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明晏 指導 胡思榮
(湖北中醫藥大學附屬襄陽醫院,湖北 襄陽 441000)
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早期病毒性心肌炎臨床觀察
左明晏 指導 胡思榮
(湖北中醫藥大學附屬襄陽醫院,湖北 襄陽 441000)
目的 觀察運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治療早期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61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1例采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治療為主。對照組30例采用營養心肌等藥物治療為主。觀察治療前后癥狀、中醫證候、心電圖指標、心肌酶學指標。全部患者均服用藥物2周后評定療效。結果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87.10%,高于對照組之66.67%(P<0.05);觀察組患者心悸、胸悶、發熱、腹瀉等證候具有明顯改善作用。理化指標方面實驗組心肌酶、心電圖指標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P<0.05)。結論 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治療早期病毒性心肌炎療效好。
病毒性心肌炎 葛根黃芩黃連湯 中醫藥治療
病毒性心肌炎[1]由柯薩奇病毒感染引起,病毒作用于心肌的方式是直接侵犯心肌以及心肌內小血管損傷。若能早期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早期診斷和治療,多數預后良好。筆者總結胡思榮老師運用溫病學理論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經驗,認為本病早期的發生侵襲于肺,起于太陰,從肺衛論治,視時辨證。筆者采用經方葛根黃芩黃連加減治療本病31例,并進行遠期療效觀察,療效滿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病毒性心肌炎[2],中醫診斷標準符合心悸肺衛證候[3-4]及中醫主要證候評分標準者[5],并且年齡≥18歲且≤60歲者,性別不限及患者知情同意并愿意接受試驗等(重證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或合并嚴重并發癥者除外)。中醫主要證候評分標準為(1)心悸。0分:無。2分:偶發心悸,可自行緩解。4分:頻繁發作,但能堅持工作。6分:心悸持續不緩解,影響生活和工作。(2)胸悶。0分:無。2分:偶感胸悶,可自行緩解。4分:胸悶發作較頻繁,但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6分:胸悶持續不緩解,影響生活和工作。(3)發熱。0分:體溫正常。2分:體溫38℃以下。4分:體溫38~39℃。6分:體溫39℃以上。(4)腹瀉。0分:無腹瀉。2分:大便次數每日2~3次,便溏每日2~3次以上,伴有輕度腹痛、腹脹等。4分:大便次數多于每日2~3次以上,每次多伴有便溏,明顯腹痛、腹脹等。6分:大便次數多達每日5~10次以上,每次多伴有明顯便溏、腹痛、腹脹等。(5)肢體酸痛。0分:無。2分:輕度肢體酸痛。4分:明顯肢體酸痛。6分:嚴重輕度肢體酸痛,影響屈伸,一般治療不能緩解。
1.2 臨床資料 61例患者均為我院2008年6月至2013年8月門診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5例;年齡27~62歲,平均32.47歲。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1例與對照組30例,兩組資料在病程、性別、年齡方面等基線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觀察組以葛根黃芩黃連基本方:葛根15g,黃芩15g,黃連6g,甘草10g。表熱重加金銀花10g,薄荷6g;表寒重加荊芥10g,紫蘇葉10g,板藍根15g,紫草15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同時輔以維生素C、抗病毒等治療,觀察期間停用其他同類藥物,對于急性期患者應限制活動,臥床休息及對癥治療,并囑患者注意調節情志,避免精神刺激,忌食辛辣及其他刺激性食物。用藥7d為1個療程,全部患者均服藥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對照組采用營養心肌等藥物治療,藥用三磷酸腺苷40mg,輔酶A 100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滴,另用果糖注射液10g入液靜滴,均每日1次,療程同實驗組。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病毒性心肌炎療效標準擬定[5]。(1)綜合療效。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陽性體征消失,實驗室各項檢查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體征積分值改善60%以上,心電圖、血清心肌酶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體征積分值改善30%~60%,實驗室檢查各項指標有一定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積分值改善小于30%,實驗室檢查無改善。(2)中醫證候評分療效。根據積分法判定中醫證候療效,療效指數(n)=(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后積分×100%。臨床治愈:n≥95%。顯效:70%≤n<95%。有效:30%≤n<70%。無效:n<30%。(3)心電圖及心肌酶療效判定標準[2]。臨床治愈:24h早搏為偶發或完全消失,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常"或達到“正常心電圖”。顯效:早搏減少80%以上,S-T段的降低,以治療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達正常水平,在主要導聯倒早T波改變變淺(達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房室或室內傳導阻滯改善。有效:早搏減少50%、80%,S-T段的降低,以治療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達正常水平,在主要導聯倒早T波變淺(達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房室或室內傳導阻滯改善。無效:早搏減少小于50%,心電圖基本與治療前相同,心電圖基本與治療前相同,S-T段較治療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導聯倒置T波加深(達25%以上),或直立T波變平坦,平坦T波變倒置,以及出現異位心律、房室傳導阻滯或室內傳導阻滯。病程早期有CK、CK-MB、AST、LDH增高,并在急性期中有動態變化。如有條件可進行血清心臟肌鈣蛋白I或肌鈣蛋白T、肌凝蛋白輕鏈或重鏈測定。
1.5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用f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n)
2.2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2。觀察組各項證候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1)。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n)
2.3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 見表3。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n)
2.4 兩組治療前后心肌酶指標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后心肌酶指標均明顯改善(P<0.05)觀察組治療后乳酸脫氫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實驗組有降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血清心肌酶的作用。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肌酶指標比較(U/L,±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肌酶指標比較(U/L,±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n=30)治療后觀察組 治療前(n=31)治療后對照組 治療前AST LDH CK CK-MB 33.50±17.43*135.90±60.30*97.80±35.42* 20.81±8.23*49.10±21.01 173.20±49.91 168.81±36.55 45.50±10.93 34.52±18.74*108.12±8.12*△ 81.91±31.61*△20.21±7.51*△42.50±21.12 158.99±52.92 159.11±36.92 41.40±10.61
近年來,有醫家執《素問》“心主血脈”,“諸血者,皆屬于心”之論,認為病毒性心肌炎病因多屬正氣內虛,外邪入侵所致。而中醫臨證,早期患者未見明顯胸痛、氣短乏力、脈細弱或結代等癥,多見心悸、胸悶伴有發熱、腹瀉、咽干或咽痛等表證。探究其因,細味其理,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多因溫邪、寒邪等外邪,侵襲于肺,波及太陰,傷及少陰、太陰所致。葉天士主張“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邪襲于太陰,肺主宣化,外合皮毛,衛氣被郁,開合失司,故出現發熱惡寒、腹瀉、心悸等癥。葛根黃芩黃連湯出自《傷寒論》,《醫方類聚》、《內臺方議》等亦有論述,主治外感表證未解,熱邪入里,身熱,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心下痞,胸脘煩熱等。臨床多用于痢疾、小兒夏季腹瀉、脊髓灰質炎等。辨證用藥、古方今用、臨證思辨、緊扣病機具有病毒性心肌炎的肺衛表證,頗有療效。方中重用葛根,既能發表解肌,以解在表之邪,配以黃芩、黃連以清里熱,共為臣,君臣合力,表解里和,甘草協調諸藥起佐使之用,共奏表里兩解,解清達邪之功,病毒性早期病癥與葛根黃芩黃連所主發熱、腹瀉、心悸等證不謀而合。視情況加荊芥、紫蘇葉疏風散寒;金銀花、薄荷疏風清熱;板藍根、紫草清熱解毒。通過臨床研究證實,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改善通過臨床觀察證實葛根黃芩黃連湯改善主要癥狀,增強心肌供血,降低心肌酶等方面具有明顯療效。由此判斷葛根黃芩黃連在改善心肌能量代謝,使心肌收縮功能增強,減慢心率,增強心肌細胞代謝等方面具有作用。本方藥少力專,配伍嚴謹,視時辨證,運用臨床,效若桴鼓。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44-347.
[2]全國心肌炎心肌病專題研討會.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參考標準[S].1999.
[3]張伯臾,董建華.肺脹·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3-103.
[4]劉景源.衛氣營血辨證·溫病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5-64.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6-138.
R542.2+1
B
1004-745X(2014)10-1915-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10.065
201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