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登平
臺灣政壇執政六年的國民黨何去何從
桑登平
國民黨在2012年繼續勝選后,有效遏制了政治實力下滑的趨勢,鞏固了執政地位。然而,連任后近兩年來的執政業績并不理想,能否成功沖刺016年,仍有很大懸念。
國民黨作為執政黨,握有“中央”政權,執政的縣市占了三分之二多,現有5個直轄市政權中占有席,17個縣市地方政權中占了12席;在立法機構現有的112席民意代表中占有64席,在議題的表決中是絕對的多數。國民黨這些從“中央”到地方的豐沛行政資源,理應對自己的發展以及穩固執政地位是極為有利的。但遺憾的是,國民黨未蒙其利,反受其累,由于施政大小環境的不佳,不僅未能充分享受執政的優勢,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執政包袱。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近年來,“悶經濟”的局面一直沒有明顯的改善,對外貿易波動大,投資消費疲弱,GDP的成長一直不理想,民眾薪資倒退至16年前水平。物價的快速上漲,失業率的居高不下,使島內貧富差距迅速拉大,民眾不滿情緒高漲,導致公民街頭運動風起云涌。從2013年的“洪仲丘案”,引發20余萬民眾走上街頭,到2014年三四月份爆發的“太陽花”學運,立法機構讓學生占領達0余天,令《兩岸服貿協議》受阻。同時,“反核四運動”的興起,使“核四”工程停工封存,造成財力、物力的巨大損失。這些接連不斷的抗議事件,雖然引發的因素不同,但都對馬當局及國民黨的施政滿意度及公信力造成了重創。輿論鑒于島內民眾對國民黨執政的不滿意度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對國民黨的執政業績始終都是負面評價。
大環境如此,由國民黨執政縣市的小環境也是如此。根據縣市執政滿意度的調查,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均是名列前茅,吊車尾的大部分都是國民黨執政的縣市。大小執政環境的不佳,使國民黨已經承受到了2014年11月底“九合一”選舉的壓力。有民調顯示,國民黨選情堪憂,慘敗的可能性頗大,一旦席次丟失過多,讓民進黨“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圖謀得逞,那將嚴重危及國民黨的執政地位,使國民黨謀求長期執政的夢想破滅。
“九月政爭”加深馬王裂痕,傷害國民黨的內部團結。2013年9月發生的立法機構負責人王金平涉嫌為民進黨立法機構總召集人柯建銘司法“關說案”,更被操弄成政治色彩極濃的馬王“九月政爭”。由于馬英九的處置手法粗糙,不僅未能達到修理王金平的預期目的,反而把自己搞得遍體鱗傷,被形塑成“毀憲亂政”的罪人。在其發酵演變過程中,“反馬”和“親王”的聯合勢力,與“挺馬”的力量就如何妥善處理“關說案”而產生的嚴重分歧,到現在都是國民黨內的主要矛盾。這極大地損害了國民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制約了國民黨的發展。此因素的影響可能一直會延續到2013年11月底的“九合一”選舉,而且由于雙方各有堅持,“關說案”至今仍無妥善的解決辦法。
馬英九黨內地位正在遭受挑戰。2013年國民黨黨主席選舉期間,反馬兼任的聲音頗高;在中央委員的選舉中,經馬英九提名的候選人有將近三成多落選,僥幸當選者們的排名也都在后面。與此同時,隨著馬英九系列改革的失敗,尤其是推行“軍公教”的年金改革,又讓藍營支持者們怨聲載道,使得黨籍地方諸侯們也憂心忡忡地考慮自己未來的出路。另外,“馬王政爭”的爆發,使得黨內人員被迫選邊站。而王金平在獲得連戰及中南部諸多黨籍民意代表的力挺后,已逐漸扭轉局面。而占據法理優勢和黨主席平臺的馬英九,反而缺少支持。馬英九處理“太陽花”學運的手法更是成就了一直隱退在幕后的王金平。馬英九的領導威信再度遭到空前挑戰,藍營共主地位岌岌可危。
國民黨一直處在難以正常施政的窘境中。黨內內耗不斷,國民黨雖然在立法機構內占有穩定優勢,但當局的一些人事、政策及改革措施的實施,卻常常得不到黨籍民意代表們真心的支持,嚴重影響到國民黨的施政品質和外界觀感。就連馬當局力推的《兩岸服貿協議》,黨內對此都有不同的意見。身為國民黨籍的立法機構負責人王金平甚至贊同民進黨對該協議進行“逐條審議、逐條表決”的荒謬主張。特別是在爆發“太陽花”學運之后,王金平完全背棄國民黨的立場,公然承諾兩岸監督條例“立法”之前,不得協商《兩岸服貿協議》,這使得馬當局的主張全面失守,讓國民黨成為事實上的最大輸家,《兩岸服貿協議》何時過關目前已成未知數。
難以實現對黨內各派系間的整合。面對牽涉利益的各類選舉,國民黨吃足了內部不團結、無法整合之苦,常常出現兄弟鬩墻、外人得利的局面。在二次政黨輪替后的幾次重要選舉中,國民黨輸得難堪,贏得亦不光彩,黨內的不滿聲音頗高。這在2009年底的縣市長“三合一”選舉和2010年的“五都”選舉中,都有慘痛的反面教訓。對于2014年11月底接踵而來的“九合一”選舉,國民黨若再在部分縣市整合不佳,那么讓對手得利的情況完全可能會重演。
國民黨缺乏與泛藍其他政黨間的溝通與協調。
現在泛藍內部的重重矛盾,使得整個藍營內整合前景顯得嚴峻。國民黨的老大思想,與親民黨、新黨缺乏廣泛的溝通與協調,一直引發后者的強烈不滿。親民黨就公開批評國民黨自執政后,一直漠視該黨的存在,這也使得藍軍間的合作無從談起。近年來,親民黨已淡化了藍盟色彩,開始不遺余力地監督當局的施政,強調做一個“忠誠反對黨”,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他們在“洪仲丘案”、“關說案”、“倒閣”等諸多問題上,甚至與民進黨走到一起來同聲批判國民黨和馬當局,似乎活脫脫地成了民進黨的同盟軍。這種現象若長久下去,對即將到來的“九合一”選舉和2016年的政權保衛戰絕非是善事。

黨內接班人之爭亦已展開。由于馬英九、王金平心結難解,連戰與王金平結盟的可能性,更讓馬英九忌憚。在此窘境下,2014年4月30日國民黨進行了人事大改革,“郝(龍斌)立(朱立倫)強(胡志強)”接任副主席;6月4日又敦聘吳敦義為第一副主席。這個舉動并非會直接導致國民黨權力的大洗牌,而是在確保權力均勢的前提下,做出一些妥協罷了。馬現今作為臺灣地區領導人和黨主席,最擔心的莫過于接班人一個一個浮上臺面而導致自己權力的快速流失,所以也會做一些平衡權力的游戲。現在,讓“郝立強”三人接任黨副主席,讓吳敦義以副手的身份再兼國民黨第一副主席,以及拔擢江宜樺任“閣揆”,這實際上是想通過相互牽制來維持幾方權力的平衡,以達到推遲“后馬英九時代”來臨的目的。同時,這也強烈地意味著馬英九是有意讓吳敦義領銜2016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而“郝立強”們接任副主席對他們來說,也并非完全無益處。首先,在國民黨氣勢低迷的時刻,他們可向外界,特別是向藍營的支持者們形塑一種臨危受命的觀感,這對“郝立強”們而言顯然起到了加分作用。其次,“郝立強”們可以用這個接任契機來參與國民黨的黨務運作,從各自的角度和能量出發,發揮一定程度的影響力。第三,也是最實際的:“郝立強”們接任都有較大的正面效益。對于郝龍斌,是在臺北市市長即將屆滿后,繼續在政治舞臺上延續其政治生命和影響。朱立倫將爭取連任新北市市長,但在2016年前如何協助馬將政績做出來,如何以副主席的身份來穩住年底國民黨的江山,選情岌岌可危的國民黨對朱立倫這顆“定海神針”寄予了無限期望。由于馬英九的熟視無睹,現在才讓胡志強出任黨中央副主席,實際上已經耽誤了臺中市換將的最佳時機。且胡志強比馬英九還大兩歲,而且還不知2014年底能否連任臺中市市長。正因如此,胡志強可能也是出自自知之明,在出任副主席后,希望仍能亡羊補牢,讓有能力的人來接續臺中市市長,為逆轉選情不利局面創造條件。
近年來,國民黨被指責執政無能、施政無方、政見跳票,遭到對立面的窮追猛打,被批得焦頭爛額。尤其是民進黨為反對而反對的問政風格的抬頭,加劇了“逢馬必反、逢中必抗”的情緒,他們甚至不惜重拾過時的街頭運動來“嗆馬”、“倒閣”,這些層出不窮的活動,更加制約了國民黨的施政空間。
馬當局為了發展與美國的關系,有條件地開放美國牛肉進口,被民進黨大肆撻伐,成了罔顧民眾健康的罪魁禍首;馬當局根據市場經濟規律,調整油電價格,也被民進黨攻擊是不顧老百姓死活。馬當局為振興臺灣經濟,亟待《兩岸服貿協議》通過生效實施,又被民進黨無中生有地大肆渲染《兩岸服貿協議》對臺灣的極度傷害,不遺余力地阻撓服貿過關。不僅如此,他們還暗中煽動部分深綠學生發起“太陽花”學運,占領立法機構,最終使得《兩岸服貿協議》的生效遙遙無期。
民進黨在輿論攻擊的同時,又對國民黨及馬當局進行政治操弄。民進黨在馬英九第一任期屆滿時就發動了罷免活動,動員幾萬人舉行“5·19”嗆馬大游行;2013年初,民進黨前主席蘇貞昌又親自提出鎖定勞保破產、當局無感施政以及《壹傳媒》并購案等議題,發起10萬人參加“人民火大”嗆馬活動。
同屬泛藍陣營的親民黨、新黨近年來打馬、批國民黨也毫不手軟。親民黨自2012年大選與國民黨分道揚鑣后,一直在淡化藍盟色彩,強調跳脫藍綠對抗的意識形態思維,在諸多議題上忽多忽少、忽明忽暗、有意無意地與民進黨、臺聯黨聯手向國民黨發難,這給國民黨的執政增添了巨大困擾。新黨也一直在批評國民黨這幾年是越做越糟,未能展現出大格局、高格調,表示要走出藍軍,要與綠營放棄惡斗,甚至向謝長廷拋出合作結盟的橄欖枝。
由于失去同盟力量的相挺和支持,在在野勢力的強力掣肘下,馬當局在立法機構內和社會上常常處于四面楚歌、孤立無援的窘境,使自己的政策主張難以實施,影響了自己的施政品質,加重了民眾的負面觀感,嚴重損害了執政形象,對謀求長期執政增加了難度。
目前國民黨的困境并非不可逆轉,未來該黨執政前景究竟如何、能否穩住執政地位,將主要取決于以下諸多因素的發展變化:
國民黨要積極打造自己的執政績效。若馬英九能與目前新選的國民黨中生代副主席們團結一致,與黨內各派系握手言和,并以此為轉機,全力應對臺灣經濟下行的局面,降低失業率,提升民眾生活水平,以促進臺灣經濟的全面復蘇。同時,對振興臺灣經濟的“黃金十年”計劃要積極推進,以造福臺灣民眾。這樣國民黨的滿意度和支持率會大幅回升,臺灣的社會危機也會得到很好的緩解,其執政黨的地位也能得到穩固。這樣任民進黨如何攪局,都難以獲得民心。若國民黨仍像目前這樣,無法扭轉執政頹勢,施政不彰仍然持續,被動挨打局面無法改變,那么國民黨危矣,民進黨取而代之實現第三次政黨輪替就很有可能成為事實。
藍營內部的團結整合尤其重要。從國民黨和藍營來講,后馬英九時代的接班是個大問題,隨著馬英九任期臨近,權威下降,能否推出全黨接受和認可,且具雄厚民意基礎、極具競爭力的領袖人物,將是對國民黨的嚴峻考驗,更是能否保住執政地位的關鍵所在。另外,全黨能否團結一致、共同對外、全力保權,也是其能否穩固執政地位的試金石。如果2000年分裂一幕重演,那么國民黨2016年的大選則必敗無疑。另外,國民黨與親民黨的關系能否得到改善,也關系到國民黨的前途。雖然親民黨和新黨不斷呈現泡沫化,其影響力也逐漸變微,但在藍綠實力大幅拉近之際,若國親新三黨不能成功整合,那么親民黨和新黨有限的實力就很有可能成為壓垮國民黨的最后一根稻草。
“九合一”的選舉結果。2014年11月底“九合一”地方選舉,被視為2016年大選的前哨戰,選舉結果意義重大。這不僅關系到國、民兩黨的競爭態勢,對兩黨內部也深具影響。如果選舉結果維持原狀或小有變化,對民進黨就是一個打擊,馬英九權威可暫時得以鞏固,國民黨也可穩住陣腳,在2016年的選舉中處于有利態勢。如果選舉結果發生重大變化,地方政治版圖出現綠大藍小或基本平盤的局面,那對國民黨來說將是一場大的災難,它將大大激化黨內的矛盾斗爭。屆時,馬英九的領導地位和領導權威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提前跛腳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國民黨保權局面將極其艱困。而受勝選的刺激,民進黨的信心和氣勢將得到極大提升,蔡英文的主席地位將由此而穩固,且代表民進黨征戰2016也就順理成章,實現第三次政黨輪替的可能性將會大大上升。
民進黨大陸政策的調整。民進黨在制定大陸政策方面搖擺不定,方向路線不明,讓民眾不放心,嚴重制約了自身的發展。盡管蔡英文已經就任黨主席,但就目前來看,還看不到她在兩岸政策上有任何的表態。即使是她在黨主席選舉前接受媒體詢問未來兩岸政策時,表示出未來要把兩岸交往從注重“量”改變為“優質”,但也沒有說清楚是什么樣的“量”,又是什么樣的“優質”。國臺辦新聞發言人5月28日就此表示,大陸不了解蔡英文所謂“量”和“質”的具體意涵,但是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兩岸關系,是符合兩岸民眾的共同愿望。民進黨實際上也清醒地看到,大陸的發展絕對是臺灣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機會,擁抱這個機會,絲毫不會吃虧。如果蔡英文真想帶領民進黨面對11月底的“九合一”選舉,而且她要真是放眼角逐2016年地區領導人大選的話,她就必須清清楚楚地向民眾和黨內說明她的兩岸政策主張。過去幾年來,民進黨三番五次地宣稱要調整兩岸政策,最后的行動都被證明是換湯不換藥。不過民進黨幾大要角近時的表現,顯示蔡英文當選黨主席后可能要在兩岸政策上有所作為:前不久賴清德訪問上海,獲得蔡英文的強力支持,成就了綠營執政市縣首長登陸的大團圓。有分析認為,這表明綠營在蔡英文重新回鍋后,對兩岸有著自己新的企圖。蔡英文還表示,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訪問臺灣期間,她愿意與張志軍見面。陳菊也表示,張志軍到高雄參訪期間與她見面,她主隨客便,不拘形式。當然,民進黨大陸政策究竟如何調整,是左右逢源、拿捏得當,還是顧此失彼、窮于應付,這對民進黨的整體發展,尤其是對國民黨執政的前景都會產生相應的影響。
美國的態度。國民黨在2008年和2012年的勝選,美國因素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美國雖然在場面上表示樂觀其成,做了不少肯定和支持的表態,但內心卻頗為擔憂,害怕兩岸走得過近,喪失“以臺制華”的籌碼,以致影響到其在東亞再平衡戰略上的成效。蔡英文在出任黨主席后,也在努力改善與美國的關系,主動迎合美國的戰略東移,積極充當美國的戰略棋子。這些新出現的因素,對美國未來如何定位臺灣,如何對待國、民兩黨,如何影響島內政局的發展,尤其是如何保住國民黨的執政地位,尤為引人關注。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兩岸關系的改善和發展,對臺灣政局影響極大。國民黨2008年奪回政權,2012年繼續當政,兩岸關系的因素在其間發揮了積極作用。民進黨陷入發展瓶頸,始終無法突破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敗在該黨的兩岸政策上。未來兩岸關系如何發展,將深深牽動著島內政局的走向,影響著國、民兩黨的政權爭奪戰。如果兩岸雙方擱置爭議、求同存異,以大局為重,一切向前看,不斷增進互信,順利渡過“深水區”,讓島內民眾都能普遍享受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紅利,這無異有助于國民黨的施政和鞏固其執政地位,使臺灣的政治格局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當前制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六項因素是:“臺獨”問題、兩岸關系定位問題、國際活動空間問題、軍事安全互信問題、認同問題和國際因素介入問題。鑒于此,如若兩岸關系原地踏步,且陷入僵局,雙方互信不增反降,矛盾增多、斗爭加劇,那么政局的發展無疑會朝著不利于國民黨的方向下滑,民進黨的乘虛而入則有極大的可能會讓國民黨重新淪為在野黨。民進黨重新執政的概率也會上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臺灣事務辦公室)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