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
摘 要: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學校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具有多方面的育人作用。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已顯得尤為重要,其途徑分別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大學生社團和工會組織建設;發揮網絡和校園流行語的促進作用;大力推廣合唱活動等。
關鍵詞: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為達到教育目標,在校內形成的有關教學及其他一切活動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形態,是教學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校園文化反映了學校的整體精神面貌,彰顯了學校的個性風格,體現了學校的文化底蘊,它包括校園制度文化、校園行為文化、校園物質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大學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育人作用。然而,當前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相當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片面化、物質化和共性化。另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各種娛樂方式的興起,出現了反校園文化現象,如曠課厭學、師生矛盾、校園暴力、批判學校等不良行為屢見不鮮。因此,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職能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大學良好的校園文化是師生塑造理想人格的沃土,有助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向上的人生態度。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其中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其相關職能,對校園文化建設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首先,要把握政治導向職能。一個學校的校風、學風、班風以及校園環境的優劣都與該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關,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政治導向職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大學生,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不斷創新,不斷與腐朽思想作斗爭,確保校園文化環境的良性循環。其次,要倡導主流文化職能。主流文化是指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化。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地向大學生傳播先進文化、先進思想和科學理論,確保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的實現。最后,要發揮調節和激勵職能。所謂調節職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協調與節制功能,主要表現在調節大學生的心理狀態、人際關系以及校園環境氛圍等方面。而激勵職能,就是運用各種有益的方法,激發大學生的上進心、能動性和創造性。通過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職能,促進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品德的提高,有助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二、加強大學生社團建設,發揮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大學生社團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根據個人相同的興趣、愛好、信念、觀點和自身需要自發組建的一種校園非正式群體,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有效形式,具有參與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機動靈活等特點。
大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活動的直接組織者,并逐漸成為校園文化的主力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大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中具有育人功能。精彩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極大地調動著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增強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意識,有益于形成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其次,大學生社團活動對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創造功能。特色校園文化需要建立有特色的社團,并舉辦有特色的社團活動。最后,大學生社團對校園文化具有承載功能。大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的獨特載體,通過長期的積累與沉淀,賦予校園文化深厚的底蘊。
大學生社團的發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而必須加強大學生社團建設。首先,要明確社團建立的宗旨,提高社團干部的素養。其次,要健全社團規章制度,建立科學有效的運行機制。再次,共青團組織要加大對社團的管理,積極引導,并指派相應的指導老師。最后,社團要不斷學習交流,社團活動要豐富多彩,要有意義。
三、完善工會組織建設,發揮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大學校園的文化承載者,不只是大學生和大學生社團,還包括教職工及工會組織。發揮工會組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對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升教職工隊伍素質、培養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工會組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其自身的優勢。首先,工會組織具有參與學校管理活動的合法地位,有資格從源頭上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規劃和活動方案的討論與設計。其次,工會組織在教職工中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并且可以為校園文化建設創建一個和諧的人際環境。最后,工會組織開展的各種教職工活動,既滿足了教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感召和激勵了教職工的工作熱情,使他們更好地投身到教育之中去。
教職工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參與者,教職工的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會作為校園文化活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必定要通過合理可行的途徑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工會組織不但要加強自身建設,規范管理機構,還要通過開展相關教育活動和文體活動,提高教職工隊伍的整體素養,營造良好的教職工文化氛圍。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其他途徑
1.充分發揮網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
隨著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網絡已走入千家萬戶。大學生是新時代青年的佼佼者,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今微博、微信的使用都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網絡是一個巨大的文化信息庫,并處于不斷更新變換之中,大學生可隨時隨地從網絡中篩選有用信息。網絡的特點與校園文化的特性十分吻合,它的超地域性、開放性、選擇性、創造性、教育性,甚至批判性等都對校園文化產生了十足的影響,使校園不再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場所。它不但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容,而且拓寬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對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充分發揮網絡對校園文化建設促進作用的同時,我們還應清醒地認識到,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也會對校園文化傳遞負能量,帶來消極影響。許多大學生熱衷于網絡交往,卻忽視了現實交際。網絡還改變了大學生的固有價值觀念,弱化了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因此,我們必須引導大學生在張揚個性的網絡環境下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風尚。
2.大力在校園中推廣合唱活動
校園文化建設需要不斷拓寬思路,提升層次,使校園文化逐步變為多元化、特色化、常態化。合唱活動就是一種貼近師生,具備廣泛參與性,雅俗共賞的獨特藝術形式,特別適合在校園中大力推廣。合唱活動不但是培育大學精神、鍛造大學品質的有效途徑,還是傳承歷史經典、繁榮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既是進行思想教育、開展藝術教育的生動舞臺,又是凝聚師生人心、激發生活熱情的良好手段。因此,各大學都應當將合唱活動作為一項品牌活動,大力推廣,堅持舉辦,并在表演形式和風格上有所突破,在全校形成一種文化認同感。
3.重視校園流行語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語言是一面鏡子,而校園流行語就是反應大學生活的一面鏡子。校園流行語是一種特定的語言現象,是大學生群體廣泛流傳和經常使用的口頭語。校園流行語的逐步發展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群體的生活行為方式,影響著他們的認知、情感和意識。
校園流行語體現了校園文化的多樣性,與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息息相關。校園流行語既有幽默風趣、新穎、形象的積極成分,深受大學生歡迎;又有粗俗消沉的消極成分,需要摒棄。不管怎樣,校園流行語作為一種校園流行時尚,給單純嚴謹的校園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也給當前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新內容,提供了新途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大力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
由此可見,校園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校園文化建設對形成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塑造大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特性都至關重要。各大學務必將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重大的任務來完成,不斷拓寬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劉學.淺論高校校園文化與德育建設[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3(1):100-101.
[2]劉淑娟.高校大學生“反校園文化”現象研究[J].大舞臺,2010(3).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