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奇


摘要:計算機選修課程是目前高職院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計算機選修課程在課程建設、學前教育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文章結合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的具體實踐,從計算機選修課程總體設計、課程配套建設、制度設計和計算機基礎課程等幾個方面提出改進措施。
關鍵字:計算機選修課;分類;計算機基礎教學
0、引言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正在改變著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同時也與其他各種門類的知識體系互相滲透與融合。作為現代信息技術教育重要載體的大學課程,也應不斷自我調整與之相適宜。計算機類相關課程也不再局限于計算機專業,其中的很多課程正在逐漸成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必修或選修課程。
掌握與運用計算機知識是衡量現代人才素質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高職畢業生將來勝任本職工作、適應現代社會的基本能力之一。但作為高職院校培養學生信息技術重要陣地的計算機選修課程,在教學建設方面,還有許多不盡完善與亟待改進的地方。
1、高職院校計算機類選修課程的現狀
隨著計算機應用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培養學生信息處理的能力成為復合型人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關注與重視,計算機類選修課程進而受到學生的歡迎。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計算機選修課程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1.1 學生選課比較盲目
對計算機類選修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目的,該課程所需的前導知識與課程在整個計算機知識體系中的位置,與自己所學專業間的聯系等信息缺乏充分的了解。選課時只是一時興起,或聽從旁人推薦,到上課時,發現并非所愿,就難以認真堅持了。
1.2 課程設置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差距
相較本科院校的學生,部分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主動性有所欠缺。計算機基礎較差的學生或文科生,對專業跨度較大的課程內容理解起來比較吃力,如果缺乏課下自我拓展知識的主動性,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1.3 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建設不合理
計算機類選修課的課程建設不成體系,在知識層面和技術應用領域層面,缺乏計算機學科內部的梯度配置與規劃。而教師開設一門選修課程,往往是出于個人意愿,由自己熟悉或感興趣的專業課簡化而來,缺乏科學的教學內容和課程系統設計。為了照顧所有專業、不同程度的學生,課程設計都是從零起點開始,教學效果不理想。比如,某些信息系統管理類或涉及程序設計的選修課程,選課的學生來自各個專業,這些課程對文科學生來說,顯得過于抽象、難以理解,會嚴重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另一個例子是比較受學生歡迎的靜態網頁設計課程,大部分選課學生沒有學習過圖形圖像處理或動畫設計相關課程,即使在教師設計的教學情景中能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其實并不具備實際應用能力。
1.4 學校對選修課程重視不夠
學校缺乏鼓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大多數教師對開設公共選修課積極性不高,有時只是工作量不足的一個補充手段。學生也沒有改善自己整體知識結構的動力和緊迫性。大多數公共選修課都是利用周末或晚上時間進行大班授課,學生到課率低,而且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條件也不如專業課程。
2、高職院校計算機選修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
2.1 將課程實行層次化、模塊化分類
我們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目前開設的所有計算機選修課程按照教學內容特點、課程間的知識關聯程度,進行了層次化、模塊化的分類,設計并優化學習路徑模型。計算機選修課程模塊化分類如圖1所示,其中,最底層是面向全校開設的計算機公共必修課程,上層的計算機選修課程分成設計類、程序開發類和其他選修課程3個大類。設計類計算機課程因其直觀、易上手等特點,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類別。我們將設計類分成兩個層面:圖形圖像處理、音視頻編輯等課程作為基礎課程,靜態網頁制作與多媒體設計等課程作為高階課程。以往設計類的高階課程都是面向所有學生開設的,但沒有圖形圖像處理能力的學生學了這類課程后,因為缺乏實際的設計制作能力,脫離教學環境后,其實是難以將所學用于實踐的。程序開發類計算機課程也分成兩個層面:一個是程序語言基礎層面,目前開設的主要有VB程序設計和基于.NET平臺的程序開發,其他對編程知識有要求的課程組成高階課程,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辦公高級自動化課程涉及vBA的內容,所以將其劃在此類。其他選修課程單獨設為一類,這類課程大都需要對計算機或其他專業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將計算機選修課程進行模塊化、分層化設計,對指導學生科學地選報課程、更好地面向專業服務都有著積極的意義。首先,模塊化課程設計能讓學生從大的方向上對所學課程有所定位,為下一步學習提供更清晰的專業導向。其次,模塊化設計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科學的選課。不同的專業群會有不同的學習路徑,藝術設計、媒體與動畫等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直接選修設計類的高階課程,學習過程序設計課程的工科學生可以選修程序開發類的高階課程。學校可以更容易地從專業群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指導,從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選課時的盲目性。
2.2 打好計算機基礎必修課基礎
目前高職院校面向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的計算機類課程一般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計算機基礎必修課,一個是計算機選修課程。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大都局限于一些基礎的計算機理論知識和常見辦公軟件應用。工科學生可能還會有一門程序設計課程。基礎必修課程教學起點過低,教學內容過于封閉、狹隘,與選修課程之間缺乏必要的知識銜接,也限制了選修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
首先,我們要增加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廣度。如果說計算機選修課的教學特點體現在專業性,也就是在深度上,計算機基礎課程則體現在廣度上。計算機基礎教育是以培養信息素養為核心的一種普及教育,要求學生能夠廣泛地理解信息技術,能夠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高效地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將來在信息技術領域繼續深造打好基礎性。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更偏向實用性和技能性,在課時安排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適當減少辦公軟件的教學內容,加入圖形圖像處理基礎、計算機硬件工作原理、常用工具軟件的使用和硬件維護等知識的講授。endprint
其次,我們將計算機選修課程學前教育的相關內容作為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在2012級部分班級的計算機基礎課程中,我們加入了常見計算機選修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課程之間的知識銜接等教學內容。調研小組對增加該教學內容的5個不同專業教學班的學生作了教學效果調查,有效回收問卷152份。圖2所示是改進教學內容后學生的反饋情況。對計算機選修課程的了解程度與之前的比較調查顯示:27%的學生表示比以前清楚多了,56%的學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有17%的學生還是不清楚。另一項調查顯示,92%的學生表示這些指導工作對選報計算機選修課程有幫助。從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選修課程的指導教學對減少學生選課的盲目性是有一定作用的。
2.3 加強選修課程配套建設
(1)從學校層面重視選修課程建設。作為切實落實培養復合型人才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從2012年開始加大了學生每學期選修課學分,并規定了文科與工科之間專業課程互修的學分比例。學校多年來一直規定每周二下午只能安排選修課程,從時間上保證了教學質量。課程大綱、所用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進程等多項內容也放在學生的選課系統里,使學生在選課時能看到這些信息。
(2)分類教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近幾年的招生規模在8000人左右,在加大選修課程學分比重后,較受歡迎的選修課程往往都會開多個班。我們按專業群分為兩大類,將工科和經管專業分為一類,其他專業學生分為一類,然后按類分班。工科和經管專業的學生動手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較強,比較適合計算機課程學習。按專業分類教學從一定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利用網絡技術輔助學前教育。我們也將計算機選修課程具體教學內容放到計算機公共課程教學網站上,公開展示的不光有教學目標等內容,還有課程的主要教學案例介紹、案例效果截圖、與專業培養的關系、部分案例制作效果動畫演示,使學生能直觀地了解課程教學內容、目標與學習意義。
(4)采用小班上課,增加實踐環節。計算機課程有很強的實踐性,應該增加實訓課時比重,采用小班形式,對提高教學效果、增加學生學習興趣都有很好的作用。
2.4 改進教學方法
計算機選修課程中除設計類課程外,都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學習起來存在一定難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通過引導、指導、開導、啟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案例設計時,應該從實例出發,從應用到理論,做到“深入淺出”,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避免注入式的講授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2.5 進一步完善公選課的教學評價、激勵和競爭機制
學校和學院在計算教師教學工作量時會對新開設的選修課程采取適當傾斜政策,鼓勵教師多開選修課。對常見的計算選修課,如Photoshop或網頁制作,由多位教師擔任一門選修課程的教學工作,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對選修課采取督導聽課、學生期末對教學效果評分等方法監督教學質量,對選報人數較少的課程和學生評價較低的教師采取淘汰制。
3、結語
計算機選修課程建設是目前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具有課程覆蓋面廣、學生水平差別大、知識內容更新快等特點。計算機選修課程的實踐與改革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應該提高各級教學部門、教師和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從制度建設、配套設施、技術輔助等各方面人手,才能切實地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更好地迎接信息社會的挑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