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健文
合作學習,是目前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專門提及合作學習,并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可見國家決策部門對合作學習十分重視。
如今的品德課堂上,雖然幾乎每一節都有小組合作學習,但大多華而不實,實效不高。如何使小組合作學習成為有價值、有成效的活動,而不僅僅流于形式呢?在教授《一起采集民族之花》一課時,我深刻地感受到,將互動的理念很好地運用到小組合作學習中,能有效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使小組合作學習真正從形式走向實質。
互動,并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師生互動,更體現在高效的生生互動。進行有效的生生互動,有利于充分開發和利用教學中學生已有的資源,為現代教學系統注入新的活力,把教學建立在更加廣闊的交流背景之上。應該說,生生互動是教學系統中尚待開發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教學活動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實際上,教師的一切課堂行為,都發生在學生與同伴群體關系的環境之中。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學習的成績、社會化和發展的影響更強有力。小組合作學習為生生互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因此,在教授《一起采集民族之花》一課時,我通過四次小組互動學習,讓課內外資源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傳遞、內化,力圖達到最大限度地運用資源。
一、第一次小組互動:相互介紹民族服飾和語言,實現信息交流
本課教材內容豐厚,可挖掘的教學元素很多,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我在課前依據學生的興趣與經驗,組織學生分成五個小組,自主采取學習方法,如上網、采訪、調查等,從服飾、語言、風俗、禁忌等方面深入研究民族文化,取得了一定的學習成果。這樣,課前學生已經在小組學習中獲取了一定的學習資源。上課伊始,我再把學生原來的學習小組打亂,讓孩子們隨機抽取不同顏色標簽中的一張,讓他們按所持標簽的顏色重新就座,重新分配后的小組內各有兩名研究不同民族小組的成員,孩子們在重新分配的小組內可以盡情交流自己學會的民族語言。由于每一位孩子都帶著課前研究所得的學習資源進入新的小組進行學習,所以每一位孩子既是知識的獲得者,更是知識的傳遞者。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學習不同語言的需要,也可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資源展開教學,突出了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把座位進行重新調配為小組互動學習提供了可能,為孩子們搭建了信息交流的平臺。
二、第二次小組互動:合作尋找民族聚居地,實現信息互補
小組互動學習不僅要達到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實現信息的互補,只有在小組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取新知,孩子們才能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興趣。因此,為了讓孩子們同時認清四大民族的聚居地,我設計了第二次小組互動學習——合作貼圖。孩子們在新小組內,首先要利用課外收集的信息,共同把四朵標記著民族名稱的小花貼在地圖的相應位置上;再分別向組員介紹自己所了解的該民族的地域知識。由于有了課前的深入研究,孩子們都能很快找出所研究民族的聚居地,實現資源信息的溝通互補,此時,每一位孩子都成了本次小組合作必不可少的元素,從而大大激發了他們深入探究的欲望。孩子們在新組合的小組內實現信息互補,充分地開發了已有資源。
三、第三次小組互動:介紹民族民風,實現信息交融
要使小組合作學習始終保持高效,不應僅停留在小組交流,因為每一位孩子都希望有自我展示的機會。作為教師,更要為孩子提供展示的平臺,讓孩子們有機會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向同伴展示,激發孩子進一步探究的欲望。為了實現課前研究不同民族小組的人際交往、信息互動,激發孩子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我引導學生按照課前的研究各有側重地匯報自己小組了解到的民族風情:回族小組重點介紹了伊斯蘭文化;朝鮮族小組介紹了朝鮮的傳統節日;維吾爾族小組介紹了維吾爾族的舞蹈及特色美食——馕;黎族小組重點介紹了黎族的特色舞蹈,還現場表演了竹竿舞;還有一個小組介紹了廣州城下少數民族的生活。在學生進行匯報時,我還相應地做些補充,指引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究民俗文化的方向。不同小組在介紹少數民族民俗民風的同時,實現了信息的交融。
四、第四次小組互動:合作挑選菜單,帶動信息的碰撞
新的小組包含了研究不同民族小組的成員,因此在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應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孩子們通過討論研究,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延伸,這樣的小組合作才更具實效。為此,我創設的情境是,要舉辦一場民族盛宴,需要挑選一張適合不同民族朋友共同享用的菜單。這一情境得到了積極回應,研究回族和維吾爾族的小朋友由于有了課前的資料搜集,能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告訴同組的同學回族和維吾爾族在飲食方面的禁忌。孩子們在小組內產生了信息的碰撞探索,經過篩選,選出了第一份菜單,并陳述了理由。在熱烈的討論中,孩子們不僅增長了見識,還明白了少數民族用餐禮儀的重要性,從而加深了對民族習慣的尊重感。組內交流必然帶來信息的碰撞,也正因為有了信息的碰撞,才不斷產生新知,使小組學習更具實效。
在這一課中,四次的小組互動學習打破了小組內封閉的合作學習方式,開放為組與組間、生與生間的互動學習,使得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相互交融。
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出,本課取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小組互動學習的有效運用。在本課教學中,我大膽地把原來的學習小組進行重新組合,學生在重新組合的小組內達成了不同知識的交換,在原有的經驗認知基礎上接納更多不同層面的知識經驗,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從而讓課堂最大限度地承載知識源。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不再僅僅是等待吸收的海綿,更是作為占據有用知識資源的個體來參與學習,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知識交互,學生既是知識的學習者,更是知識的傳遞者。同時,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架起了生生之間信息交互的橋梁,并從中進行指導、引領。
作為教學工作者,我們要學會把學生當成主人,將小組互動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生生關系的拓展上,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把握最佳時機,組織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從形式走向實質。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第三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