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月松
杭州市余杭區塘棲第一小學創辦于1906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經過歷任校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學校從小變大,由弱變強,有了巨大的發展,特別是近十幾年,學校順應歷史的潮流,緊緊抓住機遇,勇于實踐,開拓創新,得到了跨躍式的發展,成績較為顯著。我校先后被授予浙江省示范小學、全國教科研先進實驗學校、浙江省現代技術教育實驗學校、浙江省綠色學校、杭州市文明學校、浙江省百年名校、浙江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國家級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浙江省青少年集郵基地學校等多項榮譽。然而,我們并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近年來,為了響應新課標的號召,我們開始嘗試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并積極討論阻礙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接下來,筆者就學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問題及對策展開討論。
一、阻礙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新課程的實施,國家和社會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想要提高教育水平就要提高學校的硬件設施水平、師資力量及教育教學質量,否則,就會出現需求與供給不協調的現象,這將會影響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危及學校的生存。經過對學校的調查和思考,筆者發現了諸多制約我校發展的問題。首先,學校的發展空間太小,根據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的規定,我校占地面積嚴重不足,建筑面積更是緊俏;其次,發展的潛力小,后勁不足,若與正在完善建設的兄弟學校相比,更是面臨沖擊和挑戰;最后,師資隊伍建設和素質教育的質量有待提高,學校的實際教育水平與外界的心理預期存在一定差距,有“名不符實”的征兆,學校的發展顯然已處于“高原期”階段。因此,學校要想取得長久的發展,就必須盡快解決上述問題,然而,多年來卻存在諸多困境,那么,該如何擺脫這種困境呢?筆者認為,必須從“弘揚傳統”與“開拓創新”著手,做到前瞻性和整體性的統一,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對策。
二、尋求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針對以上諸多問題,筆者認為,學校要想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要從硬件設施、師資力量、文化建設、自我宣傳以及尋求社會關注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革,具體如下。
1.重新規劃,適當定位
雖然我校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由于學校建校早、設備陳舊,許多硬件設施不符合省標準化學校建設的標準,造成了學校的許多工作很難開展,素質教育也難以實現,我們不能再以“百年名校”沾沾自喜,須對學校適當定位。而且,鑒于學校發展面臨的問題,學校須重新規劃,可申請搬遷或擴建:首先,要明確學校的發展方向,定好規劃,提出設想;其次,取得上級領導部門認可和支持;最后,結合浙江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的標準,將規劃好的方案付諸行動。力求通過多方努力,把學校改建成規范化、標準化的求知樂園,營造高質量的學習環境,以滿足和適應新課程實施的需要,從而重拾“百年名校”的美譽。
2.追求學校的內涵發展
硬件設施的改善能夠改變學校的外觀,給學校的教育提供外部保障,然而,學校要想尋求長久的發展,必須要提升自身的內涵,也就是提升教育實力。因此,筆者認為,學校需要走一條尋求內涵發展之路。
(1)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學校開展教育、發揮優勢和展示特色的關鍵,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提升教師的水平。目前我校有浙江省教壇新秀1人,余杭區名教師2人,區學科帶頭人5人,杭州市教壇新秀9人,余杭區骨干教師16人,為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然而,從長遠和發展的角度來看,學校必須要擁有一大批師德好、業務精湛、有一技之長、樂于奉獻的優秀教師,我們應在現有優秀教師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和挖掘。首先,制定教師培養的規劃以及“名師工程”的實施方案,根據規劃和方案有重點、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性地進行培養;其次,成立“教師發展學校”,加強校本培訓,開展校本教研,探索教學中存在的困惑,從而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最后,致力于培養名師,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方法和途徑,促使中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為優秀教師,以鼓勵更多教師的自我成長。
(2)堅持質量立校,開展特色教育,確保教學質量
學校要以教育為本,以教學為中心,把教學質量視為學校的生命線,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這是學校的責任和義務。第一,開展高質量的教學工作,除了教師對課內知識的傳授以外,學校還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大力開展特色教育,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發揮,進一步開展差異教育;第二,在確保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適當調整學科課程,加強校本課程(書畫特色)的開發和利用,使我校的校本課程中滲透地區古鎮文化,體現水鄉特色,形成別具個性的特色課程;第三,在社團活動中增加特色教育,成立興趣小組(學校先后成立了舞蹈隊、合唱隊、銅管樂隊、乒乓球、小籃球、棋類、文學社、美術組、民樂隊、書法組、集郵組等20多個小組),力求做到“課內高質量,課外自由發展”,使藝術教育成為學校的另一大特色。總之,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應扎實推進新課程的實施,確保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從而真正實現質量立校。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校園文化的弘揚,尤其是對于一個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學校而言。我們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傳承辦學傳統,弘揚歷史文化,這是學校創新發展的基石;在弘揚歷史文化的同時,打造學校的新品牌,推動學校的新發展,這是學校發展的動力。因此,我校要挖掘長期積淀的校園文化,并將這些文化主題融入到辦學理念之中,在影響教師思想的同時,也循序漸進地改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習慣。由于學校歷史悠久,我校在歷年曾培養出許多名人,學校須緊緊抓住這一優勢,打造“名人效應”,建立校史榮譽陳列室,邀請校友來校作報告,聘請校友為校外輔導員,在增強校園文化內涵的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同時,還可利用古鎮的人文景觀來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從而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強化學生的行為規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除了要傳承歷史文化以外,我們還要不斷創新,構建現代學校文化,加強信息化管理,緊跟時代發展,加快學校的現代化建設步伐,從而把學校打造成一個歷史文化與現代氣息并存的百年名校。endprint
3.加強宣傳,擴大學校知名度
學校要想取得長足的發展,就要獲得外界的支持,想要獲得外界的支持,就要加強自我宣傳,擴大學校的知名度。筆者認為,可通過教育理念宣傳和校園文化宣傳兩個部分進行:我校的教育理念是在新課標的指引下進行改革的,改革后的教育理念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我校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不僅有著良好的歷史文化氛圍,而且還與現代化接軌,形成了歷史與現代并存的校園文化。在進行宣傳時,要充分利用媒體報道、街道宣傳以及校辦刊物。此外,還可開展多種主題活動,例如“名師與你相約”,讓教師走上街頭與社會進行溝通,讓他人更了解這所學校。通過多種途徑的宣傳,力求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在獲得更多支持的同時也能提高學校的自身價值。
4.辦好新課程背景下的家長學校
教育必須堅持“三教”結合。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有關,尤其是在實施新課程的背景下。因此,為了加強學校與家長的交流與溝通,學校須開設適合不同年級段學生家長的家長學校,使每一位家長都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同時,轉變家長的陳舊觀念,使家長配合學校做好新課程的教學工作。近幾年來,學校堅持辦好各年級的家長學校,聘請專家來校講課,開展家校論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校關系融洽,為全面實施新課程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5.尋求外界的支持與關注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外界的支持與關注,尤其是在發展面臨很多困難的今天,我們期待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筆者認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關注首先應體現在創造更多寬松的條件,給學校提供創新、實踐、突破和探索的空間,同時適當引進專家提供策略指導,幫助學校尋找創新和發展的良方;其次,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關注還應體現在如何盤活資源,分類指導,發揮、放大學校在區域內的品牌效應,幫助學校實現百年老校的價值,共同推進百年名校的發展。
總之,筆者認為,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我們一定要發揮獨特的優勢,用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辦學特色,以硬件設施、師資建設來帶動學校的長遠發展。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獨特的文化驅動力來影響學生、家長和社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斷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從而打造名副其實的百年品牌名校。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塘棲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