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懷舊的人,但是看到現在的NBA球員們都千篇一律地穿著高級定制西裝,笑容虛偽地出入各種所謂名流聚會時,我的腦海中總是會懷念起上世紀90年代以及21世紀初那一片時刻透露著張揚與個性的自由天空。
NBA歷史上從來不缺時尚偶像,弗雷澤曾帶著個性十足的寬邊帽登上《君子》雜志封面,喬丹鞋從上世紀80年代就掀起流行,科比自信地宣稱自己是NBA中的華倫天奴,并聲稱把學院嬉皮風傳給了下一代球員,邁阿密三巨頭、斯塔德邁爾也常出現在紐約或者巴黎時裝周的秀場,朗多的團隊竭力勸說紀梵希為他13英寸的腳定制鞋子……但只能說這些人都曾經引領過一股風潮,不能說他們影響了一個時代。而艾弗森是不同的。從他1996年進入NBA開始,就意味著聯盟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Hip-Hop時代。盡管狀元秀也穿著西裝上臺去和斯特恩握手,但在西裝之下,他的四肢已經布滿了文身……
艾弗森的個性宣言:拒絕改變
看看科比、詹姆斯、杜蘭特這些黑人巨星吧,他們衣冠楚楚、彬彬有禮,舉手投足間,就像是將皮膚染黑的傳統白人。再往前看,就算是喬丹、“魔術師”約翰遜、威爾金斯,他們也很“白”,遵循著白人主流社會的行為準則,永遠都是西裝革履地出現在公眾場合。但艾弗森卻不這樣,他在場球上球風叛逆、崇尚自我,在場下他將街頭文化發揮到了極致——永遠穿著肥大寬松的長衫,棒球帽或頭巾成了他不可或缺的裝束,他的耳機里流淌的絕不會是撕心裂肺的重金屬搖滾或輕松自在的鄉村音樂,而是將音樂旋律放在第二位的說唱樂,還有他那標志性的“地壟溝”頭……
AI是信仰
“我不知道,明天又會發生什么,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我的一生注定如此……”
艾弗森的特立獨行,是嘻哈的扮相,還是滿身的文身?或許,正是這些讓他成為眾多人心中的王者?于是,NBA的格局和風向改變了,由一個偽白人職業聯賽進入了一個黑人職業聯賽時代。艾弗森的出現,讓身體技術都壓倒了白人的黑人球員,找到了文化和精神上的寄托。
在當時,美國社會的青少年分成兩種流派,黑人青少年是Hip-Hop絕對主流,而白人青少年則更接近極限運動,因此將滑板、沖浪、極限自行車也列入Hip-Hop領域,未必正確。但艾弗森出現之后,這兩種潮流大有融合之勢,即便如此,在美國街頭也很難找到一個黑人青少年不屬于Hip-Hop類別。
這其實也是美國民權運動40年發展的結果。Hip-Hop文化是一種貧民文化,在許多人眼中更是一種低俗且不入流的低級文化,然而就是這種平民文化的簡單和樸實,反而更能引起不同階層人群的共鳴。黑人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文化之根,同時又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培養自己的文化,在音樂上,就將他們的反叛和創造性通過Rap這種反傳統音樂的形式體現了出來,隨即迅速蔓延到其他娛樂方式,以及穿著打扮和言談舉止。黑人青年以Hip-Hop為榮,是因為他們在這個種族歧視仍然相當嚴重的世界里,實現了自己在文化上的獨立。
“很多時候你都必須去尋找某種方式,讓主流社會認可你。”艾弗森說,“但是我不會去考慮這些,于我而言,最艱難的事情莫過于迷失自我。”而歷史表明,叛逆者往往更具魅力和吸引力。所以,當艾弗森以一種特立獨行的方式存在著的時候,他成了更多人追逐的夢想以及膜拜的對象,“阿倫·艾弗森”成為了圖騰一樣的信仰。
永不妥協
“惡棍,壞蛋,暴徒,這就是我的生活,讓我們一起來吧,盡情地壞吧,盡情地壞吧,我不會回頭,我就是這個樣子……”
音樂繼續著,仿佛在訴說一個壞孩子的傳奇。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尤其對于那些長著黑皮膚的孩子們。他們注定要長大、要改變、要成熟、要妥協、要出賣自己給那些白人,要在自己的身上文上麥迪遜大街,或是用自己的善行去影響周圍的人。
所有人都在等著艾弗森的改變,等待他的妥協,因為之前那些被孩子們貼在臥室加以膜拜,擁有自己的簽名鞋的“黑鬼們”最后都妥協了。美國人說,我們早晚會把他馴服的。他們敢這樣說,因為他們自以為是地認為艾弗森的心底是渴望被承認、渴望擁抱、渴望他們的鈔票的。但是,他們卻不了解這個男人,一年,兩年,五年……他依然無動于衷。于是,世界開始為他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頭上戴著棒球帽,身穿寬大的褲子和3號球衣,脖子上掛著一串可能很廉價的鏈子,耳機里永遠都是或偏激、或暴力、或骯臟的Rap……
艾弗森的存在極大地促進了黑人街頭文化的影響,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球員,更是一個文化傳播者。這也是NBA聯盟為什么要“馴服”艾弗森的原因所在,“答案”的能量實在太強大了。
事實上,NBA和Hip-Hop文化的關系一直都很微妙。聯盟高管位置上的白人領導不希望這種文化帶來格局和風向的轉變,但基于經濟利益的追求,他們在推銷Hip-Hop文化上的功勞也不小。而當NBA的品牌產品開始向Hip-Hop靠攏的時候,他們也只能不斷加強Hip-Hop的影響力。于是,這變成了一場合謀。但NBA顯然并不愿意把自己的聯賽打造成Hip-Hop文化傳播者的形象,所以,他們一方面借助Hip-Hop文化開疆拓土,另一方面又憂慮白人中產階級和電視觀眾的嚴重流失,于是,2005年聯盟頒布了“著裝令”,要求所有球員在出席商業活動時必須穿正裝,運動衫、棒球帽、花哨的飾品都是被明令禁止的。沒錯,這看上去就是為了約束艾弗森。“我敢保證,‘著裝令’就是因為我而頒布的。”艾弗森認為,這是守舊者的做派,泯滅了球員們的個性發展,“你應該允許大家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形象和不同的比賽風格,你需要一些乖孩子,也需要一些搗蛋鬼,以及一些介于兩者之間的人。”

《中國合伙人》里最后有這樣一個橋段:“成東青用演講代替了性生活,現在他在公共場合基本不說人話……他關燈不是為了浪漫,而是為了省錢,他壓根沒想過要改變這個世界,但至少,他能做到不被這個世界改變,永遠的土鱉下去……”如果你不曾改變這個世界,到了最后也沒有被世界改變,那么你一定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至少在人性上,你有著無比堅韌的信仰和牢不可摧的高墻。而艾弗森就是那個未被改變的人,他讓美國人領教了什么叫“永不妥協”。
威少的個性宣言:追新求變
在許多人看來,拋棄了大T恤以及寬大的夾克和牛仔褲的街頭風格,取而代之的是斜紋呢或者格子的西裝、毛衣、領帶、裝飾方巾、高級皮鞋的NBA,如今已經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高端時尚,但這里必須強調的是,這種時尚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不切實際的,而更重要的一點是,時尚不等于個性,不等于獨一無二,何況當所有的大牌球星們都穿著風格相似的西裝、皮鞋的時候,他們頂多算是某個設計師舉辦的一場高級定制服裝秀上的一個叫不出名字的模特,而不是一個個性張揚、風格鮮明的個體。球星們就像被裝在套子里的人,無論愿意與否,必須讓自己看起來高端時尚,不然你就會被排除在“高級俱樂部”之外。
換句話來說,現在的NBA時尚有余,但個性不足。寫到這里,我們不禁要問:是誰抹殺了NBA的個性?“個性偶像”去哪兒了?
NBA這個籃球商業大聯盟世界性推廣的最基本戰略就是對球員的包裝。更直白地說,便是對球員個性的抹殺。出于商業的意義,球星的同質化無可非議,但同樣也是出于商業的原因,“個性偶像”從聯盟消失了。
如果非要在現在這個已經從“人人在選秀夜都穿得像張鼓滿了風的帆一樣臃腫”變成“大家的服裝剪裁修身得讓貝克漢姆看起來像個流浪漢”的聯盟里找一個相對比較個性的人,那非威斯布魯克莫屬,他的風格就像挑釁意味十足的小阿飛,用大膽的裝扮來大聲宣告自己的個性,但這不只是穿一些別的球員不敢穿上身的個性服裝,當威少右手拿著一個小包隨著步伐擺動,全身上下的勁兒會讓你想起這些詞:年輕的、黑人式的、朋克式的。他就像正從1976年英國倫敦的朋克之父馬爾科姆·麥克勞倫的SEX商店中大步走出,全身每一個細胞都在夸張地彰顯自己的身份:一半是NBA超級球星,一半是街頭混混。
在時尚界的某些小圈子里,威少被稱為“NBA的凱特·摩斯”。在威少看來,被拿來和這位作風大膽(吸毒、名言是“沒有什么比瘦的滋味更好”)的英國超模比較他沒什么意見:“還是有點不同,不過我想,這么說是因為我是那種敢穿敢做的人,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品味。”不過即使是他也有下限,比如說唱教父坎耶·韋斯特那套惡評如潮的皮質蘇格蘭百褶裙。但下一秒,威少就補充說:“如果那玩意兒剪裁稍微修身一點,我可以試試。”
相比聯盟中的那些大個子,身材更偏向普通人的威斯布魯克可以直接購買成衣。自從兒時被媽媽帶去洛杉磯的時尚商場,他就愛上了購物。如他所說:“如果訓練完了覺得無聊,我就會找幾家商店逛逛,看看他們有沒有到新的好貨色。我會去巴尼百貨,會去Gucci、LV、圣羅蘭的店面,其實我哪兒都去——羅迪歐大道、維維安·韋斯特伍德、馬克·雅各布、喬伊里奇……我無處不在。”

威少在高端定制界也找到了朋友,他常跟《Vogue》雜志的安德·列昂-塔利混在一起。“ATL(塔利昵稱)對體育沒什么興趣。”他說,“但我們聊了聊時尚的歷史,我也摸清了他對這些秀的看法,以及那些布料和衣服如何搭配不同的男男女女。”而最讓威斯布魯克自豪的是,跟聯盟里其他的時尚潮人不同,他從沒請過造型師——他自豪到甚至專門請了個代理人來廣而告之這件事。“我認識會替我把好貨留著的店員,也認識能幫我搞到衣服的人,但我并沒有請專人替我挑選今天穿什么。”這也可算是一種與眾不同吧。
威少已經成為時尚標志的最確切的征兆是他遭致的非議。無論是兩年前的季后賽他那架在鼻子上的超大號紅得像消防車一樣的無鏡片浮夸眼鏡,還是令人瞠目結舌地布滿各種詭異卡通圖案的怪異印花T恤,都遭到了諸多諷刺甚至鄙夷,但威少依然堅持自己的風格,而正是這種不走尋常路的穿衣風格讓他成為引領新風尚的先鋒。不過,正如前文威少自己所說,他沒有固定的品牌,沒有固定的穿衣風格,這也就引發了一個問題——一味地追求標新立異可能讓威少看起來與其他球星有所不同,但其“標新立異”本身并不能稱為一種風格。具體來說,威少曾嘗試過背帶褲配禮帽的復古風,也嘗試過格子襯衫配針織衫的學院風,還有他最常展現的朋克風格等等,他都是在這些風格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嘗試和創新,但并沒有整合成獨屬于威少自己的風格,而這種今天這樣,明天那樣的時尚并不足以為其打下個性標簽,也就更不能引領一個時代。
總結來說,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威少的時尚風格,絕對是“百變”,但通常,“百變的”只能是浮于表面的形式或現象,而只有“不變的”才能成為惟一且永恒的答案,艾弗森便是如此。
Hip-Hop是一種多元素構成的街頭文化的總稱,它包括服飾、音樂、街舞、街球、涂鴉等。
服飾:Hip-Hop服飾早已成了一種流行的時尚,甚至已成為一種固定下來的習慣。穿著大大的POLO衫,帶著APE的帽子,踩著DUNK鞋,加上一堆亮閃閃的金屬飾物,這就是標志的Hip-Hop的穿扮。
音樂:Hip-Hop音樂可以說是從街頭走向主流的一個歷程。黑人天生就有優越的節奏感,以及崇尚自由、渴望沒有約束的心理。因此Hip-Hop音樂擁有強烈的節奏感。而現在,Hip-Hop音樂和Rap往往可以混用,只是Rap偏重說唱,Hip-Hop則較傾向于強烈的流行舞曲。
街舞:美國黑人城市貧民的舞蹈,上世紀七十年代它被歸納為嘻哈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有音樂,舞者可以隨時隨地起舞,具有較強的表演性、參與性和競爭性。
街球:街球包括街頭足球和街頭籃球。因為在街頭的球場沒有戰術限制,所以發展出標榜自由風格和自我個性的球風。很多的NBA球員最早都是打街球出身。
涂鴉:作為街舞文化里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游走在法律與藝術之間。非法性,在于它所選擇的地理位置,而非它的內涵、或者作畫的形式。涂鴉被街舞文化所吸納,成為其中重要的藝術象征,也許正來自它的反叛宣示。作者以噴漆瓶作為渲染情緒的畫筆,表達自己對現今社會的看法和立場,以及對未來社會的憧憬和向往。
型男必備:
鏡框:近年來,眼鏡框悄然刮起了一場時尚旋風,而在NBA,這股風潮是從兩年前的季后賽開始掀起的,韋德、威少等都是潮流引領者。根據服裝的風格,鏡框的顏色和款式百變,或高端時光,或文藝雅痞,或運動休閑,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耳機:在NBA,如果你戴的耳機上沒有一個紅色的“b”字Logo,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這是耳機品牌“Monster(魔聲)”的獨特設計,是美國時尚流行高品質耳機的代言。 目前“魔聲”耳機已經成為Rock、Hip-Hop以及RB等運動傾向的耳機標準。
西裝:NBA規定,出席官方場合必須著西裝出席。不過對NBA時尚達人們來講,這也是他們展現自己品味的好機會。于是,格子、條紋、彩色,或正式、或文藝、或休閑的西裝出現在了潮人們的身上。
墨鏡:絕對的潮人必備單品之一,如果哪個NBA球星的包里沒有一副有個性的墨鏡,那你絕對不能稱為潮人,而且墨鏡不僅可以修飾面部輪廓,還可以幫助你提升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