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
隨著課改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們逐漸明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新課改的主體旋律,也是課堂教學的靈魂。人們已經逐漸轉變觀念,從“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中走出來,但由于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的特點,許多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沒有走出講授為主的模式,影響了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教學的實質是引導,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師引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通過提高教師素質,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感悟知識,培養能力,打造優質課堂,從而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一、影響教師引導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
(1)業務素質。歷史與社會學科在課改以前,是單純的歷史教學,課程改革后,綜合了地理、歷史、哲學、政治等學科知識。這讓許多老師無法適應綜合課程的教學,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現代教育迫切需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因而首先需要有創造力的教師,這不僅要求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師在人格特質上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而且對他們的智能結構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精通中學歷史、政治、地理學科的教學內容,并具有較高的教學技能。但由于教師主學專業不同,又極少有進修、培訓、調研的機會,加之新課程內容不斷更新,一些教師在新形勢下就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這種情勢下,教師教學引導能力下降是一種必然。
(2) 職業道德素質。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本身必須具備較強的素質。在學校實際工作中,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師的學科知識不夠,而是教師對教學工作的認識和態度有待改進,對不統一考試的學習內容,隨便應付,缺乏創新精神,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候學會察言觀色,平時不努力,考試窮應付。這說明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不完全成正比,教師的非學術因素已經成為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
(3)對學科的認識有誤區。在很多學校,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的學習興趣度和重視度還是不高。表現在課上不愿意聽,作業胡亂完成或者干脆不交,任課教師對此深有體會,在一些班級只能邊維持紀律邊上課,作為教師,這樣的情況是令人痛苦的。
二、提高教師引導能力,全面高效完成教學任務
(1)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提高自身素質。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文科課程,涵蓋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知識,這就更需要歷史與社會教師的知識結構隨著綜合課程的實施而發生變化,知識面由原先的單科系統知識向各個學科領域拓展。教師要成為“多面手”,會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所任教學科教學中的問題。為此,我們更需要學習,需要積淀更加深厚的學科知識,夯實歷史與社會學科的專業基礎,關注人類文明的最新成果,讓自己成為淵博的學者,有著通達的學識,對學科知識的嚴密系統有通透的理解,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鈞深致遠,游刃有余,知識才能被學生所接受理解,內化為學生的知識結構,并轉化為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每天都會遇到一些問題,渴望得到及時的指導。但在現實教研中教學指導緊貼課堂、緊隨教學僅僅是一種理想而已,相對于教師在教學中遇到問題的即時性、情境性,我們的教研指導總是滯后的。學校應積極創建有利于激發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良性環境,讓更多的教師參與改革,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各類形式的試講與評課活動,組織各種參觀學習與經驗交流活動,參與有關學術研討會、培訓班,既把先進的思想傳遞給教師,又為教師解難答疑,為教師注入強勁的內驅力。
(2)因人擇法,講究實效。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雙向交流的動態過程,教師引導得體,方法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學生就會按照你的思路去思索。面對班級學生群體,教師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中,要善于處理少數與多數的關系,因材施教,因人擇法,區別對待,在教學中靈活運用,不斷提高自身的引導能力,讓課堂充滿活力。例如,在九年級的歷史與社會《文化大革命》這節課上,我說毛澤東主席是偉大的革命家、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戰略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的領袖。沒說完,曉俊同學就在下面嘀咕一聲:“有那么偉大嗎?”我愣了一下,就叫他站起來,問:“你為什么會懷疑呢?說說想法。”曉俊遲疑了一會兒說:“我爺爺老在我面前說,毛澤東時代農民可苦了,說他在文化大革命時挨過批斗、受過罪。我爸爸說,還是鄧小平好,我家辦了個小廠,過上了好日子,重振了家風。”我還沒讓他坐下,邊上有兩個同學附和著說:“我爺爺、奶奶也說起過,毛澤東時代大家都很苦,還吃不飽。”聽到這幾位同學的議論,我覺得有必要引導一下,這關系到學生正確世界觀的形成。我思考了片刻說:“剛才幾位同學的議論有一定的事實依據和道理,但是我們評價歷史人物不能片面,一要看當時的歷史背景,二要一分為二地看。毛澤東時代是艱苦奮斗、積累財富的時候,必須勒緊褲腰帶,把有限的錢用在刀刃上,為新中國打造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建設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和科技隊伍,讓中國不再受外國的欺凌侵略,也為我們現在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說到這兒,我說:
“老師唱兩句歌給你們聽聽,然后有個問題讓曉俊同學回答。”“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做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歌詞中涉及的兩個偉人和兩件大事分別是什么?”曉俊同學很聰明,想了一會兒說:“毛澤東建立新中國和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我隨即表揚了他,并問:“你對爺爺和爸爸的看法,有新的認識了嗎?”他點了點頭,說:“我明白了,評價一個人要全面,要做到一分為二。”教師合理的引導,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和理解。
(3)增進交流,加強引導。許多學生都認為歷史與社會學科實行開卷考試,在課堂上的聽講無所謂,人在心不在。因此,教師必須適時以情感方式對學生加以引導,在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從教學內容中挖掘其新穎性和情趣因素,激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要用各種引導來保持興趣的穩定,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方式,避免課堂氣氛枯燥、單調。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把握他們的知識建構狀況。真實地了解他們哪些知識掌握得較好、哪些掌握得較差,有針對性地進行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把基礎打牢固,讓學生明白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會影響自己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從而發揮學習的能動性,積極主動地構建知識。
(4)教學相長,正面評價。初中孩子的生理、心理正處于快速發育的階段,孩子渴望得到教師對其行為、表現的肯定與鼓勵。他們通常會有一些具有獨特個性的行為表現,教師如果對這些表現加以批評,就會在不自覺的狀態中與學生發生對抗,使教師和學生產生距離;相反,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正面評價學生,給予學生多一些贊揚和鼓勵,學生就會和你親近,與你交朋友,會逐漸自我改變一些古怪的行為。因此,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自己豐富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聆聽你的課,同時,在教學中,教師也應該虛心接受學生的評價,使自己少走彎路,融洽師生關系,真正得到學生在課堂中的配合,改變上課“人在心不在”的局面。
總之,在深化教學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當高度重視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師素質的提高,不斷總結和探索提高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師的教學引導能力的新途徑,從而全面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程黎曦.教師與新課程[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
[2]金延風.自主引導——基于自主學習的課程教學引導策略研究[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浙江省磐安縣安文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