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福榮
一節好課,必定少不了教師課前的精心預設,但如果只有預設沒有生成,課程就會變得很單薄,缺少豐富和充實之感。那么,教師該如何通過課堂的預設和生成來豐富課堂教學呢?接下來,筆者以“認識角”一課為例,淺談小學數學課的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
“認識角”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角的概念,教材中注重結合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入手,逐步抽象出角的概念。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的實際操作,旨在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能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等知識。在進行這節課的講解之前,教師做了精心的預設,但沒有利用好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導致學生在學習時有些被動,整堂課略顯生硬,因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課堂,來了解這堂課的整個過程,并提出改進意見。
教師:“你們喜歡變魔術嗎?”
學生:“喜歡。”
教師:“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
學生:“吸管。”
教師:“看老師把這些吸管變成了什么?”
學生:“正方形。”
接著,教師用吸管擺成了三角形形狀,并提問道:“看老師抽掉了一根吸管,現在變成什么了?”教師接著引導:“這就是咱們今天要認識的平面圖形,它的名字叫角。”在新課引入環節,筆者認為教師既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又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正方形、三角形這些圖形學生都已經認識,它們也都包含角,這意味著學生對角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入角的概念,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知識從陌生到熟悉就有了自然而然的過渡。
隨后進入新知識探究環節,教師先利用課件展示出生活中的實物,諸如剪刀、鐘表、紅領巾等,讓學生在這些實物中找出角,旨在進一步豐富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然后拿出三角板,讓學生通過觀察三角板上的角認識角的頂點,在接下來認識角的邊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觸摸角的邊并說出感受,有的學生說有點癢,有的學生有點澀(因為三角板是木制的,學生沿邊摸的時候不是太光滑,有點澀也正常)。其實我們都明白,教師想要的答案是“直直的”,因此要想辦法引導學生說出教師想要的答案,筆者認為教師可以換一種問法:“從這個頂點出發的兩條線就是角的兩條邊,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感覺一下,是直直的還是彎彎的?”這樣學生在觸摸的時候就有了方向,用眼睛看或是用手摸都可以得到答案:角的邊是直的。因此,筆者認為,在學生說不出答案的時候,教師應多從自身找原因,在很多時候是由于教師提的問題太模糊,沒有針對性,導致學生不能給出讓教師滿意的答案。
在認識了角的組成之后,接下來要進入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即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教師的預設是在學生認識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后,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制作角,然后教師給出兩道即時練習題:第一題是用課件出示圖形讓學生判斷哪些圖形是角,哪些不是;第二題是給出四個圖形,尋找圖形中的角并解密,四個圖形中角的個數就是密碼箱的密碼,找到密碼就可以得到禮物,同時為下一環節學習“角的大小和張口有關”做鋪墊。再接著引入情境,設計螞蟻和大象爭吵的情境,爭論誰的角大,即幫助學生了解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點。其實,教師在讓學生做第一題時可以進一步追問,在一個兩條邊不一樣長的角上作文章,讓學生判斷它是不是角。若學生給出否定的答案,教師追問為什么,這時很多學生會說因為它的兩條邊不一樣長。教師繼續追問:角的兩邊必須一樣長嗎?是不是角的邊長了,這個角就大了呢?然后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讓學生動手試試怎樣改變角的大小,再拿邊長不一樣的角作對比,看看角的大小究竟和什么有關,讓學生帶著疑問動手,幫助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突破和理解知識的難點。
記得特級教師錢守旺曾說過一句話:恰當地利用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就是你課堂的亮點、課堂的精彩之所在。作為教師,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逐漸成長,才能稱得上是一個稱職的教師。
(作者單位:河南省虞城縣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