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盛 周紹東
基于區域分工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
——以江蘇為例
王昌盛 周紹東
利用灰色關聯度的概念,將區位熵和結構相似系數結合起來,設計了一種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篩選方法,并以江蘇省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結論表明:運用基于區位熵的灰色關聯分析方法,不僅能揭示出地區各行業的專業化程度,還能測度各區域在整體上的分工程度,有助于選擇出本地區應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 分工與專業化 灰色關聯度
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載體,隨著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的頒布,各地政府紛紛制定相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本地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然而,從目前各地提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類型來看,大多存在行業類型重疊、重點不突出、特色不明顯等問題。為此,本文以江蘇省蘇南、蘇中和蘇北為例,提出了一種基于區域分工和專業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方法。
從國外研究來看,主導產業選擇基本上是以整個國家作為研究對象的。日本學者筱原三代平為日本規劃產業結構時,提出了選擇主導產業的“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基準”[1]〔日〕筱原三代平:《產業結構與投資分配》,《一橋大學經濟研究》1957年第4期。。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提出了“產業關聯度基準”,提出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對其他產業會產生較強的前向關聯、后巷關聯、旁側關聯,選擇產業關聯度較高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可以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2]〔美〕W.W.Rosto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a non-communistmanifesto.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對先對主導產業的形成和作用機制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得出了經濟成長階段的依次更替與經濟部門重要性的依次更替之間存在關系的結論,揭示了主導產業部門不僅本身具有高的增長率,而且能帶動其他產業部門的經濟增長[1]〔美〕艾伯特·赫希曼:《經濟發展戰略》,〔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
國內對主導產業選擇的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至今已涌現出眾多評價方法。第一,由于主導產業的選擇是一個多目標決策問題,可以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對主要產業進行多目標綜合排序(王辰等,2008;丁勝、廖浪濤,2010;趙冰等,2010)[2]王辰、張落成、姚士媒:《基于AHP法的鹽城市主導產業選擇與空間布局》,〔長沙〕《經濟地理》2008年第2期。[3]丁勝、廖浪濤:《南京市主導產業的確定與評價》,〔武漢〕《統計與決策》2010年第2期。[4]趙冰、牛東曉、劉金朋、王寧:《內蒙古主導產業選擇模型的建立及其實證研究》,〔太原〕《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年第2期。,進而選擇出適合本地區發展的主導產業。第二,將區位熵的概念引入主成分分析法中進行研究,如胡建績、張錦(2009)結合區位熵和因子分析法,構建了一種主導產業選擇的方法,研究了寧波市主導產業的選擇[5]胡建績、張錦:《基于產業發展的主導產業選擇研究》,〔南京〕《產業經濟研究》2009年第4期。。第三,對于所選出的主導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問題,一些研究引入了偏離—份額分析方法(張耀光等,2009;童江華等,2007)[6]張耀光、韓增林、劉鍇、劉桂春、張璐:《遼寧省主導海洋產業的確定》,〔北京〕《資源科學》2009年第12期。[7]童江華、徐建剛、曹曉輝、徐芳:《基于SSM的主導產業選擇基準——以南京市為例》,〔長沙〕《經濟地理》2007年第5期。,該方法具有能夠同時反映產業部門的發展前景、結構基礎和競爭力等重要特征,如高文(2010)運用偏離—份額法對2002-2007年黑龍江省三大行業中的主導行業和代表行業進行產業結構與競爭力分析,找出了三大產業中具有競爭力、發展潛力的優勢產業[8]高文:《基于偏離—份額法的黑龍江省產業競爭力分析》,〔哈爾濱〕《科技與管理》2010年第1期。。第四,具體到某些特定類型區域的主導產業選擇,采用BP邏輯模糊神經網絡對各產業進行綜合評價,如劉愛文等(2010)通過建立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選擇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以陜西省榆林市為例分析了該資源型城市的主導產業[9]劉愛文、鄭登攀、趙瓂:《基于BP邏輯模糊神經網絡的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選擇研究——以陜西省榆林市為例》,〔廣州〕《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6期。。
通過對以往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一方面,由于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和外延界定尚缺乏統一的標準,因此,各地在制定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過程中,還難以做到在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導致目前各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復建設比較嚴重。另一方面,既有研究對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研究主要是從主導產業的內在性質展開分析的,如主導產業發展潛力大、具有較高的增長率、市場需求旺盛、領導技術進步潮流、具有較強的前后關聯性等等,但是,區域形成主導產業的重要標志在于該產業與臨近區域形成了合理分工,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產業專業化的規模經濟優勢。然而,從區域分工與產業專業化相結合的角度來研究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文獻并不多見。基于此,本文在李學鑫、苗長虹(2006)[10]李學鑫、苗長虹:《城市群產業結構與分工的測度研究——以中原城市群為例》,〔西安〕《人文地理》2006年第4期。的基礎上,從區域分工和產業專業化程度出發,提出了一種基于區位熵的灰色關聯分析法,并以江蘇省蘇南、蘇中和蘇北為例,“好中選優”地對三個經濟區域的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篩選,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個用于選擇主導產業的定量評價指數。

1.計算次級區域各個產業的區位熵

其中i為某次級區域,如蘇南地區就是江蘇省的一個次級區域,i=1,2…m,k為某個產業,k=1,2…n。l為次級區域從業人員,L表示全域從業人員。
2.計算次級區域各個產業的灰色關聯系數
以全域產業結構(各行業的從業人員比重)作為參考序列,記為x0(k),各次級區域的產業結構(各次級區域中各個行業的從業人員比重)為比較序列,記為xi(k)。求出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的絕對差:Δ=|x0(k)-xi(k)|,以及兩級最小差和兩級最大差:則灰色關聯系數為:

其中σ=0.5。
3.主導產業選擇
根據區位熵和灰色關聯系數的數值大小,可以將細分產業分為四類:Ⅰ型,也即區位熵>1且灰色關聯系數大于次級區域內行業均值的產業;Ⅱ型,也即在區位熵<1且灰色關聯系數大于次級區域內行業均值的產業;Ⅲ型,也即區位熵>1且灰色關聯系數小于次級區域內行業均值的產業;Ⅳ型,也即區位熵<1且灰色關聯系數小于次級區域內行業均值的產業。在此基礎上,可以發現Ⅲ型產業不僅專業化程度高(區位熵高),且與其他地區之間的區域分工也較為明顯,這些產業就是本地區可以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
2009-2010年,江蘇省先后頒布了其確定重點發展的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本文以這六大規劃中提出的產業數據為樣本,展示以上方法的具體應用。從區域層面看,次級區域分別為蘇南、蘇中、蘇北;行業層面上,包括江蘇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軟件和服務外包、節能環保和物聯網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表1 蘇南、蘇中和蘇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區位熵和灰色關聯系數
結合區位熵和灰色關聯系數,將所有產業分為四類(見表2)。

表2 基于區位熵和灰色關聯系數的行業分類
將行業進行以上劃分的意義在于,結合區位熵和灰色關聯系數,可以判斷各次級區域在行業上的專業化程度和區域分工程度,并由此判斷哪些行業可以成為地區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相對與其他行業來說,Ⅰ型行業在次級區域內的專業化程度較高,但是與其他次級區域之間的區域分工并不顯著,或者說,Ⅰ型行業在各個次級區域的分布強度較為類似。Ⅱ型行業的特點是,這種行業相對次級區域內其他行業而言,其專業化程度較低,同時與其他區域之間的分工水平也較低,也就是說,這類行業已經存在重復建設和產業同構的傾向了。Ⅲ型行業不僅專業化程度高,且與其他地區之間的區域分工也較為明顯,可以作為本區域內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Ⅳ型行業比較特殊,雖然其區域間分工程度較高,但區位熵過低,也即與本區域內其他行業相比,其專業化程度堪憂。這類行業往往是具有本地特色,但并沒有形成規模優勢的潛在主導產業。

表3 蘇南、蘇中、蘇北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
分析結果表明,蘇南、蘇中和蘇北最適宜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是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物聯網,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以及新能源。蘇南地區的節能環保、蘇中地區的新能源、新材料、軟件和服務外包、物聯網以及蘇北地區的生物技術和新醫藥、軟件和服務外包,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重復建設和產業同構,需要進行結構性調整。
區位熵可以測度地區各個行業的專業化程度,而灰色關聯度測度了區域總體上的分工狀況,因此,基于區位熵的灰色關聯分析方法,能夠較好地區分區域分工和地區專業化兩個概念,并將兩者的定量測度結合起來。將區位熵和灰色關聯系數結合起來,有助于準確選擇本地區應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類型。可以發現,應用區位熵和灰色關聯系數雙重標準選擇的主導產業,不僅專業化程度高,且與其他地區之間的區域分工也較為明顯。同時,還能夠通過區位熵和灰色關聯系數結合的方法,篩選出那些重復建設嚴重,不適宜本地區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行業,這對于制定針對性的戰略性產業政策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當然,僅僅依據區域分工和產業專業化的程度進行主導產業選擇,也是具有一定缺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除了考慮產業在空間上的分工布局外,還需要對產業本身的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進行分析,特別是對產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進行準確的判斷。產業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演化,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某些老的主導產業將被新興產業所取代,區域經濟結構也隨之調整和變化。只有將區域分工程度和產業內在特征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選擇出那些既具備良好發展勢頭,同時又能與周邊區域形成分工合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也是進一步深化本研究的方向。
〔責任編輯:天則〕
王昌盛,河海大學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研究生 210098
周紹東,南京財經大學江蘇產業發展研究院講師 210003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基于自主創新能力增進的產學研合作創新研究”(批準號:ZD10&020)、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政府R&D政策推動企業創新研究”(批準號:11EYB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