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星 趙仁康 董幫應
基于ArcGIS的我國文化產業集聚的空間分析
趙 星 趙仁康 董幫應
本文使用絕對集中度、基于供給視角和基于需求視角的區位熵、泰爾指數,多角度分析了我國文化產業集聚水平。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文化產業在空間分布上存在顯著差異,但不均衡程度在減小;我國東部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差異是全國總差異的主要構成部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集中在東中部,基于供給視角的文化產業集聚水平較高的省份集中在西部地區,基于需求視角的文化產業集聚水平較高的省份主要位于西部、東部地區。
文化產業聚集 ArcGIS 泰爾指數 區位熵 區域非均衡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文化產業在世界各國GDP中占據越來越多的份額。米切爾.J.沃爾夫提出文化娛樂,而非汽車、鋼鐵、金融服務業,正迅速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如今許多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都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如美國電影出口額僅次于航空產品,在美國出口商品中位居第二;日本的動漫、唱片、出版業占據了全球市場的大片江山[1]顧江:《文化產業經濟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我國2012年2月出臺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出2015年我國文化產業將成為占GDP比重5%以上的支柱型產業。
隨著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近十年國內外學者研究文化產業的文獻也逐漸增多。國外學者從區域經濟學視角對文化產業的研究多集中在某個行業的具體分析,如電影、動漫業等;或者某個產業集聚區的特定分析,如好萊塢、法國文化區等。國內研究文化產業集聚的學者并不多,目前發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數量也較少。張潔使用區位熵和地區專業化指數測度了2007年我國文化產業集聚水平,使用數據為文化產業增加值,并建立了文化創意產業績效的衡量框架,發現東部地區的績效水平和產業效率并未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張潔:《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分布和地區績效分析》,〔杭州〕《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年第2期。。雷宏振從區域和行業兩個視角測度了2005-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集聚程度,使用數據為行業的年產出或年營業收入額,測度指標為行業集中度指數和赫芬達爾指數,研究發現我國文化產業已顯現出較強的集聚現象,并用計量回歸證明優良的文化基礎設施、較低的人力成本、便捷的交易有利于文化產業的空間集聚[2]雷宏振、潘龍梅、雷蕾:《中國文化產業空間集聚水平測度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昆明〕《經濟問題探索》2012年第2期。。郭平用統計學方法分析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不均衡性,發現我國文化產業的產能東部多西部少、文化產品的消費存在城鄉不均衡、各地政府對文化產業扶持力度不同[3]郭平、彭妮婭:《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不均衡性分析》,〔長沙〕《財經理論與實踐》2013年第5期。。周曉唯分析了我國文化產業的聚集特征,使用數據為2000-2009年文化產業的產值,測算了Theil熵指數和相對增長速度,得出我國文化產業存在省區聚集,并且集聚度在不斷上升的結論,文章并未對Theil指數進行分解分析[4]周曉唯、朱琨:《我國文化產業空間聚集現象及分布特征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分析》,〔濟南〕《東岳論叢》2013年第7期。。顧江使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中的文化產業就業人數,測算了我國各省文化產業的區位熵,認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在空間分布上顯著不平衡[5]顧江、吳建軍、胡慧源:《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特征與成因研究》,〔長沙〕《經濟地理》2013年第7期。。
文化產業的涵義有兩種:第一種是狹義的文化產業。我國文化部2003年制定下發的《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文化產業包括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以及藝術培訓業等行業門類。”第二種是廣義的文化產業。我國文化產業的統計標準最早源自國家統計局頒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04)》,八年后我國文化產業產生了很多新的變化,2012年統計局修改原標準后,頒布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該分類規定的文化及相關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分類標準根據管理需要和文化生產活動的自身特點分為10個大類:新聞出版發行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工藝美術品的生產、文化產品生產的輔助生產、文化用品的生產、文化專用設備的生產。
我國文化產業的相關數據,目前可查閱的可靠數據主要源于歷年《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年鑒的指標說明中提到,文化及相關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根據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活動的屬性特點,劃分為公益性文化活動和經營性文化活動兩大類。學者們研究文化產業發展的已有文獻,均采用的是文化產業產值或者增加值數據,這是狹義的文化產業,不能全面反映為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文化及其相關產業。本文使用數據來自2009-2012年《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研究對象為我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該年鑒自2010年起,不再統計各省的文化產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因此,本文衡量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時選擇使用的數據為年鑒里“文化文物部門所屬機構總收入”,總收入包括財政撥款、上級補助收入、事業收入、經營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和其他收入。這一指標更能反映一個地區文化產業所擁有的資金和發展水平。
(一)我國文化產業的總體發展水平和動態演進
2011年我國文化及其相關產業的機構數為310091個,比上年下降1.1%,從業人員數為2212956人,比上年增長了5%,顯現出我國文化機構的合并壯大趨勢。其中,內資機構數為309791個,占99.9%;港澳臺商投資企業有195個,從業人員5282人;外商投資企業從業人員數105個,從業人員數3255人;這說明我國目前文化產業主要還是內資企業,外資數量極少。全國文化文物部門所屬機構本年總收入為862億元,其中文化合計638.5億元,文物合計210億元,教育合計134.8億元。我國2001-2011年文化事業基本建設情況如圖1所示,由圖可知:我國各年完成投資額和竣工項目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以2008年為轉折點,2001-2008年之間緩慢上升,2009年實現跳躍式增長,之后基本保持高位發展。分析原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國際國內經濟不景氣,文化產業乘著4萬億投資計劃的東風,借助國家拉動內需政策,逆勢而上,文化產業基本建設實現較大增長。

圖1 2001-2011年全國文化事業基本建設情況(單位:個、億元)
(二)我國文化產業各行業的發展水平
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表1展示了我國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文化及其相關產業數據。其中,規模最大的文化行業是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它包括娛樂場所和網吧,它的各個指標都位居第一,反映了我國居民目前文化娛樂消費需求旺盛,市場較大。文化藝術服務包括文藝創作與表演、藝術表演場館和其他文化藝術,該行業的機構數量和就業人員數量均排名第二;我國現在各地區劇團增多,大型歌舞、雜技、戲劇表演受到觀眾的歡迎,也吸引了大量人才進入該領域。網絡文化服務的資產總計887.5億元,年營業收入559.7億元,均排名第二。近年來,我國阿里巴巴、網易、京東商城之類的網絡科技公司發展態勢良好,資產增長迅猛。動漫企業服務的機構數量僅為297個,從業人員2萬人,目前發展規模較小,相對于龐大的市場需求,該行業的發展空間較大,待挖掘潛力較多。

表1 2011年全國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文化文物機構主要財務指標
衡量產業集聚水平的指標,目前學者們常用的有絕對集中度、區位熵、泰爾指數、空間基尼系數、赫芬達爾指數等,根據本文的研究對象和所擁有數據的特點,選擇前三個指標來分析我國文化產業集聚水平。對我國近年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衡量,選擇使用《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里“文化文物部門所屬機構總收入”這一指標。
(一)我國文化產業的總體集聚水平絕對集中度指標測度的是規模處于前n位的地區在更高層區域的份額的加總。計算公式為(1)式:

wi是i省文化產業的總收入,W是全國文化產業的總收入,n一般取4或者8。一般來說,Cn越大,說明前n省的地區在更高層區域中所占比重越大,行業發展的不均衡度越大。2008-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總收入前八位的省份及各年的絕對集中度數值如表2所示,可知:(1)浙江連續三年位居我國文化產業總收入的第一位,到2011年時,被廣東趕超,降至第二位。(2)四年里均排名前八位的省份包括:浙江、廣東、北京、江蘇、四川、河南。(3)2011年31省的C4為0.266,C8為0.456,C12為0.601,三個絕對集中度指標在四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說明我國文化產業總體的區域不均衡程度不高,并且在不斷減小,這與我國目前文化產業發展多靠政府政策推動有關,在國家鼓勵發展文化產業的號召下,各省都加大文化產業的投資力度,加快產業發展,爭取早日把本省的文化產業建設成為支柱產業。
(二)我國各省文化產業集聚的空間分析

圖2 2011年我國各省文化產業總收入的區域差異
1.我國各省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空間分析首先,把我國31省文化產業的總收入用ArcGIS清晰地展示出來,如圖2所示;可以看到:(1)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集中在東中部,其中廣東、浙江、江蘇、河南、山東的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高。(2)我國文化產業總收入較低的省份主要位于西部地區,西藏、寧夏、青海、海南的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低。(3)西部的四川、陜西、新疆文化產業相對發展水平較高,中部的江西、黑龍江文化產業相對發展水平較低。
2.我國各省文化產業集聚的空間分析——基于GDP的供給視角區位熵
區位熵(Location Quotient)又稱為專門化率,可以衡量某地區要素或者產業的空間集中度,反映該地區在更高層次的區域中的優勢地位。區位熵越大,產業集聚程度越高,產業優勢越明顯。其計算公式為(2)式:

其中,wi為i地區某產業產值或就業人數;Σwi為全國該產業總產值或者就業人數;gi為該區域所有行業總產值或者總就業人數;Σgi為全國所有行業的總產值或者總就業人數。本文對(2)式的涵義稍做修改,設定wi為i省文化產業總收入,Σwi為全國文化產業總收入。這樣計算出來的區位熵可以衡量文化產業基于GDP的集聚度,GDP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也反映了該地區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人才、資本、技術、原材料的能力,因此,基于GDP的區位熵是從供給視角考察文化產業的集聚水平。
Qi值接近1時,說明省文化產業的相對發展水平和該地區經濟的總體發展程度相當,Qi越大,i省的文化產業相對該省其他產業越具有優勢。計算出區位熵反映在ArcGIS地圖上,如圖3所示。由圖可見:(1)文化產業發展相對于該省GDP處于較大優勢的省份集中在西部地區,如西藏、青海、甘肅、新疆、寧夏、海南等省。(2)文化產業發展相對于該省GDP處于劣勢地位的省份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如山東、遼寧、江蘇、黑龍江、湖南等省。

表2 2008-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總收入前八位的省份及絕對集中度
3.我國各省文化產業集聚的空間分析——基于人口的需求視角區位熵
把計算文化產業總收入區位熵的參考指標設為人口,區位熵的公式就是(3)式:

式中ni為各省的總人口,∑ni為全國的總人口。Qi值接近1時,說明i省文化產業的相對發展水平和該地區人口基本相當,Qi越大,i省的文化產業相對該省人口數量越具有優勢。該區位熵指標可以衡量文化產業基于人口的集聚水平,由于人口數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地區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情況,也反映了該地區文化消費市場的規模,因此,基于人口的區位熵是從需求視角考察文化產業的集聚水平[1]伍碩:《論文化產業的概念與文化生產的價值規律》,《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計算出Qi展示在ArcGIS地圖上,如圖4所示,可知:(1)文化產業發展相對于該省人口數量處于較大優勢的省份主要在西部地區,如西藏、青海、新疆、寧夏、陜西等省。東部地區的幾個地區優勢也較大,如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等省。(2)需求視角的文化產業集聚優勢較低的地區主要是中部地區,如江西、湖南、黑龍江、河南、安徽等省。也有幾個東北地區省份集聚優勢較低,如山東、河北等省。

圖3 2011年我國各省文化產業基于供給視角的區位熵

圖4 2011年我國各省文化產業基于需求視角的區位熵

表3 2011年我國各省文化產業總收入和區位熵的排名
4.我國各省文化產業發展和集聚水平的綜合分析
綜合以上三種評價方式來考察我國文化產業集聚的空間分布問題,將各省的排序在表3中列出,可知:(1)我國多數省份的文化產業總收入,基于GDP的供給視角的區位熵,基于人口的需求視角的區位熵,這三個評價指標的排序相差很大,說明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與文化產業的供給和需求并不協調。(2)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高,基于GDP的區位熵指標很低,兩者相差較大的省份有廣東、江蘇、山東等省。(3)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基于GDP的區位熵指標較高,兩者相差較大的省份有西藏、青海、甘肅、海南等。(4)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高,基于人口的區位熵指標很低,兩者相差較大的省份有河南、山東、江蘇、四川等。(5)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基于人口的區位熵指標很高,兩者相差較大的省份有西藏、青海、天津等。
(三)我國文化產業區域發展差異分析
泰爾指數,又稱為廣義熵指數,適合測度經濟指標在不同地區間的不平等性,而且可以進行指數分解分析,將研究對象分為若干組,測度組內和組間的不平等程度,衡量組內差距和組間差距在總差距中的重要性[1]李廉水、崔維軍:《科技人員收入差距研究——基于基尼系數與泰爾指數的分析》,〔北京〕《科學學研究》2009年第9期。。計算公式如(4)-(7)式所示:

公式中,wi為i省文化產業總收入,ni為i省人口,w是全國文化產業總收入,n是全國總人口,wgi為第g組第j個省份的文化產業收入,wg是第g組的文化產業總收入,ngi為g組j省的人口數量,ng為g組的人口總量,T是總差距,值在(0,1)之間,值越大,說明差距越大。TW是組內差距,TB是組間差距[2]李娜:《我國行業工資差距——基于泰爾指數的分解分析》,〔武漢〕《統計與決策》2013年第7期。。

表4 我國文化產業的泰爾指數和按東中西三大地帶分組的分解結果
本文把我國31個省市區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部地區包括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1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個省、自治區,西部地區指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重慶、云南、貴州、西藏1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計算各年的泰爾指數及其分解數值如表4所示,分析數據可知:(1)2011年總泰爾指數為0.1237,東部地區的泰爾指數為0.0768,占62.1%,說明我國東部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差異是全國總差異的主要成因。三大地帶的組內貢獻率為87%,組間貢獻率為13%,說明總差異主要是由于三大地帶內的差異構成。2008-2010年的東部地區內部差異也是最大的差異構成部分。(2)2008-2011年,總體上各個泰爾指數數值都有減小趨勢,說明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向于均衡,這與前面的絕對集中度指標分析結果一致。2009年的泰爾指數小于2010年,是由于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地的文化產業發展均帶有較大的政策性,所以地區間不平衡程度顯著降低。
本文對我國文化產業集聚的空間分布從多角度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以下結論:(1)我國文化產業基本建設的年末投資完成額與項目竣工數量從2001年到2008年保持穩步上漲,2009年實現跳躍式增長,之后繼續保持高位穩步發展。(2)目前我國文化產業規模最大的行業是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機構數量、就業人員、資產和營業收入都位于文化產業各行業中的第一。(3)我國文化產業的絕對集中度指數和泰爾指數都較小,并且逐年遞減,說明我國文化產業總體的區域不均衡程度不大,并趨向均衡發展。(4)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集中在東中部,我國文化產業總收入較低的省份主要位于西部地區。(5)基于供給視角的文化產業集聚水平處于較大優勢的省份集中在西部地區,基于需求視角的文化產業集聚水平處于較大優勢的省份主要在西部、東部地區。(6)我國多數省份的文化產業總收入,基于GDP的供給視角區位熵,基于人口的需求視角區位熵,這三個評價指標的排序相差很大。說明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并未充分利用當地供給以實現最優發展,也與滿足當地居民的文化產品消費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文化產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很大。(7)我國東部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差異是全國總差異的主要構成部分。
通過本文的分析,得出的政策啟示如下:(1)我國文化產業在空間分布上存在顯著差異,總體不均衡程度處于下降趨勢,尚處于相對均衡的初級發展階段,各省未來發展文化產業應該根據自身特點、突出自身優勢,國家要支持部分省份實現跨越式發展,從而帶動全國文化產業的較快發展。(2)廣東、江蘇、山東等省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高,基于供給的區位熵指標很低,兩者相差較大,這些省份的文化產業發展潛力較大,未來只要政策引導適當,文化產業就能夠實現迅速增長。(3)河南、山東、江蘇、四川等省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高,基于需求的區位熵指標很低,兩者相差較大,這些地區人口眾多,文化消費市場的潛力巨大,未來應把握好需求方面的文化產業發展機遇。
〔責任編輯:天則〕
A Spatial Analysis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Based on ArcGIS
Zhao Xing Zhao Renkang Dong Bangying
The present paper emp loys absolute concentration ratio,location quotient based on supp ly and demand,and Theil index to analyze the agglomeration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but the degree of imbalance decreases gradually;the dif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east is the main part of total variances;the eastern and m idd le regions has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western regions has relatively high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based on supp ly,and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regions has relatively high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based on demand,so the results of thre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bove differ greatly in most provinces.This conclusion shows that our country's cultural industry fails to make good use of local supply capacity and fully satisfy local people's demand for cultural products.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ArcGIS;Theil index;location quotient;district imbalance
趙星,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博士生,淮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講師 235000
趙仁康,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 210023
董幫應,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淮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講師 235000
本研究得到以下基金項目的資助: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產業空間分異與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09CJL03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我國文化產業集聚的動力機制和效應研究——基于空間經濟學視角”(13YJC790216);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我國文化產業集聚的區域差異研究——基于空間經濟學視角“(CXLX12_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