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木才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核心價值觀(上)
戴木才
◆ 編者按: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宣傳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長戴木才教授就“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這一題目進行了講解,并談了意見和建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認真聽取了講解,并就有關問題進行了討論。應本刊之約,戴木才教授專門為本刊撰寫了此文,現將文章分上、下兩部分連續在本刊推出,以饗讀者。
一個人的成敗,一個家庭的興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存亡,無不與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關。歷史一再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核心價值觀,因為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治國安邦的精神之魂。
中華民族傳統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幟。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尤其是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的生存、延續和發展,積淀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核心價值觀和優秀道德精神。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華民族的傳統核心價值觀,緊緊地與培育中華兒女的優秀道德精神聯系在一起,貫穿到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等各個方面。中華民族傳統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重視個人道德品質的錘煉,重視道德規范的踐行,重視整體利益價值的追求,既是中華兒女安身立命、為人處事、事業成就的價值標準和品德基礎,又是中華民族進步、社會發展、國家穩定的價值追求和精神支柱,它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走向文明、進步。
其中,“三綱五?!焙兔逃^念是核心范疇,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核心價值觀。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所謂名教觀念,即把符合封建地主階級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價值追求、道德規范等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制為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稱為“以名為教”,其內容主要是“三綱五常”。
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向來十分重視核心價值觀和倫理道德的規范作用。“三綱五?!钡某霈F,使他們如獲至寶,《后漢書·曹褒傳》稱“三綱五?!笔恰熬仁浪祝碌澫?,為萬姓獲福于皇天者也”。于是,把它作為封建社會的根本思想、核心價值觀念和最高道德原則,著書立說,辦學興教,教育百姓;用它去設官分職,取士選官,獎勵名節;把它寫進封建家譜族規中,轉化為風俗習慣和民間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起到教化、規范、禁錮人們思想、行為的作用。
“三綱五常”和名教觀念,為封建主義專制統治和等級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作辯護,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維護和提倡,不僅在理論上發揮了巨大威力,而且在實踐中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它維護了封建君主專制政治的等級制度和統治秩序,規范了人倫關系,極大地鞏固了封建主義社會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起到了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即使處在動亂不已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政變頻繁,間有戰亂,但君主政治秩序大體穩定”,其主要原因之一,即在于代表“儒家政治思想與政治原則”的“三綱五?!薄鳛楹诵膬r值觀的相對穩定及其在思想上、精神上發揮著巨大的統領作用。
“三綱五?!焙兔逃^念,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內涵豐富、自成體系、高度概括、簡潔明了,易記易懂易傳,便于普及推廣。它具有基礎性和系統性,“三綱”明確規定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三種最基本的倫理關系,“仁義禮智信”被認為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價值準則和五種永恒的道德規范,名教觀念明確規定了道德踐行的基本法則,即通過上定名分教化天下;它具有根源性和主導性,“三綱五?!焙兔逃^念牽動著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和道德規范體系,推動著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道德教化,其他許多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都是從它引申、推論而來的,在歷史上對培育中華文化、促進社會發展、塑造國民性格,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然,我們也應該充分看到,“三綱五?!焙兔逃^念,既包含豐富的精華內容,也摻雜著封建的思想糟粕,我們把它作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價值資源,并不是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全盤吸收,而必須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尤其要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造性轉化。從總體上看,在“三綱五?!焙兔逃^念中,“三綱”和名教觀念,多屬于封建糟粕,“仁義禮智信”則包含豐富的精華元素。我們要站在社會主義發展的時代要求和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時代潮流的高度,剔除其封建糟粕,汲取其精華元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其與社會主義發展相適應,與人類文明發展相承接,在批判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弘揚,在弘揚中發展。
自1840年以后,我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華民族從此面臨著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的兩大歷史任務。
外國侵略者的炮聲,清政府的沒落腐朽、不堪一擊和屢遭失敗,喚醒了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一些開明的思想家,不僅從經濟、技術層面尋找中華民族貧窮落后挨打的原因,同時也從價值觀念、道德精神和思想文化等層面,尋找中華民族貧窮落后挨打的原因。他們尋找先進的理論,比較與中華民族不同的思想價值觀念,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核心價值觀注入新的時代要求,闡發新的時代內涵。民族資產階級的思想價值觀念,開始逐漸醞釀、形成和發展。
一方面,晚清封建統治階級極力維護封建綱常名教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地位;另一方面,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中的進步分子,運用傳播進來的西方近現代思想價值觀念,對封建綱常名教給予猛烈抨擊。他們吸收近代以來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價值觀念,建立新的核心價值觀和核心價值體系,認為人人都有天賦的自然權利,大家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無所謂大人、小人;人人都是生而自由的,這是人們相愛、相助的人性基礎;主張確保人權、平等、獨立;主張建立一個沒有不平等現象、至治至仁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大同世界;主張“開民智”、“新民德”,以科學文化和資產階級思想道德改造國民性。
維新志士譚嗣同,雖然仍把傳統的“仁道”作為根本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但卻賦予了它完全不同的新內容。他認定,“仁”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宇宙的普遍規律,但他說的“仁”,已加進了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價值觀念的內容,把資產階級的商業活動看成是最“仁道”的行為,與“五常”之一的“仁”有很大區別,已經具有平等、博愛的內涵。他把“仁”看成“通”,認為“上下通、中外通、人我通、男女內外通”,就是“相仁之道”。
宣傳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先驅嚴復,大力宣傳資產階級的民主、民權思想,提倡尊今叛古,尊民叛君,把片面強調“仁義”而否定“功利”的思想價值觀念,看成是阻礙社會進步、禍害天下“仁義”的淺薄之道,認為只有“義利合一”的價值觀,才是最合乎人類長久真實之利的最“仁義”、最道德的行為。
梁啟超則把中國的舊道德與西方的新道德進行比較,并在此基礎上,對舊的封建道德,尤其是對束身寡過和存心養性的道德修養方法進行猛烈批判,認為我國傳統的道德修養方法偏重于私德而缺乏公德,而西方的思想道德觀念更重視社會倫理和國家倫理。他認為,應該把私德和公德有機地結合起來,據此塑造新國民,建立新國家。
在我國近代重新詮釋中華民族傳統核心價值觀的潮流中,我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領袖孫中山、章太炎,是走在最前列、最典型的代表。孫中山、章太炎對孔孟的“仁學”思想給予了新的解釋,強調要發揚救世之仁、救國之仁。他們將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加進中國傳統的“仁德”思想中,對傳統的“仁德”觀念進行了揚棄式的繼承。他們以西方資產階級的核心價值觀——“自由、平等、博愛”為旗幟,猛烈批判封建舊道德,提出“道德革命”、“三綱革命”、“家庭革命”,認為要革封建道德的命,首先必須打倒孔圣人的權威,提倡“民權主義”,使人民享受平等和自由的幸福;提倡“民族主義”,反抗異族和帝國主義的壓迫,為國家爭自由;提倡“民生主義”,要求經濟平等、節制資本,平均地權、發展國家資本,實行博愛,圖謀民眾之幸福。
孫中山深刻地認識到,大凡一個國家所以能夠強盛,“起初的時候都是由武力的發展,繼之以種種文化的發揚,便能成功”,非常強調中華民族“固有的道德和智能”。他認為,因為我們民族的道德高尚,故國家雖亡,民族還能夠存在,并且有力量同化外來民族。要復興中華民族的地位,窮本極源,“除了大家聯合起來做成一個國族團體以外,就要把固有的舊道德先恢復起來。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圖恢復”。他認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核心價值觀,不是為封建制度所專有的,應該對之加以改進,做出新解釋,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他提倡確立忠于國家、忠于人民的新道德,認為“無道德便不能革命,人人不具有好人格便不能造成一個好國家”;革命黨人要具備知恥、重厚、耿介、必信,不求做大官、只想做大事等好的品質。
更為可貴的是,孫中山還對中華民族傳統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高度概括和改造,并賦予其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新內容,使之成為“三民主義”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提出“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并將其作為中華民國的核心價值觀,以期恢復中華民族“固有的精神”。同時,他還提出,中華民族“固有的智能”,即人生對于國家的觀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應該恢復起來”。他認為,中國政治落后是因為受外國的政治經濟壓迫,而推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由于中國人不講修身,告誡國人要注意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
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薄扒謇砉糯幕陌l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如果按照這個方針和方法堅持去做的話,那么到今天,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工作,也許會有一個很了不起的景象。但遺憾的是,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期,由于存在著來自“左”的和右的思想影響,我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挖掘和整理工作,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對我國傳統文化批判的多、繼承的少,一概而論的多、具體分析的少,否定的多、肯定的少。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甚至把我國整個傳統文化都看成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社會秩序的舊思想舊道德,曾一度在社會上形成了“全盤否定”的氛圍。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撥亂反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地對待我國傳統文化問題,使我國傳統文化得到重新認識和評價,其符合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文化精神和優秀價值元素,逐步得到了肯定、發掘和弘揚。
“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價值理念,是一個完整的價值系統,在中華民族傳統核心價值觀中,“一以貫之”地起著價值導向和道德規范作用,居于核心地位,是中華民族傳統核心價值觀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體現。
“仁”,可以表述為對人類的內在關懷、尊重與熱愛,是萬物共生的根基;
“義”,可以表述為超越自我,面向現實世界的正義,是人間正道的準則;
“禮”,是處理人倫關系與現實秩序的行為規范,是社會和諧的保障;
“智”,是認識世界和處理人際矛盾的理性原則,是人類進步的源泉;
“信”,是保證人類自由交往活動的道德責任和精神紐帶,是立身興國的根本。
因此,“仁義禮智信”是我國傳統價值觀中五個最核心的價值理念和五種最重要的倫理道德規范,其價值內涵都帶有很強的價值引導力、道德影響力和文化輻射力,可以對其他傳統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進行規定、限制和補充。其他傳統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諸如勇、忠、孝、公等,多是單向性的,各自表達一種價值取向和具體品質,規范一種單純的行為,能夠為它們找到一種相反的價值取向和具體品質,或單純行為,如勇對應怯,忠對應貳,公對應私,等等。要正確判斷這些單向性傳統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的價值內涵,常常需要得到“仁義禮智信”的支撐,如《論語·泰伯》所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又如《論語·陽貨》所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離開了“仁義禮智信”,就很難正確理解中華民族其他傳統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的價值內涵,也很難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由此也進一步可見,“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核心價值觀。
在我國數千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仁義禮智信”始終是中華民族傳統核心價值觀之根本,牽動、影響和輻射著我國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和道德規范體系,推動著我國傳統社會思想道德的教化與進步,提升著我國傳統社會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這五個核心價值理念,對于確定中華民族文化發展路向,錘煉民族性格,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歷史作用。其中,“仁”與“義”,在“仁義禮智信”五個核心價值理念中,又占據主導地位,在中華民族傳統核心價值觀中居于第一層面,尤其具有核心作用。
正是由于“仁義禮智信”,尤其是“仁義”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力量、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中華民族才得以長存不亡,衰而復興,在多災多難中始終奮進不止。我們完全有理由把“仁義禮智信”作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性、民族性內容,從社會主義的實踐需要和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出發,把歷史與時代、中國與世界連接起來,賦予其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內涵、新詮釋,建構既與中華民族傳統核心價值觀相傳承、為中華兒女所普遍認同和遵循、高度體現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又與社會主義價值本質相一致、與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相承接的核心價值觀。(未完待續)
(作者系中共中央宣傳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