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安 王寶娟
(1.河北省衡水市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河北 衡水 053000;2.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北 衡水 053000)
自制滅蕁湯對急性蕁麻疹轉歸的影響
馬國安1王寶娟2
(1.河北省衡水市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河北 衡水 053000;2.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北 衡水 053000)
目的觀察自制滅蕁湯對急性蕁麻疹轉歸的影響。方法將30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150例,給予潑尼松等常規治療;治療組150例,給予常規治療加滅蕁湯治療,進行療效對比觀察。結果兩組總有效率相當(P>0.05),治療結束4周后治療組痊愈率為95.33%,高于對照組之72.00%(P<0.01)。治療組中風寒束表證效果最佳,風熱襲肺證次之,濕熱內蘊證效果最差,治療組4證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滅蕁湯在治療急性蕁麻疹過程中對急性蕁麻疹轉歸有明顯影響,在治療急性蕁麻疹過程中加用滅蕁湯是大大減少急性蕁麻疹轉為慢性蕁麻疹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滅蕁湯急性蕁麻疹轉歸
蕁麻疹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發作過一次蕁麻疹。蕁麻疹病因復雜,約3/4的患者不能找到病因[1]。筆者在西藥治療急性蕁麻疹的過程中,加用自制的滅蕁湯,能明顯降低患者停藥后的復發率,對減少急性蕁麻疹遷延至慢性取得滿意效果?,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皮膚科門診急性蕁麻疹患者300例,均符合急性蕁麻疹診斷標準[2]。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組150例,男性98例,女性52例;年齡18~59歲,平均35.40歲;風寒束表證45例,風熱襲肺證52例,濕熱內蘊證17例,血虛風燥證36例。對照組150例,男性80例,女性70例;年齡19~58歲,平均年齡37.65歲;風寒束表證41例,風熱襲肺證55例,濕熱內蘊證19例,血虛風燥證35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潑尼松10mg/
次,每日3次口服,連用5 d;西替利嗪10mg,每中午1次,口服,連用12 d;非索非那啶60mg,每日2次口服,連用14 d。治療組在常規治療1 d后,加服自制滅蕁湯:黃芪30g,太子參10g,云茯苓25g,桃仁10g,紅花10g,川芎9g,荊芥10g,防風10g,當歸15g,生地黃10g,蟬蛻15g,全蝎6g,地膚子10g,白鮮皮10g,徐長卿10g。將上述諸藥用小火煎15min,取汁后,加水,再用小火煎15min,取汁,2次藥汁混合。每日1劑,分2次服用,連用1周。2周后評價療效及安全性。治療結束4周后隨訪痊愈病例以觀察復發、痊愈情況。試驗期間禁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抗真菌藥及其他治療藥物。
1.3 療效標準按4級評分法[3]記錄治療前后的癥狀和體征,并計算治療指數,同時觀察不良反應,并詳細記錄不良反應的表現和轉歸。治療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為治療指數為100%。顯效為60%≤治療指數<100%。有效為20%≤治療指數<60%。無效為治療指數<20%。2周治療結束時痊愈和顯效例數所占的百分數合計為總有效率,治療結束4周后痊愈例數所占的百分數合計為痊愈率。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1.5統計軟件。采用χ2檢驗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兩組總有效率相當(P>0.05);治療組痊愈率優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在治療結束后4周痊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組痊愈率優于對照組(P<0.0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治療組4證型療效比較見表2。風寒束表型效果最佳,風熱襲肺型次之,濕熱內蘊型效果最差;4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 不良反應對照組嗜睡26例,口干15例,臉紅3例,心慌2例;治療組嗜睡24例,口干14例,臉紅4例,心慌2例,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所有出現不良反應的90例患者,均未停止治療,也未做特殊處理,3~5 d后上述不良反應逐漸減輕或消失。未發現有其他的嚴重的實驗室異常,也未發現有臨床相關的PR間期、QRS時間等異常。

表2 治療組4證型療效比較n(%)
中醫認為蕁麻疹病機與素體稟賦不耐,加之外感風邪為主,間雜寒、熱、濕等邪氣或內傷飲食,氣血虧損或氣滯血瘀等因素而發病[4]。治療須以養血滋陰為主,清熱涼血、疏散風邪為輔。筆者認為患者多本有素體虧虛,氣血不足,腠理空疏,衛氣失固,風邪協濕、熱、寒等諸邪乘虛而侵襲,其邪郁于肌表所致。又根據中醫學“風盛則癢”、“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論,自制“滅蕁湯”以固衛益氣,養血滋陰固本,兼以搜風驅邪止癢,通絡利濕熱消腫治標為本意,佐于西醫急性蕁麻疹治療中,以圖減少慢性蕁麻疹的發生。自制滅蕁湯,方中黃芪益氣固表、扶持正氣,使正氣振奮,而邪氣自除為主。輔以太子參、防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益氣固衛、養血活血、潤燥除風,符合中醫學“風盛則癢”、“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論。佐以荊芥、蟬蛻、全蝎脫敏搜風止癢,生地黃、云茯苓、白鮮皮、地膚子、徐長卿利濕清熱,共奏固衛驅邪功效。
本觀察表明,在西藥治療急性蕁麻疹的過程中,加用自制的滅蕁湯,可明顯提高治療結束4周后的痊愈率,即治療中加用自制的滅蕁湯明顯減少了停藥后1個月的復發患者(病程<1.5個月者為急性蕁麻疹,病程>1.5個月者為慢性蕁麻疹)例數,對減少急性蕁麻疹遷延至慢性具有良好效果,風寒束表證效果最佳,風熱襲肺證次之,濕熱內蘊證效果最差。本觀察提示中西藥物聯合應用是治療急性蕁麻疹、防止慢性蕁麻疹發生、可供臨床選擇使用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613.
[2]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蕁麻疹診療指南(2007版)[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7,40(10):591-593.
[3]王建,劉大文.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48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2(5):455-456.
[4]李家庚.皮膚及性病證治精要[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151.
R758.24
B
1004-745X(2014)01-0122-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1.060
201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