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氣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一個國家最深厚的軟實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同志對文化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對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也提出了具體要求。這些都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提供了目標指引和重要遵循。其中,一個很耀眼的主題,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一是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鮮明突出的歷史使命。二是鞏固和堅守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永遠飄揚的精神旗幟。三是匯聚和傳播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是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感染力的重要途徑。四是改革創新文化體制,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不斷前進的動力。
(來源:《光明日報》2014年1月27日)
溫鐵軍:城鎮化不是產業化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片藍海,然而一些地方在城鎮化過程中照搬傳統工業化老路,簡單把鄉村變城市、把農民變工人,引發了許多問題。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了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不僅起到定紛止爭的作用,也為走出一條城鄉融合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城鎮化面對的客體主要是7億農民、200多萬個自然村。國家強調生態文明理念和城鎮化戰略有機結合,實際上就是要立足鄉土社會內生的多樣性來加強生態建設,在城鄉統籌中推進城鎮化。如果能夠把投資重點轉到“人的城鎮化”而不是維持過剩的城市產業,通過生態恢復和鄉土社會重建來改善地方治理,農民就不至于背井離鄉,農村也能增強吸引力。這種城鄉一體化應當是未來方向。始終應記住,改革,而不是資本,才是新型城鎮化的真正動力。
(來源:《人民日報》2014年1月20日)
李偉:社會轉型是城鎮化轉型關鍵
城鎮化既是一個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自然發展過程,同時也是復雜的社會發展過程,涉及人口的空間轉移、經濟的進步、社會的變遷、文化的演進乃至體制的變革。城市增長方式轉型是城鎮化轉型的基礎和核心。城市增長方式轉型的首要問題是城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去30多年來,我國城市經濟規模迅速擴張,但這種增長是以資源高消耗、資本高投入、污染高排放的方式實現的。必須盡快擯棄舊的發展模式,使城市經濟發展轉到依靠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上來。城市增長方式轉型的第二大問題是城市空間拓展方式轉型。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是我國城鎮化的突出特征。解決城市空間粗放擴張的問題,要轉變城市規劃理念,使城市規劃由擴張性規劃逐步轉向限定城市邊界、優化空間結構的規劃。要強化城市規劃的法規嚴肅性,切實改變城市建設與城市規劃“兩張皮”、一任領導一種發展規劃、大拆大建大手筆的狀況。
(來源:《經濟參考報》2014年1月24日)
韓俊:土地改革試點不能“搶跑”
目前我國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速度,2000年到2010年,市區人口增加了35.3%,建城區的面積增加了99.3%,過去十年中國城市人口的密度下降幅度超過25%,城市人口密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F在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工業用地占比重太高,居住用地比重太低。最大的問題是城市建設對“土地財政”的依賴非常高。對于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土地的政策有很多誤讀,最大的誤讀是對土地政策的誤讀,很多公司以為可以隨便到農村去圈地,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小產權房就可以合法化,城里人可以到農村買農民的住宅等等。土地制度改革,根據中央精神,首先是要守住底線、試點先行、穩定推行。底線是什么?第一,集體所有制不可能改變,也不可能把集體土地改成國有的。第二,守住耕地紅線。最重要的是把保護農民土地權益放在第一位,不能以犧牲農民土地利益為代價,讓工商資本進入農業?,F在土地制度認識分歧最大,所以三中全會提出關于土地改革措施,絕大部分都要先試點,要獲得授權,不能夠搶跑。土地制度要從根本上轉型,最重要的是三點。第一,保護產權,農民集體的產權要得到同等的法律保護。第二,土地一定要集約、節約來利用。最重要的是第三點,一定要創立地方政府有可持續的稅收來源,跟土地、不動產、住房有關的稅收制度。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2014年01月24日)
寒竹:改革不是簡單收縮公權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極大的振奮。中國的改革不再是在某一個或某幾個領域里的深入,而是全方位地在整個社會中深化。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經濟機制的進一步市場化和政治建設的進一步法治化將是中國深化改革的兩個主軸。但是,由于過去革命年代非此即彼的思維慣性,中國的學界和政界都有一些人習慣性地把經濟的市場化和政治的法治化簡化為一個公退私進的過程。這種把中國的改革簡化為公退私進是對改革的一種片面理解和誤讀。事實上,經濟和政治領域的改革在本質上是要厘清經濟活動和政治權力的關系,把市場的還給市場,把政治的還給政治。讓市場配置和政治管理,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在劃清市場和政治邊界的改革過程中,市場和資本權力不是簡單地擴張,政府和公權力也不是簡單地退縮。相反,隨著經濟進一步的市場化,政府的公權力除了在微觀經濟領域的退出外,在社會眾多的公共領域還會進一步成長和發展。所以,在進一步的深化改革中,政府公權力是有進有退,而不是簡單的公退私進。
(來源:《環球時報》2014年1月17日)
邱海平:資本權力過大,不得不防
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和成就表明,不同所有制性質的經濟成分都是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的必要形式,不可偏廢。同時我們必須承認,由于這些不同的經濟形式具有不同的目標函數和利益訴求,因而在客觀上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互矛盾。這一矛盾在思想認識領域中的突出表現是,在黨中央再一次明確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原則的背景下,反對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并極力主張私有化的聲音仍然是一浪高過一浪。國有企業壟斷論、低效率或無效率論、腐敗論、國進民退論、公有與非公有之間不平等論等各種觀點仍然充斥于網絡、報紙、雜志、各種報告和會議上。資本在話語權上顯得越來越強勢。在過去30多年的經濟發展中,正是因為存在某些領域和方面的資本權力過大,從而產生了一些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在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非公有資本和非公有經濟仍將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因為非公有資本和非公有經濟存在一些問題就將之妖魔化是錯誤的。在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始終堅持正確認識和處理資本(特別是非公有資本)與社會的關系。從政府、資本和勞動者這三個主體的客觀地位來看,勞動者是天然弱勢的一方,而政府和資本這兩個方面則都具有相對強勢地位。因此,從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角度來說,如何進一步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話語權地位,是維系中國社會平衡和穩定的重點。
(來源:《環球時報》2014年1月20日)
任進:權力清單和負面清單的法治意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所謂權力清單,是指對政府及政府部門行使的職能、權限,以清單方式進行列舉;行政機關履行職能、行使權力,應當按照依法律、法規確立的清單進行,不屬于清單列舉范圍內的職能和權限,行政機關不得為之。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具有重要意義。但在中國的傳統理念中,政府是一個強勢機關,整個社會都在它的管控之下。政府劃定市場主體可以投資和經營的范疇,不少地方政府主動出擊,招商引資,制定各類產業發展政策或投資項目指導目錄,有些地方政府為了上項目、拉投資,甚至違反國家稅收和土地法律法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同時,負面清單管理方式也應運而生了。按照負面清單和權力清單制度,凡法律沒有禁止的,相對人皆可為之;凡法律沒有授權的,政府及其部門不得為之。這是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管理方式創新,對政府依法處理好其與市場的關系提出的新要求。
(來源:《學習時報》2014年1月27日)
[泰]提迪南·蓬素提拉:民主過渡國家出現兩極分化
21世紀初,新興民主國家醞釀著一種令人不安的趨勢。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一路推進,卻導致正在經歷民主過渡的社會出現了兩極分化和分裂。在今后2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里,這種趨勢很可能會在發展中世界占據支配地位。泰國當前的政治危機就很能說明問題。泰國的經驗表明,民主可能是薄弱和表面的,更多地有賴于程序和政治載體,而不是真正的民主實質和進程。如果沒有通過選舉得以體現的民眾意愿,就不可能存在民主。不過,單靠選舉還無法建立一個達成持久憲法安排的屹立不倒的民主國家。 而如今,更多的國家實現了民主,但民主也變得更加混亂,原因是在信息技術發達且加快擴散的形勢下,更多的人參與到了政治進程中來。要想讓發展中民主國家正常運轉,必須允許選舉中的贏家負責任地執政,制定制度和倡導價值觀,同時允許輸家充分表達他們關注的問題并保護他們的少數派權益。如若不然,這些民主國家就會一直動蕩下去,陷入無休止的抗議活動中。
(來源:《參考消息》2014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