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林軍
眾所周知,品德課要真正富有實效,離不開適宜的課程資源的開發。然而,目前的品德教師絕大多數都是兼職,在擔任有考試壓力的主課下,要他們自動自發地去開發品德教學資源,不但費時費力,而且也力不從心,不切實際。作為配合浙教版品德教材而設計的多媒體教學光盤,每冊光盤里面都涵蓋教學設計、文字、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每一單元、每一課都有相當豐富的教學資料,確實是非常好的教學補充。
筆者針對本校品德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光盤的情況作了專題調查,并聽取其他教師的授課內容,遺憾地發現這些多媒體教學光盤在品德課上的作用微乎其微。
忽略——相逢對面不相識:前幾年,學校由于硬件設施的缺乏,并不是每個班級都安裝多媒體設備,導致很多品德教師在客觀上無法使用這些多媒體教學光盤,它們難以發揮出本該有的功用。而一些要執教品德公開課的教師,寧愿花很多時間去網上及課外尋找其他的教學資源,卻把擁有豐富資源的多媒體教學光盤棄之一旁,熟視無睹。近兩年,學校的硬件設施條件改善不少,每個班級都配備了實物投影,液晶電視、網線、多媒體控制設備一應俱全,每個教師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一連接馬上就能進行多媒體教學。這些精心制作、方便實用的多媒體教學光盤,卻還是被廣大教師所忽略,視而不見,實在可惜。
過度——亂花漸欲迷人眼:與“相逢對面不相識”的境遇相比,有些教師顯然已經發現多媒體教學光盤資源的豐富性。因僅是品德兼職教師,他們無暇去深究這些資源是否適用本班學生,將教材內容順利地講授完是他們認為的第一要務,所謂優化教學設計,更是紙上談兵。于是,他們視教學光盤如珍寶,在品德課堂上不斷呈現光盤資源,絲毫不加刪選,學生應接不暇,根本沒有時間去感悟、內化。有的干脆就將其上成了一節節的視頻欣賞課,多媒體“狂轟亂炸”,泛濫成災,多媒體光盤成為教學的主要依靠。這樣的結果卻是教學資源貌似豐富了,教學手段看似改進了,課堂氣氛顯得活躍了,教學效果反而下降了。
在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品德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光盤的現狀之后,我們組織本校品德教師分年級觀看多媒體教學光盤,宣傳其使用價值,研討運用策略,以期品德常態課能更貼近學生,更富有實效。
一、按需而定,精心擇取光盤素材
多媒體教學光盤因其要面對不同層面的教師,所選取的資源豐富多樣,在每一課的資源中配置一個“文件包”,其中包括圖片資料、影像資料、音頻資料、文字資料、教案、教學設計意圖等。這都為不同教師根據自身教學風格選擇合適的教案和素材提供資源支撐。
1.緊貼童心,增添樂趣
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品德課上,教師除了以生動有趣的知識去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更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光盤中的動畫、視聽優勢,為學生創設情景交融、聲形并茂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的興趣,引起強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講授“我是中國人”的“國慶節”一課,在了解國慶節的來歷、感受開國大典的隆重熱鬧之后,教師可以運用教學光盤上的“智力競賽”板塊。這個競賽里包括四小題:(1)我們祖國母親的全名是什么?(2)新中國母親的誕辰日是幾月幾日?(3)祖國的首都在哪里?(4)看畫面認識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
教師利用鼓動性的語言,準備小小的獎勵,在競猜過程中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參與。事實證明,這種智力競答的游戲最為低年級孩子所喜歡,使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為課堂增色不少。
2.緊貼教材,充實內容
在順應兒童天性擇取適宜的多媒體教學光盤資源的同時,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仔細研究光盤上的相關內容,挑選最恰切的材料運用到課堂了。
在單元“快樂的春游”中關于“春游前要準備些什么”只提供五幅小圖:穿上旅游鞋、帶上干糧和水、拿上畫板、帶上環保小袋、了解地點。其實,現在的孩子參加學校的春游,往往會產生一些誤區,最多的就是帶的東西太多太重。而多媒體教學光盤上補充了一個“尋找錯誤的春游準備”,主要針對東西帶得多讓學生進行判斷。教師將其引進課堂,先引導學生判斷哪些東西可以不帶,然后用光盤中的“學會進行合理的春游準備”,讓學生用剛學過的知識重新選擇所帶物品。這樣的“補白”,不僅豐富了教材內容,更讓學生有話可說。
3.緊貼時代,甄別素材
當今時代發展迅速,每一刻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在發生。多媒體教學光盤畢竟是前期制作,里面的資源即便再多再好,如果與時代相脫節,勉強用之,就難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品德教師要善于甄別這些繁雜的教學素材,不符合時代或過時的就不能簡單地引入課堂。
例如,“炎黃子孫”一課的一個教學目標就是:了解華人中的優秀代表,能以了不起的華人為榜樣,激勵自己不斷進步。教材上有四個名人的圖片:錢學森、冰心、李云迪和鄧亞萍;教學光盤上提供了兩個視頻,分別是《著名的電影演員成龍》和《世界體操冠軍劉璇》。教師通過前期了解,發現孩子除了對成龍比較熟悉之外,對其他幾個列舉的名人其實是很不熟悉的,尤其是鄧亞萍和劉璇。于是,教師在課堂上就只引用更為學生熟悉的成龍的視頻而舍棄劉璇的視頻。事實證明,正因為有這樣的慎重甄別,當學生談論起成龍時,話匣子就打開了,再通過教師補充目前成龍在公益事業上的熱心參與,激發起學生對成龍的欽佩之情,課堂效果自然顯現。
二、依勢而行,合理利用光盤資源
選擇貼近實際的光盤素材,教師可以把它合理地運用到課堂上。但在使用這些資源的過程中,有的光盤內容可以直接拿來用,而更多的則需要根據本地、本班的實際進行改編式的運用,發揮多媒體教學光盤的最大功效。
1.巧將金針度與人——無須變換,直接用之
多媒體教學光盤上,每課都有相應的教學設計,品德教師閱讀后感覺很貼近本地、本班學生的特點,或者是一些歷史、地理題材,完全可以根據它所提供的板塊展開教學。
例如,在“中秋節”一課,教師以光盤中的《月亮歌》作為教學導入,“中秋節的日期”指導學生跟隨著教師看日歷中的公歷和農歷日期。隨后,用光盤中“中秋節的傳說”:玉兔搗藥、吳剛伐桂、嫦娥奔月三個圖片配音頻的故事,再用古詩《古朗月行》和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讓學生感受到中秋節的文化。endprint
2.冗繁刪盡留清瘦——保留主干,生成新品
教學光盤的資源豐富是不爭的事實,但教師一定要避免過度使用的情況,要反復刪減,利用其中最有價值的資源,甚至可以只將其作為制作新課件的多媒體素材。
品德教材的一些內容與本地聯系異常緊密,比如,像“我們的社區”和“我的家鄉”這樣的單元,有鮮明的地方區域特點。這些光盤幾乎都是杭州部分小學負責制作、拍攝的,很難顧及到浙江其他各地區的特點。而有的內容又是基于學生現實生活,如“我在成長”這類單元的某些課,如果教師用別的學校的學生例子,難免會沒有針對性。因而,在教學這樣的單元時,教師就可以僅僅將光盤上這一課的教學資源安排、呈現的流程保留下來,而其中的素材需要自己去補充,生成新的多媒體教學資源,為自己的課堂所用。
3.領異標新二月花——改換形式,不落俗套
這些光盤因為考慮到大部分教師的需要,除了一定的流程設置之外,還單獨建立圖片、文字、動畫和視頻素材庫。教師對既有的制作不滿意的時候,可以恰當地改換使用形式。
比如,“你真棒”一課中有一個“小劇場”:“賽場內外”講述一位小朋友跑在最后卻仍堅持到底,可是還有很多同學嘲笑他。一教師并不是直接就用,而是進行了精心設計。她先呈現這個小朋友跑在最后的場景,然后停住,問學生:“如果你是他,跑在最后,你的感受如何?”學生暢所欲言后,體會他的心情。接著,教師繼續點擊播放視頻,再詢問“你現在想說什么?”一個簡單的視頻被這位教師巧妙運用,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三、伺機而動,準確把握呈現契機
利用多媒體教學光盤輔助教學,化不可見為可見,化抽象為形象,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但是,如果不能準確把握使用的時機,而只是一味地堆砌呈現,教學效果難以盡如人意。因此,使用多媒體教學光盤,教師要努力做到“用在當用時,止于當止時”。
1.化“靜”為“動”,激發興奮點
品德教材插圖多,文字少,雖然有一定的情境但畢竟不能活動,缺乏動感。多媒體教學光盤集圖、文、聲、像、影于一體,有的甚至是將課本中靜態的情境變成動態的活動,能刺激孩子的多種感官,使他們的大腦處于一種興奮的狀態,進而帶著高昂的情緒投入學習。
例如,單元“今天我當家”中的“上超市”一課有個“小評判”的活動,是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一些購物行為表現進行判斷。教材只提供了一頁圖,就這樣按照圖示逐一進行判斷,顯得單調乏味。在課上,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光盤中的“火眼金睛”,它是在教材的基礎上加上聲音、動畫,化靜為動,使學生興致盎然,選擇判斷也更加明確,很自然地幫助兒童認清是非,規范購物行為。
2.化“難”為“易”,突破重難點
毫無疑問,音樂、圖片和影像能渲染氣氛,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引發聯想和想象,巧妙地將知識融入其中,給學生展現一個更為廣闊、豐富的空間,給課堂注入活力。
例如,單元“今天我當家”中的“進廚房”一課,在“聰明谷”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認識人體必需的六大營養素,即:脂肪、糖、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教材只提供了一幅圖畫,相關營養素的知識卻只字未提,在教學參考用書上也找不到關于它的介紹。但這六大營養素的了解又十分重要,它是使學生懂得一日三餐營養搭配均衡的知識基礎。正當教師苦于要自行尋找資料補充的時候,在多媒體教學光盤中竟發現一個Flash動畫,里面以孩子喜歡的卡通形象,配上錄音,語言兒童化,這是非常貼切的資源。
教師將光盤上的這一素材運用到課堂,果然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六大營養素以六個寶寶的形式出現,訴說各自藏在哪些食物里面,對人體有什么作用,表達淺顯易懂,生動形象。通過觀看Flash動畫,孩子們了解了人體必需的六大營養素,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巧妙地化解難點,獲取了知識。
3.化“遠”為“近”,找準對接點
品德課要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選取的素材必須貼近學生,有時教材上所舉的事例并不符合學生實際,也離學生現實比較遙遠。在多媒體教學光盤資源的使用過程中,教師要將離學生距離近的素材引入課堂,找準資源與學生生活的對接點。
例如,單元“你我他”第三課“如果我是他”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寬容別人。教師光靠教材圖片讓學生討論畢竟還是遠離實際,光盤中卻有兩個視頻“小劇場”:“遲到”與“不及格”,里面的內容是學生真實生活的再現。教師據此與本班學生對接,引導學生感受受挫者的心情,通過讓學生說一說“如果我是他,我的心情會怎樣”、“如果我在場,我該怎么做”,從而明白與人交往時要體諒別人的心情。這樣既深化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道理,又讓學生感受到體諒他人帶來的愉悅。
多媒體教學光盤的價值應當不止于此。品德教師如果能慎重甄別,擷取簡潔必需的課程資源,秉著少而精、簡而豐的原則,必然能為品德課錦上添花。
(作者單位:浙江省平湖市實驗小學永豐校區)
(責任編輯:陳淑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