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冬梅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十八大閉幕后,一股“短、實、新”的語風成為新風尚。作為肩負著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這一重任的語文學科來說,把這股“新風”帶入語文課堂,積極提倡本真語文,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真讀、真說、真寫尤為重要。因為語文教學最該真實、真誠、真情。作為一線語文教師要自然本色地教語文,使語文回歸“自然”狀態。
國家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張世平說:“真語文呼喚返璞歸真,弘揚傳統文化,是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言文字無不包含著一定的思想、情感。而語文教學則承擔著兩項任務:一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從而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二是讓學生掌握有關語言文字的知識和應用的方法,在實踐中培養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基于以上兩點,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應該在實踐中切實體現出來,而不是裝腔作勢,抹粉飾黛。
一、語文教育走入過分強調技術的誤區
如今的語文教學似乎走進了一個教育誤區,課堂上音樂飄揚,浮光掠影,人聲喧鬧,我們不禁納悶,學生是在學語文呢,還是在聽音樂,在欣賞電影?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課堂教學也愈顯現代化,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大有取代教師之勢,上課鼠標輕輕一點,課堂教學內容盡顯眼前,圖片、聲音、電影……應有盡有。整堂課華麗無比,熱鬧非凡。
語文教師也不例外,生怕不用這些先進的技術,就上不好語文課,顯示不出自己高超的教學水平。于是乎,一堂轟轟烈烈的語文課就粉墨登場了:課堂上黑板被現代教育手段的屏幕代替了,教師的板書被現代教育手段代替了,教師的分析被現代教育手段代替了,學生的疑問被現代教育手段代替了,學生的想象被現代教育手段代替了……
記得聽過這樣一些課:有教師上《皇帝的新裝》,上成了一出舞臺表演課,你演皇帝,他演大臣,我演騙子;有教師上《安塞腰鼓》,上成了腰鼓欣賞課,一群后生在黃土地上盡情地宣泄著;有教師上《竹影》,上成了繪畫理論鑒賞課,也叫學生在圖畫紙上畫竹影;有教師上《橋之美》,上成了美術鑒賞課。
早些年,在現代教育技術沒有被發明之前,很多語文教學專家,諸如魏書生、李鎮西、于永正等,卻上出了真實完美的語文課。我們今天在現代技術的幫助下,卻上不出一堂真正自然的語文課。
現代教育技術的泛濫,使語文教學變得異常熱鬧,但熱鬧過后卻凸顯不出語文味來。上海市教育科學院蔣鳴和教授談到當前部分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誤區,形象地將其比作“胡同文化”。在講座中他借鑒了一位特級教師的話說:“現代教育技術在于輔助教學,不能全盤替代傳統的教法,不能把教室當成電影院,不能使課件成為影片,不能讓學生成為觀眾,更不能讓教師充當放映員。”這也是這位特級教師在聽了幾節示范課之后得出的感言。
二、合理應用技術,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
從這段感言中,我們不難看出,當下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走進了死胡同。如果不能有效改變教師的觀念,就很難發揮現代教育技術應有的效果。蔣教授還說:“以改變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為目的的‘教學設計——課件制作——媒體播放的應用模式,在教學改革中日益暴露其局限性,要提高技術應用的有效性,必須改革教與學方式,資源演示加灌輸的教學方式不能發展學生的能力,注定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從蔣教授的呼聲中,我們應該意識到,一線教師需要盡快走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誤區,回到正軌上來。
蔣教授說:“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技術整合到課程中去,而不是把課程整合到技術中去。”這句話使我不禁想起了在前一段時間聽的一節語文課,那位授課教師講的內容,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但是她制作的課件卻深深留在了我的腦海里。原來,那節課從一開始就是播放PPT,一張一張令人眼花繚亂,整節課就是一節課件播放課。下課后,我問那位教師共設計了多少張PPT,她回答說:“也就是60來張吧!還有幾張我看下課時間快到,沒有展示。”雖然這位教師的授課情況只是個例,但這個例子也能反映出部分教師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時,不能擺正現代教育技術的位置,很有喧賓奪主、嘩眾取寵之嫌。課堂教學的實質是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形成與提高,而現代教育技術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不過是要適時、適課地恰當運用,才可達到此目的。否則正如蔣教授所說:“技術的運用不是新一輪的‘做課件、放課件,課堂不是課件展示廳。如果不改革教法,只不過就如一個戲子過去是不化妝清唱,現在是穿上戲裝、濃妝淡抹后再登臺演唱一樣罷了。”
這又使我想起魯迅先生的《社戲》一文來。文中寫到先生和小伙伴一起去看社戲,可令他最難忘的是去看社戲途中偷豆一事,至于社戲是如何演的,只是有些模糊印象,大都忘記了,有點印象的還是那個依依呀呀唱戲的老生。為什么社戲在先生的記憶里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上課一樣,假如教師只是一味地展示課件,不是恰當地調動學生自主參與課堂表演,不幾日后,學生也會像先生看社戲一樣索然無味,早早地忘記了。那樣,我們精心設計的課件又有何用?
語文課穿上華麗的外衣時,語文就不再是語文了。我們知道,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結合的重要學科,語文課關鍵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感悟,其次是在語文課里滲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效統一。
我們并不一味反對教師在課堂上穿插圖片、音樂或影視片段,但如果過于熱鬧,就違背了語文的實質,失去了語文課應有的味道。
寫到這兒,使我想起了自己少時學習語文的樂趣來。那時的語文教學還沒有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有的只是語文教師最天然的教學。比如,老師給我們講授描寫春天的語段,為了讓我們更貼近自然,會帶領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親身感受自然之美。家鄉的溝溝渠渠、鄉間小道、荒地樹林等等,自然成為我們的樂園。我們無拘無束地奔跑跳躍,笑聲飄蕩在空曠的原野上,留下了一串串美好的記憶。可是,今天的語文課,似乎已經與自然脫鉤了,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而自然的滋味卻無從品嘗。如此一來,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本真。
三、結語
大道至簡。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真實、自然和高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狀況,創設自然、貼近學生實際的語文教學情境;善于課堂留白,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學習語文;洗去粉黛,彰顯語文本色,革除浮躁,使語文課真正還原自然面目。為此,我們語文教師責無旁貸!
(作者單位:河南省虞城縣界溝鎮第一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張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