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明
摘 要:新的歷史時代呼喚新的歷史教育。新課程下的歷史教育強調時代性和世界性,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提高洞察現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關注現實,把握時代發展的歷史脈搏,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挖掘潛在的歷史價值,引導學生全面準確地認識歷史、認識世界,提高綜合素養。
關鍵詞:交匯點;時代性;世界性
當前的歷史教育處于由舊課程到新課程的交匯點上,處于由舊式的應試教育向新式的素質教育轉變的關鍵時期,時代的大潮呼喚歷史教育的革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應運而生,其基本理念之一是:“通過歷史教學,要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之二是:“在內容的選擇上,堅持基礎性、時代性,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說明,新課程下的歷史教育強調時代性和世界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關注世界,避免陷入故步自封、閉門造車的誤區。知識經濟的興起、世界風云的變幻、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都要求教育關注現實、關注世界,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正確認識現實與世界,解決目前和將來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以提高自身乃至國家與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技能。
如何在歷史備考中滲透時代性與世界性意識呢?作為歷史教師,首先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自覺地通過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途徑了解當今國內外的重點、熱點問題,認真分析、判斷其發展趨勢與方向。如,國內熱點問題可以關注三農、祖國統一、民族團結、黨建、環保、經濟轉型等問題;國際問題如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可持續發展戰略、日本的政治走向等問題。
其次,要研究歷史,細心研究與現實問題緊密相連的歷史知識點。依托自身比較豐富的歷史專業知識,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認真分析歷史知識中蘊含的基本道理,注意歸納與總結。
第三,要在歷史備考教學中做到知識與現實的有機結合,時刻關注歷史知識的時代性與世界性,教給學生運用已學過的歷史知識解決相應現實問題的基本能力與方法。這與新課標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注重時代性、世界性的要求是相吻合的。下面以具體案例加以說明。
【案例一】在必修Ⅰ“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的教學中,需要把古代希臘民主和羅馬法律的產生放到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去考慮,并與同時期的世界其他文明的相關內容對比,才能更深刻地認識這兩種文明的重大意義及局限性,結合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實際需要,汲取有益的經驗,如,從雅典民主政治中可以得出:制定正確的、切實可行的方式和方法來保證民主制的正常運行;加強對民主的監督和保障民主的實施,避免民主走上極端等。從羅馬法的發展變化中可以得出:法律的制定必須與時俱進,適時調整;法律應體現人文關懷等。
【案例二】在必修Ⅰ“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的教學中,需引導學生認識: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由兩極走向多極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趨勢的加強,使當今世界的和平和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被帝國主義包圍下的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抓住當前和平與發展仍是世界歷史發展主流的機遇,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長,努力成為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才能在未來的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否則只有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只有深刻理解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及對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國政府提出的“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對幫助學生認清自身所處的時代及自身所負的使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案例三】必修Ⅱ專題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典型的時代色彩,敘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60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程。備考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中國共產黨的探索活動,總結經濟建設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歷史教訓,體會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經過不懈努力,堅持從實際出發,及時調整經濟政策,最終找到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國共產黨是一個能夠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復興、與時俱進的偉大的黨。以此來激發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信念,發揮歷史學科優勢,滲透正確的思想教育。
【案例四】必修Ⅱ專題六“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以美國為例,勾勒出了二戰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軌跡,美英等國在各時期采取的經濟政策,對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許多借鑒之處。例如,根據國情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政府注重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調節和指導;注意解決社會問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重視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合理積極的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人才等。通過這樣的引導,可以啟發學生在解決現實經濟問題時能以史為鑒,找到相應的解決策略,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我國建設實踐。
【案例五】選修改革本,應強調改革的必要性與影響。可以看出,任何一次改革都是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歷史上的改革,有的促進社會進步(如商鞅變法、梭倫改革、戊戌變法、羅斯福新政等),有的阻礙社會進步(如戈爾巴喬夫改革等),有的改革主觀目的反動但起到客觀積極作用(如洋務運動、清末“新政”等),都對后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從中可以吸取諸多經驗。聯系現實:結合30年來的巨大建設成就,認識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必要性、正確性,堅定改革的信念。
加強歷史教學中的時代性與世界性教育,是歷史賦予歷史教師的神圣使命。“把中國歷史置于世界歷史舞臺的大背景下加以敘述,有利于學生了解今天世界與中國現狀的由來及其中外歷史發展的聯系與區別,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參政意識及其公民意識。”
參考文獻:
朱煜.走進高中新課改:歷史教師必讀.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6.
(作者單位 河北省臨西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