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禮國 張世鷹 易 軍 李 穎 指導 王萬春
(1.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2.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九味消腫拔毒散治療隱翅蟲皮炎30例
邱禮國1張世鷹1易 軍1李 穎1指導 王萬春2
(1.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2.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目的觀察九味消腫拔毒散治療隱翅蟲皮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隱翅蟲皮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常規采用外用莫匹羅星軟膏(百多邦),治療組采用九味消腫拔毒散,兩組療程均不超過7 d。結果治療組顯愈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66%(P<0.05)。治療組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九味消腫拔毒散治療隱翅蟲皮炎有很好的療效。
九味消腫拔毒散 百多邦 隱翅蟲皮炎 療效觀察
隱翅蟲皮炎為皮膚接觸隱翅蟲毒素引起的一種炎癥反應,本病屬于中醫學“蟲毒傷”范疇,特征是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突然紅斑、水皰,自覺疼痛及燒灼感,多發于夏秋季,患者以青壯年為主。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符合文獻[1]相關標準。隱翅蟲接觸史;皮膚突起條狀紅斑,上有小水皰或膿皰,自覺疼痛及灼熱感,由于瘙抓,大多數以條狀鮮紅色水腫性斑片為最常見,其上有丘疹及小水皰搔破后呈糜爛結痂,猶如竹簽刮傷后繼發感染表現。在損害的外圍可又散在或呈小片分布的丘疹、膿皰。附近淋巴結可腫大。自覺疼痛及瘙癢感,反應較劇或范圍大者可伴全身癥狀,如發熱、頭痛、頭昏等;多發于夏秋季節。入選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皮膚科的門診和住院部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17~58歲,平均(33.43±3.51)歲。對照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15~50歲,平均(36.26±2.52)歲。發病部位:面部23例,頸部10例,胸背部5例,四肢22例,病程4 h至2.5 d。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兩組對蟲爬過的皮膚均及時用肥皂水清洗,生理鹽水沖洗擦干。對照組外用莫匹羅星軟膏(百多邦),每日3~4次[2]。治療組予九味消腫拔毒散(本院研制,批號040827,由七葉一枝花30 g,雄黃8 g,天南星8 g,川芎8 g,黃柏10 g,白芷10 g,明礬8 g,芒硝10 g等9種藥物組成)適量,加少許食醋以消毒紗布外敷患部,每日早中晚各1次。兩組療程均為6 d。
1.4 療效標準 治愈:灼熱和疼痛感消失,傷口愈合,皮損部位痂屑脫落。顯效:灼熱及疼痛感緩解,無明顯滲出液及膿性分泌物,傷口開始結痂。好轉:灼熱及疼痛感緩解,有少量滲出液及膿性分泌物,傷口未結痂。未愈:疼痛及皮損未改善。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并對數據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見表2。結果示治療組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
組 別 n 創面愈合時間(d) 腫痛消失時間(min)治療組 30 2.21±1.34△ 6.61±4.30△△對照組 30 3.65±2.87 3.55±1.76
2.3 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見不良反應。
隱翅蟲是甲蟲的一種,屬于昆蟲綱,鞘翅目,白天常棲息于草木間或石下,晝伏夜出,有明顯的趨光性,悶熱潮濕的天氣,活動尤甚。目前發現的毒隱翅蟲主要是梭毒隱翅蟲和黑足蟻形隱翅蟲。蟲體各段均含有毒素,為一種強酸性(pH值1~2)的毒汁,夏秋季節皮膚裸露,該蟲夜晚飛行間落在裸露皮膚上叮咬皮膚時或蟲體受壓時釋放出毒液,即引起皮炎。隱翅蟲皮炎是由隱翅蟲體內強酸性毒素滲入皮膚所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皮膚科臨床常見,多見于夏秋季節,早至2月底,遲至11月底,南方地區多發,好發于暴露部位[3]。屬九味消腫拔毒散主要由七本葉一枝花、雄黃、五靈脂、天南星等9種中藥組成,是我院外用治療毒蛇咬傷的經驗方,具有消腫、止痛、解毒、斂瘡等功效,將九味消腫拔毒散創造性地用于治療隱翅蟲皮炎,療效顯著,能加速創面愈合,快速緩解腫痛,避免病情加重或發展遷延。明顯優于常規治療,將其運用于臨床,為廣大患者解除痛苦,值得推廣。
[1]喻文球.中醫皮膚病性病學[M].中國中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6.
[2]劉定華,饒俊鵬.百多邦治療隱翅蟲皮炎70例療效觀察[J].海軍醫學雜志,2007,28(1):74.
[3]李雍龍.人體寄生蟲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40.
R757.4
B
1004-745X(2014)08-1545-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8.066
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