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國梅
摘 要:新課改要求從知識型人才的培養轉變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地理學科具有創新教育的優勢,應通過重視學生實踐,倡導奇異思維,創設新穎情境等途徑改變師傳生受的格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地理教學;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教育是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礎,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面對新課改的要求,教育必須樹立新觀念、新思想,最主要的是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學質量,從知識型人才的培養轉變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創新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地理學科在實施創新教育時更具優勢。首先,自然地理描述的自然環境方面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其中的自然科學知識,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地理奧秘的興趣,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次,人文地理涉及人口、環境、資源、能源、糧食等五大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人生觀和可持續發展觀,還可以促使學生去關注社會、思考現狀、展望未來,樹立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最后,地理學科所涉及的各種圖表,要求學生具備讀圖、識圖及從圖表中獲得相關信息的能力,對這些方面的教學非常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想象力、求異思維能力等。足見,在地理學科教學中可以更好地貫徹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地理學科的獨特之處,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倡導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使學生既具有創新能力,又獨具個性。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重視學生實踐,改變師傳生受的格局
傳統教學是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基本是越俎代庖代學生思考,而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只是一種師傳生受的格局,導致有些學生難以消化。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本人在教學中不急于將現成答案告訴學生,而是面對各種地理現象,將思考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引導使其獨立地探求對他們來說完全新穎的知識,使學生想一想、動一動、議一議。例如在講授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荒漠化”時,提出以下幾個問題:①荒漠化主要發生在哪里?②荒漠化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③我們學校所在地荒漠化是否已發生?④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通過不斷設疑,并分組討論,變學生聽為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并總結出結論。再如高中地理《必修1》中講到氣旋與反氣旋中氣流流動方向時,可讓學生先畫出閉合等壓線,再畫出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根據所學知識“水平運動的氣流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就可判斷出南北半球氣旋和反氣旋、氣流流動方向,使“死”知識變成“活”知識。
2.倡導奇異思維,拓寬思考渠道
創新思維要求人們在思考時,想得多、想得開、想得奇、想得妙,不被已存的經驗所束縛,充分體現理解問題的敏感性、洞察性,思考問題的靈活性、獨創性,開放多向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教師要善于利用空白點,激發求知欲,促進思維的發展,引導學生去解決難點,讓學生去挖掘隱線,探索懸念。如高中地理《必修3》中講對“地球村”的理解,引導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因為交通事業和通訊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大大方便了世界各地之間的往來和聯系;有的說,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淹沒了沿海一些地區,這樣使地球顯得小了;也有人認為,由于人口不斷增加,因而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又有人說,土地的沙漠化日趨嚴重及大量的水土流失,人類的生存空間變小了……這樣,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水平,從不同的角度來獨立自主地探索,新見迭出,創意撲面。
3.創設新穎情境
學習地理的目的是為了協調人地關系,正像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精心創設情境不失為培養創新能力的一種手段。如在鄉土地理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事先布置命題,師生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共同做收集調查工作。如在講“農貿市場新景觀,農田整治新面貌”時,先讓學生收集甘肅省臨夏縣土橋鎮周圍與此相關的資料,然后在課堂中將綜合后的各種信息資料進行交流、討論,大家提出新見解、新建議,以此激趣,這樣做使學生不僅學會收集地理信息,而且培養了地理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同學們耳目一新,精神一振,熱血沸騰,感覺“世界真精彩,家鄉多么美”。一種不斷探究發現新知識、不斷創新知識、為家鄉建設作貢獻的意識在潛滋暗長,形成一股源源不斷的內驅力,從而萌發了學生們強烈的創新欲望。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縣土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