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文梅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以學生為主體,巧設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因此,筆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求勝欲旺”的個性特征,在提出問題上巧設“障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學習。
筆者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的“加減法驗算”一課時,利用“設置障礙”式提問,巧妙地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使原本平淡乏味的“加減法驗算”教學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到了知識。接下來,筆者就這一課的教學內容加以展示和探討。
片斷一:設置“否定障礙”,導入驗算的意義
筆者利用課件動畫,展示出小明跟媽媽到商場買運動服和運動鞋的主題畫面(一套運動服135元,一雙運動鞋48元,媽媽正準備付款,小明作思考狀)。
師:媽媽給小明提出一道用加法計算的問題,猜猜是什么?
生: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共要多少元?
師:誰能幫小明解決問題?
這時,學生踴躍舉手,積極發言,筆者請學生說出算式和豎式計算過程,板書如下:
師:他的算式和計算對嗎?
生:對!
師(認真檢查后作否定狀):算式對了,可計算錯了!
這一否定使學生產生了疑惑,紛紛發表看法:“老師,計算是對的啊。”“老師,我覺得是你錯了”……
師:我還是覺得他錯了,你們有方法能證明他是對的嗎?
很多學生肯定地回答:有!(學習情緒開始高漲)
師:那好,請各小組討論驗證的方法來說服我。
學生們開始情緒高昂地找方法,有的熱烈討論,有的翻書查看,有的拿筆列式計算……很快,學生迫不急待地開始想要說服我:
生1:我用48+135算出來的結果還是183啊,證明他是對的。
生2:我們小組用183-48的結果是135啊,也證明他是對的。
生3:我們用183—135的結果是48啊,也能證明他是對的。
師:同學們能用這么多方法來證明他的計算是對的,你們真棒!你們說服老師了。其實,同學們剛才用的方法,就是檢驗計算結果是否正確的方法,叫作“加法的驗算”。
隨后,筆者指出了這節課的重點,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要學習的知識,而且記憶更加深刻。
反思一:利用好奇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課后筆者進行了及時的反思,筆者認為這節課教學成功的重點在于教師能夠巧設問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并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如果按照常規教學的導入方法來引入“驗算”的概念,不僅難以很快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而且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會到“驗算”這個新知的重要性。筆者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征,先把他們認為肯定正確的答案否定掉,再讓他們想辦法說服老師。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在尋找方法的過程中充分調動思維,最后殊途同歸,驗證了結果,這是多么讓人樂于接受又令人躍躍欲試的事情啊!這一“激將法”很自然地將學生們帶進“如何檢驗加法結果是否正確?”的研究中,自然而然地導入了“驗算”的概念和意義。當他們通過多種方法“說服”老師后,增加了自信心和自豪感,由此產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繼續學習,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學習新知的狀態。事實證明,這種學習思維是活躍的、主動的、高效的。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這一特點,引導他們主動學習,訓練思維,鍛煉能力,收獲新知。
片斷二:設置“肯定障礙”,凸顯驗算的作用
在學生掌握了驗算方法后,筆者出了一道叫“小老師”的鞏固練習題:小華做了一道減法題并進行了驗算,同學們誰先批改對了誰就是他的小老師。
師(作認真檢查狀,沒等學生回答)說:用356+57=403來驗算,很好,對了!
生1:老師,好象錯了。(不太肯定)
生2:老師,他算錯了。(這一否定引發很多同學紛紛附和)
師(再作檢查狀,并肯定地回答):沒錯啊,他的驗算結果是403,證明沒算錯啊。
(這時,很多學生發現問題了,爭先恐后地要推翻筆者的結論)
生3:老師,他左邊計算時就錯了!
師:錯在哪啊?我怎么看不出來?
生4:個位向十位借位后,十位0向百位借位本來變成10,但要退一位變成9,9減5等于4,正確答案應該是346!(很多學生附和著)
師(作恍然大悟狀):哦,原來他錯在這。同學們可真細心!你們是很棒的小老師!可為什么他驗算了還是錯呢?
生1:因為他計算減法時忘了退位,用加法驗算時又忘了進位。
生2:因為他在計算和驗算時都不夠細心。
生3:因為他驗算時沒有認真地計算,而是看著答案就抄上去。
師:這樣的驗算能起到真正的檢驗作用嗎?
生(齊答):不能!
師:那同學們在驗算時一定要注意這些問題……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們明白了驗算的重要性,即驗算是計算中很重要的一環,它為前面的計算把關;更明白了在計算時要細心、用心、專心。
反思二:利用好勝心,促進逆向思維,挖掘學生的主動思維潛能
在學生學習了加減法驗算的方法后,按常規教學的思路給學生出一些加減法的驗算練習固然必要,但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并沒有真正體會到驗算的重要性,卻只把驗算作為一種形式,很多時候即使進行了驗算,但還是不能發現錯誤。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關鍵在于讓學生領悟到“驗算時不能流于形式,不能照抄答案,要認真地去重新計算”。依據小學生的好勝心較強這一特點,筆者在練習中設置了“肯定障礙”,把學生認為錯的答案判斷為正確的,并用跟學生比賽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仔細地檢查,從而發現其中的錯誤,并通過思考“驗算了為什么還會錯?”這個問題,逆向思考“驗算時要注意哪些問題?”通過學生的懷疑、檢查、判斷、爭辯、歸納、發現等思考環節,既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驗算的重要性,又能挖掘學生的主動思維潛能。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實踐和反思,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這一特征去設計“障礙性”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跟學生比比賽、斗斗氣、唱唱反調,可以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學習,使課堂教學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開發區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