同一企業在不同生命周期,處于同一生命周期的不同企業,大氣污染環境績效水平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比如,同一企業,在萌芽階段研究和開發成本較高,環境人員投入支出和技術創新費用支出都相對較高,相比于成熟階段,企業處于大規模生產加工階段,廢氣的排放量和相關費用支出等指標數額會比較高。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