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發亮
一
建設者心態簡單講就是一個建設者應該具備的正確的心理狀態,包括樹立主體意識,用行動營造良好氛圍,推動問題解決,促進事業發展等。要做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建設者就必須具備正確的建設者心態,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問題的解決、推動事業發展,這應該成為我國新聞工作者參與新聞宣傳工作的基本遵循。在現實工作中,新聞工作者做到忠實記錄并不難,難的是科學判斷新聞價值和社會效益,發揮凝聚社會共識、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科學發展的正能量;新聞工作者成為批判家并不難,難的是既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還能找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使批判與建設相得益彰;新聞工作者開展宣傳呼吁并不難,難的是既能“喊破嗓子”,又能“甩開膀子”,用行動肩起責任,用積極主動的努力向全社會證明“我是建設者”。只有真正具備了建設者心態,新聞工作者才能不熱衷“唱衰”、習慣“扒糞”、片面“亮丑”,才會注重社會效益大于經濟效益和轟動效應,帶著對祖國和人民的愛來完成采編工作;只有真正具備了建設者心態,輿論監督才不只是揭丑和痛罵,而更多的是揭示真相,挖掘事實,理性思考,并提供建設性的解決路徑;只有真正具備了建設者心態,新聞工作者才能與廣大人民群眾同憂樂、共患難,與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共命運、同奮進。
二
建設者心態要在走基層中養成。認識的提高是有過程的,對于大多數新聞工作者來說,建設者心態不是開始就有的,需要在一段時間甚至是很長時間的新聞實踐中培育,而基層則是培育建設者心態的土壤。分析許多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成長經歷可以證明這一點,開始時只是想完成任務,采訪浮光掠影,滿足于一些小小不言的報道。后來有機會走進基層,走進群眾當中去,才真正認識是非曲直,感受到正義的力量,收獲真實感動,從而對記者的職責和使命有了新的認識,產生了為群眾、為社會、為祖國做些事情的想法,這就是建設者心態的緣起。當看到來自基層、采訪深入的報道得到群眾認可,能幫助解決實際問題時,新聞工作者對自己從事的工作就有了新的理解,進而產生為社會公平正義而努力、融入時代的強烈愿望和責任感,當這種責任感成為工作理念時,我們的新聞工作者也便真正具備了建設者心態。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走基層就是一次次授課、一次次對靈魂的洗禮,是不斷培育和強化新聞工作者建設者心態的過程。
新聞工作者要以建設者心態參與治國理政實踐,唯一的途徑就是深入基層、融入群眾。新時期新聞工作者參與治國理政實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以文問政、以文輔政和以文理政。只有走基層才能問好政,浮在上面不可能發現問題,不走進基層也抓不準問題,無論是輿論監督還是意見建議,現實中往往只有那些深入基層采訪報道的稿件才能得到領導和群眾的認可,在解決實際問題上發揮作用。只有走基層才能輔好政,新聞工作者堅持到基層到群眾中尋找新聞線索,為群眾辦好事、解難事,一方面是在協助黨委政府開展群眾工作,為黨和政府贏得民心;另一方面媒體發現的新鮮經驗對于輔助黨委政府決策施政可以起到積極的參謀助手作用。只有走基層才能理好政,新聞工作者只有拜人民為師,向基層實踐學習,才能克服脫離群眾、能力不足等危險,承擔起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等重要歷史使命。
建設者心態要在轉作風中強化。當前,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全黨深入開展。中央明確提出,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牢牢把握作風建設這個主要任務,這樣才能對準焦距、找準穴位,可見工作作風問題已經成為關系黨的各項事業興衰成敗的重大問題,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新聞事業。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好的新聞工作作風,比如毛主席為《解放日報》改版題寫的“深入群眾,不尚空談”,比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比如實事求是、黨性原則、三貼近、艱苦奮斗等。毋庸置疑,新形勢下也產生了一些值得反思的不良作風,比如出現了鼻孔朝天的“老爺記者”、隔窗看景的“車輪記者”、閉門造車的“文件記者”、粘貼復制的“電腦記者”等。好的工作作風能夠提升水平,凈化心靈,培養出優秀新聞工作者,而不良工作作風只會使人越來越脫離實際、脫離群眾而變得平庸。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新聞報道是否具有建設性,群眾歡不歡迎、滿不滿意已成為評判新聞宣傳工作成敗的關鍵標準,這必然要求新聞工作者自覺堅持好的傳統,摒棄錯誤觀念,在扎扎實實轉變作風中不斷強化自身的建設者心態。
落實中央要求,關鍵在行動。說實在的,不好的工作作風,不僅群眾不歡迎,新聞工作者自己也很反感,而用好的工作作風參與新聞采編實踐,也一定能夠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果。中央電視臺組織的“走基層”系列報道深受群眾歡迎,他們宣傳片的解說詞是:“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能縮短心與心的距離,住在農家的炕頭上,收獲的才不只是建議……”參與報道的記者講,片子“拍得不夠好,是因為離得不夠近”,“ 即便是去報道一個最基層的人物,心中也要有為國家政策服務的意識,這樣才能更好地判斷新聞線索。在大的政策和時代背景下去關注人物的命運,會讓人物的呈現更加豐滿,也讓報道更有社會價值,而不是只為了做人物而做人物。”這樣的心態就是建設者心態,工作作風越轉變,建設者心態越凸顯。也只有出于這樣心態的報道才更具有建設性,真正能夠影響決策和造福人民。
建設者心態要在改文風中顯現。新聞工作者是建設者,就要有建設者的文風。文風體現著態度,是眼睛向上還是眼睛向下,是走進群眾還是浮在表面,通過其文風便能大致判斷。文風還是新聞工作者采訪報道作風的體現,采訪深入不深入、作風扎實不扎實、成效明顯不明顯,從新聞報道的文風中能夠直接感知。新聞工作者是真正的建設者還是擺擺花架子、做做樣子,也可以通過其文風一目了然。這啟示我們,只有在態度、行動等各個方面都認真投入,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文風,使文章不僅展示出我們作為建設者的努力,更顯示出作為建設者思考的深入與厚重。
不斷改進文風,是態度問題,也是新聞工作者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居高臨下是“無冕之王”的文風,冗長空洞是旁觀者的文風,刻板生硬是渾渾噩噩者的文風,建設者提倡的文風,就是要從居高臨下、冗長空洞、刻板生硬等風格中走出來,學會使用群眾語言,使新聞報道清新樸實、生動鮮活、言簡意賅、具有生活氣息。新聞工作者的建設者心態就是要在改文風中顯現,用好的文風放大新聞作品的傳播效應,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達到宣傳黨的主張、聯系發動群眾、推動事業發展等目的,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投身這個時代的偉大事業。
三
劉云山同志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負、有作為的宣傳文化工作者都應把‘走轉改當作一種理念、一種追求,更加自覺主動地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基層一線是新聞工作的源頭,人民群眾是宣傳事業的活水。新聞工作者應該深刻認識到,“走轉改”不是一項任務,它應該是一種自我選擇。通過“走轉改”轉變的不僅是采訪方式,更是符合新聞規律的思維方式。通過“走轉改”養成的不僅是建設者心態,更是新聞工作者職責與使命的真正回歸。通過“走轉改”收獲的也不僅是更優秀更具建設性的新聞作品,更是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永葆黨的新聞事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力量源泉。
(作者單位:中國記協)
責任編輯:李振通 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