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回賽場的科林斯依舊穿著那件熟悉的98號球衣,當年我們不知道他選擇這個號碼的意義,但是現在一切都清楚了——是為了紀念在1998年一次仇恨同性戀的犯罪中被殺的馬修·謝波德,而在籃網做客掘金主場時,科林斯還特意會見了謝波德的父母。當籃網宣布科林斯加盟球隊之后,98號球衣就成為了最熱銷的產品,而NBA計劃將球衣銷售的收入捐贈給馬修·謝波德基金會和男同性戀、女同性戀及異性戀教育網絡,同時還將拍賣科林斯親筆簽名的比賽球衣給相關的利益組織。“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年輕的同性戀者得到足夠的資源和幫助,讓他們在人生中取得成功。”科林斯說道。
在思想開放的美利堅,同性戀并不是閉口不談的禁忌,但敢于將此事公開在臺面上,科林斯還真是美國體壇的第一人。去年4月,科林斯驕傲地將自己同志的身份公之于眾:“我是一名34歲的NBA中鋒,我是黑人,我是同性戀者。”令人感動的是,一些知名人士對科林斯表達了尊重,包括皮爾斯、科比、詹姆斯、納什在內的多名球員在媒體和推特上公開力挺科林斯的舉動,甚至白宮的主人奧巴馬都為他道上了一句加油。
只是,力挺歸力挺,絕大多數球隊對簽下自由球員科林斯仍有所保留,至少他們會顧忌可能的負面影響:獨一無二的同性戀身份,無良媒體的夸張渲染,以及對更衣室氣氛影響等等。也許科林斯自己可以持無所謂的態度將行為陽光化,也許別人還有意無意地支持這種行為,但“當這名球員可能會成為隊友或對手時”,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假如某球員在持球背打科林斯的時候,這次籃球意義上的對抗,會不會被幻想成另外一種情形,并因此產生異樣的情愫呢?
科林斯在之前長達數月的時間里無人問津,而籃網之所以敢于吃螃蟹,或許還是顧念了與科林斯的舊情,畢竟籃網的兩次總決賽之旅,科林斯都是見證者。再加上布魯克·洛佩茲的報銷,雷吉·埃文斯的出走,最終促成了他們召回這位球隊的功勛老將。不過,科林斯的場上表現并不完美:在打過的8場比賽中,他一共只得到5分、6個籃板和6次搶斷,但賠上了18次犯規——就如同他職業生涯的每場比賽一樣,犯一些規,做一些掩護,完成一些他經常做的看似卑微卻又非常漂亮的防守。當他把這些都做好,他在場上的努力可以讓所有人看見,如同圍繞在成功的人身邊相輔相成的一面,這些臟活累活就由科林斯來解決,其他的事情就交給隊友。
另外,超越數據本身的是科林斯為了重返賽場所作的不懈努力。雖然他對同性戀一事供認不諱,但他同樣將愛賦予籃球。大個子球員往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從聯盟銷聲匿跡,因為他們的身材更容易走樣,贅生的肥肉將導致體力下降。但科林斯不是,在離開籃球的日子里,他依然每天例行公事般進行至少三小時的訓練,這也使他保持著無可挑剔的身形。如果翻看科林斯的職業生涯,你會發現這名球員沒有一個賽季的場均得分或籃板超過7,場均封蓋也從來沒有達到1次,但這個身高達到2.13米的中鋒竟然擁有476場首發經驗,他14813分鐘的出場時間,也比同屆的狀元夸梅·布朗更多。
“科林斯現象”是籃球數據達人們熱衷研究的東西,其實早在他成為同性戀圈子的英雄人物之前,科林斯早已是數據分析圈內的傳奇人物。在他的714場職業比賽中,他在場贏了對手至少10分的比賽達到了135場,比例為18.9%。714場比賽,科林斯出場時球隊一共贏了對手769分。2002-03賽季,科林斯81場比賽出場一共比對手多得了298分,這項數據在那個賽季可以排在聯盟第22位。火箭中鋒“魔獸”霍華德對科林斯絕對是心存敬畏的——2010-11的季后賽中,五號種子老鷹首輪4比2打敗了四號種子魔術——這個在常規賽中比他們多贏8場比賽的對手。科林斯絕對是這個系列賽的明星,場均出場17分鐘的他只有一個任務:鎖死霍華德。
盡管那個賽季的霍華德是聯盟中最具有統治力的大個子,在MVP票選中排名第二,但科林斯做到了——霍華德常規賽中每36分鐘可以得到21.9分和13.5個籃板,但是當科林斯在季后賽中出場時,他的平均數據銳減到16.1分和12.2個籃板,并且場均出現了5.5次失誤。而在科林斯不在場的155分鐘中,霍華德每36分鐘的數據是26.9分和13.5個籃板,命中率為可怕的66%,魔術比老鷹多得20分。而科林斯在場對位MVP候選人的103分鐘里,雖然一共只有8分和11個籃板,但科林斯在場時“魔獸”就變成了困獸。第四場比賽后,奧蘭多主帥斯坦·范甘迪不得不承認,科林斯是本年度防守霍華德的最佳球員。這一切的一切的結果就是,科林斯的上場與否帶給了老鷹隊每百回合10.8分的變化。“簽約賈森完全是出于籃球層面的考慮,球隊急需他的經驗和噸位。”籃網總經理比利·金說道。聯盟新總裁亞當·席爾瓦也對科林斯重返賽場表達了興奮之情,他認為科林斯現象更有助于聯盟形成包容互敬的氛圍,而隊中精神領袖凱文·加內特則一語中的:“任何具備能力和技術水準的人,都應該獲得機會,做自己擅長的事。如果阻礙他們的機遇,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偏見和歧視。”

那次漂亮的演出可能距現在的科林斯已經很遠了,但是構造他低位防守的基本要素還保持沒變。這第一條就是當科林斯建立好防守位置時不動如山的扎實下盤,對手會輕易上鉤,以進攻犯規結束這個回合。如果低位進攻的你做動作時不帶上幾分力量,你用簡單的推拉擠撞可是弄不走科林斯的。當你沉下肩頭,或者選擇離開他的防守,他會擺好架勢,做好準備,迎接你接下來的失誤。結合這兩件事本身是很難掌握好的技巧功夫,而對于有超強預判能力的科林斯的七尺身高來說,擁有這樣的技巧便難上加難。
除去低位防守這一技巧,科林斯還擁有布魯克林需要的東西——他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充當一個穩固的團隊防守者。惟一的問題是,考慮到他進攻端的掣肘,將他放到場上真的值嗎?相比之下,科林斯甚至讓飽受詬病的雷霆中鋒肯德里克·帕金斯看起來相當靈活。像科林斯這種身材的大個子,在無需扯到外線拉開空間的情況下,職業生涯可憐的41%的命中率蒼白地昭示著他進攻端的低效。他職業生涯的前半段是和籃球史上最偉大的組織者之一——賈森·基德(也是他的新教練)一起度過的。他從不用做出那些高難度的投籃,他也不想去做,然而他仍然連最基本的接球-投籃的工作都做不好,他優秀的防守只能被用來彌補他在籃圈周圍手感僵硬,時機掌握不準的進攻短板。

隨著那種防守端的影響力較之前越來越小,布魯克林可能發現科林斯的長處越來越堵不住他的短處。畢竟任何一個不會進攻,甚至連假裝進攻都不會的球員在當今的NBA都是一個累贅。科林斯職業球員的經歷應該會幫助他盡快趕上時代的洪流,磨煉籃球技術時,性取向什么的就可以靠邊站了。難處在于,他的母隊必須忍受一個在進攻端毫無存在感,甚至起到負作用的球員——他的防守人將會自由自在地來來去去,給科林斯的隊友們帶來更多的防守壓力。
當下33勝31負的籃網其實并不需要這么一個進攻端的累贅,但他們已然做出的決定證明,他們仍希望這個問題可以得到解決,這也并不意味著布魯克林會讓科林斯一場比賽接著一場比賽地磨煉自己,他在球隊中的角色決定了他只能在一些固定的場合得到上場時間。如果在某種場合下,籃網隊更需要一個能全面表現的球員,那么安德烈·布拉奇的上場時間就會增加;如果他們需要的是速度和運動能力,那么梅森·普拉姆利的名字就會被基德常常叫到;還有一種可能,籃網也許會追求前NBA球員伊萬·約翰遜,這就讓科林斯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籃網的第15人,可能只會在訓練課上露露臉了。當然,科林斯的季后賽經驗也是籃網看重的,他們目前已經沖到了東部第五位,想想看,無論是步行者的拜納姆或者熱火的奧登,他們都是各自球隊為了季后賽而囤積的。而且,科林斯還有一點別人沒有的優勢,對手在背打的時候一定會小心翼翼……
籃網知道這個結果,他們一開始就明白,但依舊決定簽下了科林斯是因為比利·金和基德覺得這是件惠人的好事。科林斯必須要做的,歸根結底,還是他自己。的確,在NBA這個崇尚技術、能力、個性的舞臺上,無論是留著夸張無比的發型,或是稀奇古怪的文身,都不應成為球員上場打球的阻撓。同樣,對于科林斯來說,只要能夠上場打球,即便有著與大眾不同的性取向,也只是籃球之外的插曲而已。科林斯現在是人們經常討論的一個人,他的坦白讓自己職業生涯最后本該安分的幾年一下子來到了風口浪尖上。在聯盟的寬容條件下,科林斯勇敢的成為第一人,他就是偉大的。面對人們的評論,科林斯只是簡單地做了他謙遜的任務:站在一個正確的立場,沒有憤怒、作秀和任何弄虛作假的營銷,只有他高大的身材和那樸實的球技。無可爭辯,一個實用的七尺長人是個同性戀,但科林斯作為其中的一員配得上人們的掌聲,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