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亦斌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領域見聞、經歷頗多,對當今教育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與觀點。
當今教育,誠信為先。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在這里可以簡單概括為一句話:教育就是要讓人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可以引導社會精神文明的主流,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具備誠信的品質。孔子有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因此,當今教育要注重“誠信”教育。誠信教育是對學生人生價值的一種引導,是構建誠信社會的根本。誠信本身應該成為合格人才所必須具備的素質條件之一。許多無可爭議的事實也證明了誠信的重要性,如以誠信經營為本的晉商。雖然民國時期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沒有良好的經營基礎,但那時的晉商仍然憑著世人少有的誠信經營智慧創造了民國商業的奇跡。
成功的教育只有“誠信”是不夠的。要讓學生成為合格的人才,除了“誠”外,還必須“健”“博”“能”。
“健”是指要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康成熟的心理。擁有出色的身體素質并不等于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在現代社會竭力提倡人類綜合素質提高的時刻,我們是否應該將眼光細化、微觀到人類的身心健康成長方面呢?現在中學生犯罪的事實,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走向犯罪道路的案例不勝枚舉。現實生活中許多血的教訓已經告訴我們“健康”對人生的重要性。這里的健康不僅是身體健康,它應該是一個廣義的包括人生方方面面的健康。
所謂“博”指掌握廣博的知識,胸懷寬廣,志向高遠。《禮記·中庸》里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古人把博學放在學習的第一個層次,“博學之”意思是學習首先要廣泛地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并且用博大的胸懷兼容并蓄,使學習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學是學習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無論學習還是其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能”指的就是具有一定才能、智能、技能。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開創一切事業的基礎。沒有知識就等于沒有通行證,就像沒有機翼的飛機,永遠無法飛向湛藍的天空。我們提倡專業知識、公共知識的學習、了解和掌握。因為這是成才的關鍵!因此,要想真正體現出自己的才能和實力就必須有積極進取和勇于創新的精神,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經濟競爭大潮中處于不敗之地。如何將知識轉化成能力是當前教育不可回避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需要社會、教育機關、家庭、個人的共同努力。當然,要使教育達到最高最好的境界,也必須與良好的“德”結合。
由誠信來做合格人才的堅強后盾,由知識和能力做合格人才的豐富內容,由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做合格人才的載體。相信,不久的將來在良好的社會氛圍和教育環境中,中國教育一定會培育出一大批講誠信、懂責任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