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延忠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力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本文旨在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策略。
一、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素材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素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例如,在教學“小車的運動”這一內容時,我特意選取組織學生騎小三輪車的活動。在我們這里(農村山區),學生都有騎小三輪車的經歷。另外,在我們這里,出門就是斜坡,所以,學生經常把小三輪車推到坡頂,然后騎上小三輪車,使它順著斜坡向下滑行。活動結束后,我讓學生猜想,小車行駛的遠近與什么因素有關,于是,學生很容易想到小車行駛的距離與它的高度、重量有關。接著,我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以便進一步探究。顯然,騎小三輪車的活動貼近學生生活,能促使他們探究小車滑得又快又遠的原理,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和創新思維。
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增強他們參與實踐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充分體驗實踐的過程,掌握實踐的方法。例如,在教學“有趣的磁鐵”這一內容時,我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指南針。實踐證明,學生制作指南針的方法非常巧妙:有的學生用細線吊起磁化鋼針,有的學生把磁化的鋼針置于泡沫塑料之內,等等。這樣,在潛移默化中,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如,在教學“彈簧里的學問”這一內容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利用彈力原理改裝一個小玩具。有個學生在玩具小車的前后左右安裝了彈簧,他這樣做的理由是:小車的運行速度很快,如果撞到硬的東西,小車就撞壞了;而安裝上彈簧能起到緩沖的作用,這樣,小車就不會被撞壞了。其實,動手操作的過程就是學生將自己的創意落到實處的過程,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實踐。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并幫助他們不斷深入地觀察周圍世界中的科學現象。例如,在教學“彈簧中的學問”這一內容時,教師可給學生播放兩個視頻(“生活中的彈簧”和“生活中的彈力”);在教學“鞋底花紋的啟示”這一內容時,教師可為學生播放有關摩擦力(“生活中的摩擦”)的視頻。總之,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使學生領略各種頗具特色的視聽語言,這不僅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極大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
四、了解自己,了解學生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只有“了解自己,了解學生”,才能既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了解自己”,即明確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并利用自己的長處把事情做好,規避自己的短處把損失降到最低。例如:有的教師擅長演講,所以能有效地鼓舞學生的氣勢;有的教師擅長電腦操作與課件設計,所以能生動、形象地為學生呈現知識。
“了解學生”,即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探究能力、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生活經驗和生活習慣等。實踐證明,每個小學生都有探究科學知識的欲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師務必要明確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從而有效地增強他們探究科學知識的欲望,最終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大王莊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梁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