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提問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種智慧。準確、恰當的課堂提問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然而,在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學生只是疲于應答的配角;二是教師的提問隨意性較強,未能真正以理解課文為宗旨設置問題;三是教師對教材鉆研不深,既無法設置關鍵問題,又不能設置目標明確的問題。基于此,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策略。
一、準確定位
準確定位,即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占據主體地位,教師起主導作用,也就是說,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流程和學習心理,設計并提出問題,以激發、引領和點播學生,最終使他們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在教學《跑進家來的松鼠》一課時,教師可通過三個問題總體把握課文:其一,對松鼠的“偷盜”行為,家人有何說法?其二,真相大白之后,家人作何反應?其三,在這些事件的背后,我和家人的“不容易”體現在哪里?上述三個問題環環相扣,不僅引領學生進入文本,更有利于他們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
二、選準區域
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教師應選準提問區域,使提問起到應有的作用。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分為“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三個層次。“已知區”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未知區”是學生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已知區”“未知區”之間的區域是“最近發展區”。課堂提問的區域應選在“最近發展區”,以使學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總之,教師應圍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有價值的問題,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潛能。
在選準提問區域后,就要明確提問的作用,以便合理發問,既突出課文的重點,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既讓學生將自身生活經驗與文本情景相結合,又深刻理解和感悟課文內容。
例如,在教學《灰雀》一課時,教師可通過設置于“最近發展區”的三個問題(其一,“果然”是什么意思,能否列舉一個生活實例進行說明;其二,男孩說他沒見過灰雀,為什么又說灰雀一定會回來;其三,灰雀“果然”回來了,男孩在白樺樹旁低著頭,他在干什么,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引領學 生進入男孩純凈又復雜的心靈世界,以感受男孩的復雜心理。
三、明確目標
美國學者史蒂文斯認為:課堂的有效提問是形成有效教學的核心,因此,教師必須深入文本,精心設計提問,以優化課堂提問,從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提問要為教學要求服務,因此,必須刪繁就簡,以使學生有更多時間思考和領悟,并讓他們擁有更廣的練習和遷移空間。基于此,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明確提問的目標,并進行有選擇的提問(是課堂組織的定向性提問,還是了解學情的摸底性提問;是學習方法的指導性提問,還是知識理解的啟發性提問;是觸類旁通的發散性提問,還是歸納總結的聚斂性提問,等等)。
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教師可提出四個問題:其一,同學們,在你們的心中,什么樣的地方才能稱作“鳥的天堂”;其二,借助預習提示,誰能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其三,作者去了兩次“鳥的天堂”,有什么樣的感慨;其四,一株榕樹便是天堂,這是怎樣的一株榕樹。上述提問既帶領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又突出課文重點;既摸清學生的學情,又為后面的教學奠定基礎。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見,課堂提問的意義非同一般。因此,教師應勤于思而善于問,方能做到有的放矢,最終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梁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