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靜
載體是媒介,是實現事物發展目標、內容、任務的手段和形式。如何在新形勢新背景下,圍繞當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任務和新要求,以尊重事實、規律的態度,發展的眼光,重新審視并進一步推進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載體優化和創新,提升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實效性,是高校各級黨組織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當前高校基層黨建工作載體運用的困境
當前,高校基層黨建工作載體運用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困境:
(一)方法運用的“老三樣”
高校因其主體身份構成的特定及文化氛圍的多元,在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上是具有相對優勢的。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蘊含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隱形”開展的,目的在于通過“潛移默化”發揮作用。從全黨組織工作的視角來看,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從內容上看是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嚴肅性的。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的實踐工作中,在對待黨的意識形態領域中最需要被傳遞和接納的內容方面,組織的載體選擇往往比較固定,嚴肅單一的會議召開、文件傳達、組織學習等形式運用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各基層黨組織往往過分偏重于呈現方式的“官方模式化”。當然,這些形式是必要而且重要的。但在高校相對活躍的文化環境里,過于單一刻板的呈現方式往往不被接納或接納效果不佳。一方面忽略了配套方法的選用,另一方面也沒能意識到在核心內容既定的基礎上,豐富和轉變原有的載體形式的必要性,因而降低了效率、影響了效果。這種現狀難免使得受眾客體出現“視聽疲勞感”,信息傳遞效果受到嚴重影響。這也是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強調的尊重客體“接受規律”的思路和做法相違背的。
(二)盲目創新的“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在基層黨建工作實踐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表現:一是新瓶裝舊酒。在黨建工作中不愿意深入調查研究,不愿意觸及實際矛盾和問題,不愿意回應教師和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只是為開展活動而設計活動,整天忙于“換馬甲”、“炒剩飯”、“啃老本”;二是做表面文章。承諾在口頭上,行動在會議上,落實在文件上。沉湎于文山會海,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三是搞形象工程。工作不從長遠利益、整體利益出發,“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切從領導意愿出發,心態浮躁,急功近利,熱衷于搞花架子,制造轟動效應;四是過度包裝。為了在上級面前夸耀業績、媒體上拋頭露面,把主要精力放在活動包裝、事跡包裝、材料包裝上。表面上“新思路”、“新舉措”、“新突破”不斷,實際上華而不實,本末倒置;五是重錦上添花,輕雪中送炭。為了樹榜樣,推先進,抓典型,把主要人力、物力、財力重點都投到一些原來基礎條件就比較好,管理比較規范,容易出成績的領域,卻忽視了筑牢基礎,全面發展,不能做到統籌兼顧,整體推進。
(三)效果反饋的“虎頭蛇尾”
基層黨建工作始終圍繞著提升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開展。不僅需要體現短時間內的建設成果,更重要的是需要對組織建設長期、良性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在實際工作中,為了應對某一時期著重推進的建設項目,往往會出現“來時一陣風,去時無影蹤”的虎頭蛇尾效應。項目開展時轟轟烈烈,各種載體形式密集進行,但隨著“形勢”的調整轉變,收而無聲,沒有將工作重心放在解決實際問題上,導致黨建工作中非常重視的公開性、回應性、實效性以及與之相配套的主動性、及時性沒有體現出來,嚴重影響了黨建工作的效果。在高校范圍內,黨員師生因其職業屬性和身份特點,往往對此較為關注和敏感,是活躍的發聲主體。如果這種“虎頭蛇尾”效應持續存在,難免影響他們的積極性,形成負面的輿論影響,不利于黨的組織建設。
二、高校基層黨建工作載體創新的三個維度
關于基層黨建工作載體創新的探討,并不是一味地否定過往,而是應因時因勢地在準確把握當前高校師生黨員特點的基礎上進行載體的深入挖掘、整合優化和推陳出新。這種語境和實踐領域里的創新,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
(一)原有載體的進一步挖潛運用
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往往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依托,通過校園文化載體加以傳遞和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載體包括物質載體和精神載體,既有有形載體也有無形載體。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要繼續重視發揮特色校園文化在基層黨建中的熏陶作用。在實踐中,各個高校因其不同的地域特征、文化傳統和學科特點,都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用以對師生黨員的語言和行動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推動形成優良校風、學風、教風,形成健康、向上積極、進步、文明、和諧的良好風氣,培育富有特色、積極向上、文明進步的大學精神,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園內歷時彌久并且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傳統媒體開展黨建宣傳工作,如校園報刊、校園廣播臺、電視臺、校園宣傳欄等。隨著當前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和信息時代技術的迅速變革,這些固有載體在當前社會范圍內已經不是占據最主要地位的載體形式了,但因為校園文化的特殊性和校園環境的特定性,這些載體仍然發揮著重大效應。在這一前提下,如果按照原有形式推進載體建設就顯得滯后了,需要不斷在內容、宣傳等方面加以挖掘,使其煥發出新的活力。第三,要善于提升其他傳統載體,如改進課堂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修正校園環境等物質載體、開發相關制度載體、推動行為養成載體等。
(二)可利用載體資源的整合優化
在基層黨建工作中,各種可利用載體發揮著不同的效用,彼此間需要相互補充。因此,在載體運用上,不能搞單兵應對,而需要協同作戰,綜合運用各種不同載體,整合不同載體的力量,充分發揮合力。如針對某項具體建設工作,可以圍繞活動目標設計活動內容,采取文化熏陶、社會活動、自我管理、多途徑宣傳教育等多種方式,綜合運用多渠道文化載體、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載體、校內活動與社會活動結合載體、遵從管理與自主參與管理結合載體、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載體,以及校內外人際關系載體等多種類型,充分發揮多元載體類型形成的整合效應、放大效應和感染效應,從多個維度提升黨員的黨性修養,激發學習工作熱情。值得注意的是,在綜合運用多種載體的過程中,首先要樹立整合的意識,并逐漸提升整合能力,以科學、效率、動態、優化為原則,根據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過程中各個要素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載體的搭配,并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適時調整,主次分明、科學穿插、高效務實、效果明顯。
(三)探索以新媒體為代表的宣傳載體的創新發展
網絡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廣大黨員獲得信息渠道日益多樣化、便捷化,使得傳統宣傳載體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以微博、微信為例,二者是當下最受網民喜歡,也最為活躍的新型網絡媒體。據報道,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微博網民規模為3.31億,網民中微博使用率達到了56.0%,我國微信用戶已超過4億。同時,統計顯示,我國高校上網人數目前幾乎達到高校學生數的100%,其中90.5%的大學生將互聯網作為重要信息渠道。與其他社交工具相比,這類新媒體形式的載體具有用戶數量龐大、發布即時快捷、裂變式傳播等特點。利用、創設、構建有效的新媒體宣傳載體也已成為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吸引力和實效性的迫切要求。高校基層黨組織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搭建可視、可讀、可感、可交流的載體平臺。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責任編輯:李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