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適應城鎮化不是簡單的教育資源布局調整就能夠滿足的。要真正適應城鎮化,教育改革與發展面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教育資源的布局調整問題,二是如何幫助千千萬萬進城務工人員適應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會的教育內容問題。”
—— 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著名學者厲以寧在“兩會”期間談如何改善城鎮化給教育帶來的問題。
“現在霧霾比較多,給學生上體育課(帶來影響),有什么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探討。如果再出現霧霾,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們是不是能夠在室內(上體育課),能不能保證學生們從小學到大學每天都有健身的時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必須面對的問題。”
—— 對于近期嚴重的霧霾天氣,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體操隊總教練黃玉斌認為霧霾天學生應在室內上體育課。
“我們有那么多的孩子在學鋼琴。一個學生告訴我,一個小學生學了鋼琴以后特別恨鋼琴,在花盆底下刻上‘我恨鋼琴幾個字。”
——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院長魯景超談音樂教育。現如今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掌握一兩門樂器,讓孩子的音樂素養得到提高,這一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往往適得其反,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樂器學習任務非但沒有讓孩子享受到音樂教育帶來的美,反而增添了其反抗情緒。
“3年前,我女兒雖然成績非常好,但因為沒有本地戶籍,最終未能如愿在東莞進入普通高中就讀,只讀了一所中職學校。現在,女兒雖然可以在廣東像當地高中生一樣參加高考了,但因為當時選擇中職學校,就永遠與大學岔開了道,只能報考高職院校。異地升學政策是我們好不容易盼來的好政策,為什么在落實過程中還要設置許多條件呢?”
實過程中還要設置許多條件呢?”
—— 廣東省東莞市塘廈鎮溫塘工業區某企業外來務工者謝君對異地升學政策落實過程的這一席話,引發了人大代表的熱議。
“多數中國父母眼里,以為把孩子送進了名牌大學就大功告成了,沒有把教育看成是一件為孩子的一生打基礎的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很多不能被量化的方面被忽視了。比如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自信心、冒險精神、不畏失敗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勇氣、享受生活的能力等。”
—— 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生蔡真妮對中國教育的感言。
“基于在線學習和學習分析技術,大數據在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自主學習中,將會有更多應用和更重要的意義……在自主學習方面,網絡將跟蹤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從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了解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從而獲取相關數據,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果,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而在教學方面,相關數據將便于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及時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學更加有針對性。另外,將來老師的在線課堂可能會擁有好幾萬學生,眾多學生的思想交流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將遠遠超過只有幾十個人的傳統課堂,教學效果可能比傳統課堂更加明顯。”
—— 隨著技術的發展,大數據在教育領域有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學校擁有可用的、高質量的海量數據逐漸成為現實,對于大數據如何在教育領域施展作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教授、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何克抗談到了這幾點設想。
(責任編輯:張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