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清 易 莉 劉漢波 袁泉英
1.江西省宜春市中醫院針灸康復科,江西宜春 336000;2.江西省宜春市中醫院內科,江西宜春 336000
針刺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徐文清1易 莉1劉漢波2袁泉英2
1.江西省宜春市中醫院針灸康復科,江西宜春 336000;2.江西省宜春市中醫院內科,江西宜春 336000
目的 評價針刺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方法 選取2011 年3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77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39例選用針刺結合早期康復訓練進行治療,對照組38例僅選用早期康復訓練進行治療,4周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結論 針刺結合早期康復訓練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效果好,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推廣。
針灸;康復訓練;缺血性腦卒中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提高,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腦血管出血或血栓形成導致的腦組織灌注不足,神經細胞大量死亡,從而造成較為嚴重的后遺癥,極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西醫對于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多在于早期抗凝、提高腦灌注以及功能訓練方面,效果不是很明顯,我國傳統醫學對于缺血性腦卒中有較深的理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提出了風邪可以侵襲人體,引發中風的觀點,從而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利用針灸治療中風的治療方法[1]。近年來,本院通過對收治的患者進行分組研究,評價針刺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77例,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39例,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62.3±5.6)歲,入院時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36.2±4.9)分,上肢運動功能評分為(17.2±1.9)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為(8.5± 2.1)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40.1±4.2)分,其中腦梗死15例,腦出血24例,對照組3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齡(63.7±5.2)歲,入院時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35.9±5.5)分,上肢運動功能評分為(17.1±1.5)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為(8.9±2.3)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39.7±5.8)分,其中腦梗死17例,腦出血21例,兩組患者均為診斷明確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所用病例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入院時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上、下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與腦卒中類型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針刺結合早期康復訓練的方法進行治療。針刺:取穴以患側肢體陽明經、少陽經腧穴為主。主穴為頭部的百會穴,患側上肢取穴為:手三里、曲池、外關、合谷,患側下肢為伏兔、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2]。操作方法:先用75%的乙醇對針灸部位皮膚進行消毒,選用蘇州華佗醫療用品廠生產的華佗牌針灸針進行治療,將針快速垂直刺入各穴位至皮下25 mm左右處,留置30 min后拔針,1次/d,連續針灸6 d后休息1 d,共治療4周。康復訓練:采用運動再學習療法進行訓練。①由專業醫師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根據正常的生活規律分析患者的異常表現,從而確定訓練的目標;②針對患者所異常的運動進行練習,30 min/次,1次/d;③訓練患者的日常自理能力,如吃飯、走路、下樓、洗臉等動作,30 min/次,1次/d;④將患者的訓練轉移到日常生活中,鼓勵患者多進行患肢靈巧性的訓練。康復訓練每天進行,共持續4周。對照組:僅選用與觀察組相同的康復訓練進行治療。
1.3 療效評價標準
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評定采用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進行評定,共分為8大項,最高分為45分,最低分為0分,得分越高則缺損情況越嚴重。患者運動功能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進行評價,上肢運動功能滿分為66分,下肢為34分,得分越高則運動功能越好;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選用Barthel指數進行比較,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則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強。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21.9±3.5)分,對照組為(28.7±7.3)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后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為(49.9±8.2)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為(18.3±7.7)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后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的比較(分,±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上肢運動功能 下肢運動功能觀察組對照組39 38 49.9±8.2*35.2±4.9 18.3±7.7*14.5±4.1
2.3 兩組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85.2±7.9)分,對照組為(67.6±5.7)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多種因素作用于人體導致的一類心血管疾病,起病較急,病情發展迅速,且預后較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有研究顯示,因腦卒中死亡的患者有75%左右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由此可見,腦卒中已經成為嚴重危脅老年人身體健康的一大疾病,且其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與高致殘率的特點,給患者的家庭與社會帶來極大的負擔[3]。在我國,腦卒中后遺留的肢體運動障礙占所有殘疾患者的首位,因此如何使缺血性腦卒中后患者提高獨立生活能力一直是臨床工作者工作的重點[4]。現代研究表明,缺血性腦卒中后的患者其腦梗死灶周圍有較大面積的半暗帶,半暗帶屬于未完全壞死的腦組織,如果能及時恢復其血流供應,這部分腦組織將有可能完全恢復其功能[5]。現代醫學對于恢復半暗帶血供的方法主要為使用抗凝藥物、提高腦灌注與早期的康復訓練,效果較為有限,仍有部分患者遺留較為嚴重的后遺癥。我國傳統醫學對于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較深,中醫認為,缺血性腦卒中病變部位在腦,但與心、肝、脾、腎都有較為密切的關系,病變主要為“上盛下虛、本虛標實”,是由于老年患者脾腎兩虛,氣血、中氣不足,容易被風邪趁虛而入,當其過度勞累,飲食不規律或用力過度時,會導致機體陰陽失調,氣血逆行,沖擊大腦,使“腦脈痹阻,神機受損,半身不遂”。明代醫學家許叔微曾提出“中風往往因中氣而起,中風多夾中氣”,中氣就是指人體氣血紊亂的現象,因此對于腦卒中的治療在于理氣,而理氣應首推針灸治療[6]。由于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于頭,且頭為精明之府,因此針刺頭部的穴位可以調節手足的經脈,當患者肢體運動障礙時,可以選取頭部穴位,進行針灸治療。頭部的穴位以百會穴最為重要,有中醫典籍中提到,“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其蓋”,這里的“蓋”指的就是百會穴[7]。百會穴位于人體正中,屬于督脈,與足太陽、手少陽、足少陽等經脈相交會,當人產生喜、怒、哀、思、恐等情緒時,都會有陰邪沖擊上腦,這里沖擊的部位就是百會穴[8],因此,針刺百會穴可以起到總領全身,壓制陰邪的效果,在現代研究看來,刺激百會穴能夠恢復腦部動脈血供,提高神經系統的活性[9]。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針刺結合早期康復治療的觀察組,在治療4周后,其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其運動能力與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對照組,說明針灸治療對于輔助腦卒中患者恢復神經功能有較為顯著的效果。
綜上所述,針刺結合早期康復訓練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效果好,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推廣。
[1]任國平,孫智軍,漆成軍.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患者吞咽困難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5):136-137.
[2]張建泉,劉正芳,陳坤.針刺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穴位選擇文獻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3):9-10,75.
[3]焦慧娟.神經肌肉電刺激聯合個體化吞咽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2):27-29.
[4]黃統強.分期針刺治療腦卒中偏癱的臨床研究進展[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7):18-19.
[5]閆仲超,許蕾,許曉花,等.綜合療法治療腦卒中100例療效觀察及綜合生活質量評價[J].中國醫學創新,2012,9(4):7-9.
[6]張紅巖,李佩芳.針刺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10):73-75.
[7]李鴻杰,鐘寶亮,范銀萍,等.針刺治療腦卒中后抑郁: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1,31(1):3-6.
[8]朱麗凌,王衛星,郭小剛.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呃逆療效與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11(3):325-328.
[9]韓冰,何揚子,冉春風,等.溫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2010,28(5):119-121.
The influence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XU Wen-qing1YI Li1LIU Han-bo2YUAN Quan-ying2
1.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Yichun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Yichun 336000,China;2.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Yichun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Yichun 336000,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Methods77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1 to September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wo groups.39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while 38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only early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After 4 weeks,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score of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treating ischemic stroke is good,and i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of patients.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cupuncture;Rehabilitation training;Ischemic stroke
R743.9
A
1674-4721(2014)10(c)-0096-03
2014-08-05本文編輯:許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