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云,王永壘,2,方紅霞,2,倪智飛,李陽
(1.黃山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安徽黃山 245041;2.黃山學院 應用化學研究所,安徽 黃山 245041)
隨著涂料工業的發展,涂料助劑的品種和功能也越來越精細。將超分散劑與涂料混合,對提高涂料的分散均勻性和涂膜性能都非常重要[1-3]。超分散劑同時具有錨固基團和聚合物的溶劑化鏈[4-10],錨固基團一般是—OH、—COOH、—SO3H、多元胺和多元醇極性基團,它們可以借助于氫鍵及范德華力的作用,牢固地吸附在固體顏料顆粒表面,以防止顏料顆粒的解吸而實現其在材料中的均勻分散。常見的溶劑化鏈有聚酯、聚醚、聚烯烴等,其鏈長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從而保證超分散劑在固體顏料表面形成足夠的吸附層,較好的實現對材料的著色。與其它聚酯超分散劑[11-12]相比,聚蓖麻油酸母鏈中由于不飽和雙鍵的存在,其產品的油溶性更好,與高分子涂料的結合力也更強,因而受到關注。
本文以蓖麻油酸和季戊四醇為原料,合成了多羥基聚蓖麻油酸超分散劑,并借助紅外表征,確認目標化合物的結構。
蓖麻油酸、季戊四醇均為工業品;二甲苯、氯化亞錫、對甲苯磺酸、陽離子交換樹脂-732、分子篩5A均為分析純。
Nicolet380紅外光譜儀。
1.2.1 聚蓖麻油酸的合成 在裝有分水器、攪拌器、溫度計的反應器中,加入一定量的蓖麻油酸、二甲苯和催化劑,在150~200℃進行聚合反應,整個過程在氮氣保護下進行。跟蹤測定反應過程中產物酸值,待產物酸值降到合適值后,冷卻反應器以停止反應。過濾,以除去催化劑,將溶劑二甲苯和水脫除后,即得到聚蓖麻油酸。

1.2.2 季戊四醇接枝 待聚蓖麻油酸的酸值下降到20~25 mgKOH/g時,冷卻,加入一定量的季戊四醇,升溫至140~180℃,繼續分水反應。跟蹤反應體系的酸值,待產物酸值<2 mgKOH/g時,停止反應,除去催化劑,并蒸出溶劑二甲苯和水,得到油狀多羥基聚蓖麻油酸產品。

酸值的測定按HG/T 2708—95,聚合度=m1/m2,式中,m1、m2分別為起始酸值和結束酸值。
2.1.1 線形縮聚與成環反應 一般來講,能夠發生線形縮聚反應的雙官能團的化合物也會發生自身環化反應。但對于雙官能團的蓖麻油酸來說,其主要發生線形縮聚反應而非環化反應[13],這類反應的規律一般為:對于化合物 HO(CH2)nCOOH,n=1,其易于發生雙分子縮聚反應,如:

n=2,它往往容易脫水而得到丙烯酸。n=3或4,它以生成五元環或六元環化合物為主。若n≥5,它易于發生線形縮聚反應得到線形聚酯。而對于蓖麻油酸來說,n=11,以線形聚酯的形成為主。
2.1.2 催化劑 在合成聚蓖麻油酸的實驗中,催化劑的量0.5%,反應溫度180℃,反應時間6 h,考察了多種常見的酸性催化劑對產品酸值的影響,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SnCl2·2H2O作為反應催化劑,其產品的酸值下降最快,在6 h內,可以將產品的酸值降到34 mgKOH/g,這表明在蓖麻油酸的聚合反應中,SnCl2·2H2O的催化活性最好。具有氧化性的濃硫酸和對甲苯磺酸作為催化劑時,容易導致聚蓖麻油酸產品的色澤較深;而分子篩5A和陽離子交換樹脂-732的催化效率與SnCl2·2H2O相比稍差。綜合考慮,SnCl2·2H2O被選為最佳的催化劑。

表1 不同催化劑的性能Table 1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catalysts
2.1.3 催化劑的量 催化劑SnCl2·2H2O,反應溫度180℃,催化劑用量對聚蓖麻油酸產品酸值的影響見表2。

表2 催化劑的量對聚蓖麻油酸產品酸值的影響Table 2 Effects of catalyst weight percentage on the acid value of the poly-ricinoleic acid
由表2可知,增加SnCl2·2H2O催化劑的量,聚蓖麻油酸的酸值呈現較快的下降趨勢,這說明反應速率隨著催化劑量的增加而增加。總體來說,在6 h內,使用催化劑量為0.5%和1%的酸值相對較低,而0.3%催化量的產物酸值稍高,說明0.3%的催化量不足,應該適當增加催化劑的量。在第10 h時,使用0.5%和1%的催化量,其產品的酸值相差極小,說明隨著聚合反應的進行,增加催化劑量并不能明顯加快反應的速率。考慮到合適的聚合速率和催化成本,適宜的催化劑量為0.5%。
2.1.4 二甲苯的量 在有機反應中,二甲苯最常用的帶水劑,其量對目標產物的品質影響很大。若其量不足,不能將反應中生成的副產物水及時帶出反應體系而減緩反應速率,而且,二甲苯的量不足,常常會使產品的色澤變深。然而,過多的二甲苯會由于劇烈回流而導致反應體系溫度較低。因此,根據分水器和反應器的不同,反應中需要二甲苯的量也是不同的。實驗結果表明,當分水器中裝滿二甲苯時,反應器中保持10~15 mL二甲苯,即可保證適宜的出水速率和反應溫度。另外,在聚合反應過程中,需要補加二甲苯,來彌補部分二甲苯的揮發損失。在本實驗選用的250 mL反應器中,10~15 mL的二甲苯是適宜的。
2.1.5 聚合溫度和時間 在聚蓖麻油酸的聚合反應中,若想得到滿意的聚合度(聚合度在 8左右[6-7]),聚合溫度和時間是很關鍵的因素。在聚合反應過程中,及時帶出反應體系中的水,可以推動反應的順利進行。高溫不僅能夠給反應提供能量,也能夠加快水的帶出速率,有利于聚合反應的進行。分別考察了150,165,180℃和195℃作為聚合溫度時對聚蓖麻油酸酸值的影響,結果見表3。催化劑SnCl2·2H2O,催化劑的量0.5%。

表3 聚合溫度和時間對聚蓖麻油酸酸值的影響Table 3 Effects of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 and time on the acid value of the poly-ricinoleic acid
由表3可知,在相同的時間內,反應速率隨著聚合反應溫度的升高而增加。180℃和195℃時,反應速率明顯高于150℃和165℃。然而,在6 h后,180℃和195℃時的反應速率較為相近,這可從它們產品較小的酸值差別上反映出來。這可能是由于高溫能夠縮短聚合反應到達平衡的時間。但是,在溫度差別不大的時候,高溫也無法顯著地改變反應的平衡,若想得到滿意聚合度的產品,需要有足夠的聚合反應時間。因此,我們選擇180℃作為適宜的聚合溫度。當反應時間達到14 h,產品的酸值可降到23 mgKOH/g,說明若使聚蓖麻油酸的聚合度在8左右,則需要聚合反應時間14 h。
為了增加聚蓖麻油酸與無機功能顆粒的結合能力,我們嘗試使用季戊四醇對聚蓖麻油酸進行接枝,得到多羥基聚蓖麻油酸超分散劑,聚蓖麻油酸的聚合度為8左右(酸值22 mgKOH/g),結果見表4。

表4 反應溫度和時間對多羥基聚蓖麻油酸酸值的影響Table 4 Effects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time on the acid value of the polyhydroxy poly-ricinoleic acid
由表4可知,當反應時間相同的時候,反應溫度高的反應,其產品酸值下降的速度較快。總體來說,160℃作為反應溫度時,反應速率太慢,而不可用。而170℃和180℃作為反應溫度時,當反應時間>6 h,其產品的酸值差別較小。因此,為了降低能耗,適宜的反應溫度為170℃。然而,在反應8 h后,通過延長反應時間,無法有效推動反應的進行,以降低產品的酸值,因此,適宜的接枝季戊四醇的反應時間為8 h。
接枝季戊四醇后聚酯產品的紅外光譜圖,見圖1。

圖1 產品的特征紅外光譜Fig.1 Typical IR spectrums of final product
由圖 1 可知,1 732,1 178 cm-1和 1 112 cm-1是酯基的特征吸收峰;2 920~2 850 cm-1處出現了強的亞甲基峰,說明其亞甲基數量較多;在3 523 cm-1和1 058 cm-1出現的吸收峰是羥基的特征吸收峰,這表明季戊四醇已經被接枝到聚酯鏈上,最終得到一個多羥基聚蓖麻油酸超分散劑。
在聚蓖麻油酸的合成及季戊四醇的接枝反應中,聚蓖麻油酸的聚合度可以達到8,優化的工藝如下:催化劑SnCl2·2H2O,催化劑的量0.5%,反應溫度180℃,反應時間14 h。為了得到分散能力更強的超分散劑,采用季戊四醇進行接枝,其優化工藝為:反應溫度170℃,反應時間8 h。通過對產品的紅外光譜進行分析,確認最終的產品為多羥基聚蓖麻油酸超分散劑。
[1]陳臘瓊.CH系列超分散劑在塑料中的應用[J].化工新型材料,2001,29(4):37-40.
[2]王浩東,陳久存,金華峰,等.水性支鏈型超分散劑的合成與表征[J].涂料工業,2009,39(8):20-23.
[3]胡應模,張鵬,蔡泱,等.聚丙烯酸-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二甲胺乙酯共聚物水性顏料分散劑的合成及應用[J].涂料工業,2011,41(2):54-56.
[4]Simms J A.A new graft polymer pigment dispersant synthesis[J].Prog Org Coat,1999,35(1):205-214.
[5]Lux F.Poly(2-hydroxyethylmethacrylate-co-styrene-4-sulfonic acid,sodium salt):A versatile hyperdispersant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f conducting polymer particles[J].Synth Met,1999,102(1):1190-1193.
[6]Gibanel S,Forcada J,Heroguez V,et al.Novel geminitype reactive dispersants based on PS/PEO block copolymers: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J].Macromolecules,2001,34(13):4451-4458.
[7]Viklund F,Hult K.Enzymatic synthesis of surfactants based on polyethylene glycol and stearic or 12-hydroxystearic acid[J].J Mol Catal B:Enzym,2004,27(2):51-53.
[8]Delozier D M,Watson K A,Smith J G,et al.Investigation of aromatic/aliphatic polyimides as dispersants for single wall carbon nanotubes[J].Macromolecules,2006,39(5):1731-1739.
[9]Mao Q,Sun G Q,Wang S L,et al.Application of hyperdispersant to the cathode diffusion layer for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J].J Power Sources,2008,175(2):826-832.
[10]Al-lami H S,Billingham N C,Calvert P D.Controlled structure methacrylic copolymers as dispersants for ceramics processing[J].Chem Mater,1992,4(6):1200-1207.
[11]孫淑珍,孫波,劉建英,等.N-(聚羥基月桂酸酯)酰基脂肪胺超分散劑的合成與性能研究[J].印染助劑,2005,22(10):18-20.
[12]嚴海彪,潘國元,陳詠梅.烷基化聚酯型超分散劑的合成及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06,22(1):76-79.
[13]潘祖仁.高分子化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