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亞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中醫院,浙江 杭州 311220)
胸腰椎骨折及其術后并發癥的中西醫結合護理體會
王紅亞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中醫院,浙江 杭州 311220)
目的總結胸腰椎骨折及其術后并發癥的中西醫結合護理方法。方法 10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均實施手術治療,對照組50例進行常規西醫護理,觀察組51例在此基礎上實施中西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腹膜后血腫刺激癥、壓瘡、便秘、排尿困難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護理可提高胸腰椎骨折手術治療成功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胸腰椎骨折 并發癥 中西醫結合護理
胸腰椎骨折是因外力作用所致的胸腰椎骨折連續性破壞。手術是胸腰椎骨折治療的有效方法,但由于麻醉作用及手術創傷容易導致胃腸功能抑制,加之長期臥床會導致內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下腔靜脈回流受阻,引發便秘、排尿困難、肺部感染、腹膜后血腫刺激癥,嚴重的會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筆者近年對胸腰椎骨折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護理,效果顯著,現分析如下。
1.1 臨床資料 患者101例為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均符合《實用骨科學》中相關診斷標準[1],均經X線片或CT掃描確診。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51例,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齡 37~75歲,平均(56.44±5.51)歲;AO分型屬A型22例,B型17例,C型12例。對照組50例,男性 31例,女性 19例;年齡 33~76歲,平均(56.32±5.20)歲;AO分型屬A型21例,B型15例,C型14例。兩組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手術方法 兩組均實施手術治療,對照組19例、觀察組23例實施前路減壓椎體間撐開植骨內固定術;對照組17例、觀察組15例實施后路經椎弓根椎體楔形截骨術;對照組14例、觀察組13例實施前-后路聯合固定術。
1.3 指標觀察 術后3個月復查X線片、CT評價椎體恢復情況;觀察腹膜后血腫刺激癥、壓瘡、肺部感染、便秘、排尿困難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評定標準 (1)療效標準:顯效為腰背疼痛感消失,椎體基本恢復,腰部功能恢復。有效為腰背疼痛感基本消失,椎體有所恢復,腰椎活動受到輕微限制。無效為腰背疼痛感未消除,腰椎活動受限。(2)護理滿意標準: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2]評價護理滿意度,分值1~4分分別代表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表2。結果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均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51例,護理“非常滿意”17例,“滿意”31例,“一般”2例,“不滿意”1例,護理滿意率94.12%。對照組50例,護理“非常滿意”11例,“滿意”28例,“一般”6例,“不滿意”5例,護理滿意率78.00%。觀察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
對照組在圍手術期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中西醫結合護理。
3.1 常規護理 (1)健康宣教:胸腰椎骨折術后患者一般需要臥床休息1.5~3個月,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聯系臥床進食、大小便、活動等。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述軸位翻身對防止患者壓瘡出現的重要性,要定期幫助患者翻身。指導患者聯系深呼吸,并進行有效咳痰,預防肺部感染。(2)環境護理:護理人員要營造安靜、整潔、舒適的病房環境,使患者能夠充分休息;在護理操作過程中要盡量保持安靜,防止噪聲刺激患者交感神經而出現疼痛加劇、血壓升高及心率加快等癥狀;晚間應將病房內燈光調暗,溫度適當調高,使患者能安然入眠。(3)體位護理:患者回到病房后應取平臥位,護理人員可適當壓迫患者手術切口部位而促進止血。術后4~6h應取左側臥位或者右側臥位,每隔1~2 h協助患者軸位翻身1次,并將上腿屈曲,下腿伸直,采用軟墊將兩腿墊至與同側髖部等高,提高患者舒適度。(4)切口護理:定期觀察患者切口部位敷料有無滲血、脫落;穩妥固定引流管,放置引流管受壓、彎折、滑落,保持引流通暢,預防因引流不暢所致的血腫。保持切口部位干燥、清潔,預防感染。
3.2 中醫護理 (1)情志護理:胸腰椎骨折多因突發性損傷所致,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腫痛及功能障礙,一般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部分患者便秘、排尿困難,而且需要高額醫療費,患者容易出現緊張、焦慮、急躁、悲觀心理,進而致食欲不振,胃腸蠕動減慢,產生一系列并發癥。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患者心理變化,詳細介紹胸腰椎骨折的發病機理、治療及護理對策,告知患者只要堅持治療疾病史可以痊愈的。向悲觀者介紹以往成功治愈病例,幫助其樹立治療信心。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并播放輕松、明快音樂,使患者保持情志暢達。(2)飲食護理:胸腰椎骨折患者的飲食應因人、因時、因證調整。術后早期胃腸蠕動減弱,易出現便秘、腹脹,此時應以清淡、營養豐富、纖維素豐富、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為主,忌肥甘、辛辣之品,以免助生痰濕并加重疼痛,同時減少易脹氣、溫燥的豆類、牛奶等的攝入。對于腹脹嚴重者,可給予復方大承氣湯煎服或灌腸。術后2~6周,舌象基本恢復正常,應進行適當清補,給予蛋白質、鈣、鐵、鋅、磷等豐富的食物攝入,增強患者抵抗力。術后8周以后,患者處于恢復階段,應多攝入強筋壯骨、補益肝腎、滋補的食物。(3)康復訓練:術后待患者病情穩定后應及早進行康復訓練。被動活動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趾關節、踝關節、膝關節及髖關節等關節,防止關節攣縮,每次20 min,每日2次。術后7 d可進行“五點支撐法”鍛煉,取仰臥位,先屈肘伸肩,隨后屈膝伸髖,同時收縮背伸肌,以雙腳、雙肘及頭部為支點,使腰離開床面,每次2 min,每日10次。(4)并發癥預防護理。①壓瘡護理:定期按摩骶骨、內外踝、足跟等部位,每2小時翻身1次,以促進血液流通,緩解壓瘡。急性期無法翻身的患者,護理人員可將雙手置于患者肩胛部或骶尾部用力向上托,時患者一側軀體能離開創面。②便秘護理:餐后30 min對患者腹部進行按摩、熱敷,消腫散結、疏脹理氣,調和脾胃。術后次日即可進行,患者取仰臥位,護理人員面向患者,按照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的順序,采用環形按摩法按摩3 min,按摩過程中詢問患者感受,并調整按摩力度。隨后可按壓中脘、天樞及雙側足三里等穴位,每次15 min,每日3次。按摩后可采用溫熱毛巾濕敷腹部,每次20 min,以疏脹排便。可用點燃的艾條在肚臍中線以下患者兩指寬處熱灸,每次15 min,每日1次。每日清晨均空腹飲用1杯蜂蜜水,食用2~3根香蕉以潤腸。③肺部感染護理: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必要的進行吸痰。當患者痰黏不易咯出時,可霧化吸入濕潤劑,護理人員輕拍患者背部,促進痰液排出。待患者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做擴胸運動50次;以兩側肩關節為支點,上下做弧形運動50次,以增強肺功能,促進痰液咳出。④血腫刺激癥護理:取500g芒硝裝入棉布袋中,用腹帶將其固定在血腫部位,芒硝融化后及時更換以消腫鎮痛;采用穴位敷貼貼敷于神闕、關元、氣海穴等穴位,并按揉神闕、氣海、關元穴各5 min,促進血腫消除。⑤排尿困難護理:反復推拿利尿穴(臍與恥骨聯合連線中點處),按逆時針方向推拿20次,間歇向恥骨聯合方向輕輕推壓1次,手法應先輕后重,每次15 min。同時取三焦、腎、膀胱、尿道等穴位進行耳穴埋豆。
中醫學治療骨折筋傷強調“內外兼治、動靜結合、筋骨并重”。手術治療可促進骨折復位,恢復椎體高度,但術后容易引發各種并發癥。中西醫結合護理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注重并發癥的預防護理[3]。
“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因此,胸腰椎骨折的護理應注重活血化瘀,通暢氣機,調和營衛。在常規西醫護理基礎上,實施情志護理可有效疏解患者不良情緒,增強治療配合度,提高治愈率。飲食護理不僅可以增強患者營養,增強抵抗力,同時可緩解腹脹,促進排便,有效預防便秘。早期康復訓練通過活動關節、四肢而促進血液流通,加速患者肢體、椎體功能恢復。并發癥預防護理強調護理的預見性,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壓瘡、便秘、血腫刺激癥、肺部感染、排尿困難等的發生率,提高患者舒適度,促進患者康復。
本觀察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中西醫結合護理可提高胸腰椎骨折手術治療成功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適宜臨床應用。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94.
[2]李淳悅.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中醫康復護理[J].天津護理,2010,18(4):227-228.
[3]夏巧紅.三步一體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對胸腰椎骨折患者腹膜后血腫刺激癥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53-54.
R248.2
B
1004-745X(2014)03-0510-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3.060
201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