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對學生成長的意義越發重要,那么,如何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實效呢?本文將結合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中的“生活因愛更美麗”這一活動主題,探討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實效的有效策略。
“生活因愛更美麗”這一教學內容由“關愛無處不在”“這是我們的心意”和“隨時伸出我的手”等三方面組成,旨在教育學生關愛與幫助弱勢群體,從而使他們體會到:生活因為有了幫助而變得更加美麗。
一位教師展示了這樣的教學設計。
其一,播放一段有關弱勢群體的生活錄像,然后,教師針對錄像內容進行總結。其二,讓學生觀看課本插圖中展現的弱勢群體,并要求他們討論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態,然后,請他們談談如何幫助弱勢群體。其三,教師應讓學生明白:關心和幫助弱勢群體須體現在實際生活中,并從點滴做起。其四,要求學生撰寫一份倡議書,號召全社會關愛弱勢群體。
這一教學設計既有優點,又有不足。優點是:通過觀看視頻、講述故事、討論交流和寫倡議書等形式讓學生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有了較深的認識。不足是:教學策略單一(只以看視頻、講故事和小組討論等形式展開教學),既沒有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觀察與體驗,又沒有引領他們進入教師精心創設的情景之中,因此,他們的感悟并不深刻。
其實,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道德經驗,并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道德經驗,從而讓學生在真正的體驗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針對“生活因愛更美麗”這一教學內容,筆者運用了四種教學策略,最終提高了教學實效。
一、在現實生活中搜集實例
1.教學設計
教師可設計三個教學環節。其一,在課前,要求學生走訪一些幫扶弱勢群體的機構,并完成相關表格(見表1)。其二,在教學新課內容之前,教師播放歌曲(《愛的奉獻》),以營造愛的氛圍。其三,提出問題。問題一:“四(3)班學生王鋒,他的身體有殘疾,每天上下樓梯很不方便。當其他同學在操場上快樂地玩耍時,他只能一個人默默地坐在教室里;當他想上廁所時,不能自理,而需要其他同學幫忙。如果王峰在我們班,你會怎么做?并說說自己的想法。”問題二:“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值得稱贊的、幫扶弱勢群體的行為?”
2.教學反思
要讓學生具有正確的道德行為,就要讓學生懂得評判,因此,在教學之前,教師可先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搜集相關事例(走訪幫扶機構,了解幫扶對象和幫扶事例)并暢談自己的感想,以激發和升華他們的情感,從而認同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然后,再提出有假設性的問題(如果王鋒在我們班,你們如何做),讓學生自由表達。最后,教師進行總結,以使學生明白具備正確的道德行為的重要意義。
新課程理念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須參與其中,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搜集實例,以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并樹立最直接、最有效的道德意識。新課程理念還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占據主體地位,因此,當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搜集實例時,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以使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從而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學生交流時,教師應允許學生自由發表意見,以便感知學生真實的道德情感,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最終讓學生形成嶄新的道德認知。
二、在榜樣示范中提高認知
1.教學環節
教師可設計三個教學環節。其一,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出示盲文書,播放手語視頻,展示各大景點對弱勢人群免費開放的標識,并讓學生說說它們的作用。其二,展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的一些圖片,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再播放汶川現在的圖片,并提出問題:“是什么力量讓汶川變得如此美麗?”其三,播放有關生活中沒有愛心的行為的視頻(例如:車輛占用盲道,公交車上無人給老年人讓座等),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其四,請學生說說發生在身邊的有關樂于助人的事例。
2.教學反思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小學生而言,好的榜樣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榜樣教育”,即引導學生學習他人的模范行為,以促進他們自身思想品德的發展。所以,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是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在角色換位中增進情感
1.教學環節
教師可設計四個教學環節。其一,展示圖片,請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中的弱勢人群,并要求學生思考弱勢人群會遇到哪些困難。其二,請學生根據圖片內容進行角色扮演,以體會弱勢人群生活的不易。其三,要求學生暢談感受(先進行小組交流,再進行全班交流)。其四,請學生談談遇到弱勢人群時應怎么做。
2.教學反思
如何促進學生更好地內化“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內容呢?“角色換位”就是較好的策略之一。“角色換位”,即讓學生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定式,進行換位思考,從而激發他們情感上的認同與共鳴。這樣,學生就可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并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正確的判斷,最終形成樂于助人的美德。
四、在社會實踐中體驗、感悟
1.教學設計
其一,請學生根據身邊弱勢人群的實際情況,設計一些行動方案,以幫助他們生活得更好。其二,要求學生抒寫愛心日記(記錄自己幫助別人的事例),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其三,組織學生到社區敬老院和殘疾人服務中心做義工,使學生在實踐中親自體驗。
2.教學反思
只有強化“品德與社會”教學內容與真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才能訓練學生過硬的心理素質,以激發他們參與實踐的熱情,并促使他們深入理解關愛和幫助他人的意義,從而逐步提高認識、參與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最終提升道德素養。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應建立在學生真實體驗的基礎上,所以,教師要竭力為學生創設開放和創新的實踐活動情景,以使他們在真實的情景中體驗、感悟,并產生真正的道德情感,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作者單位:山東省莒南縣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梁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