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文

韓永漢今年60歲了,是個熱心腸的人,兩年前在兒子的幫助下在村里開了一個雜貨店,生意還不錯。
這天,遠在百里之外的表弟蘇全找上門來,說是今年雨水大,家里的老屋不修不行了,希望表哥能借他5000元。
韓永漢知道這個表弟喜歡玩麻將,做事也不大靠譜,有心要拒絕。但考慮到畢竟是親戚,而且大老遠地過來,他袖手旁觀說出去也不好聽。于是出去給兒子打了一個電話,回來后對蘇全說:“我兒還行,一說他表舅借錢,他一口就答應了,但孩子說要有個協議……唉,如今這孩子啊!”說著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蘇全一聽,連說:“應該的,應該的,我簽就是了。”
于是韓永漢按兒子剛才在電話里囑咐的,草擬了一份“借款協議”。上面寫道:韓永漢借給蘇全人民幣5000元。蘇全在2013年10月底之前歸還。過期不還按每月6%計算利息,直到歸還之日。蘇全看完后很快就簽下了自己的名字。簽完字,韓永漢當場就把5000元錢交到蘇全手上。蘇全表示感謝之后,拿著錢很快就回去了。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到了2013年10月底,韓永漢想起那筆借款,就天天等著蘇全來還錢。一等等到了年底,韓永漢忍不住了,就打電話提醒蘇全。蘇全倒是痛快承認了有這事,但說暫時沒有錢,要再等一段時間。
又等了一個多月,韓永漢又打電話過去,蘇全不耐煩了:“你催鬼呀,我沒錢,你愿咋樣就咋樣吧!”
韓永漢也是火爆性子,當時就跳了起來。呵,借錢不還,還當起大爺來了。他跟兒子一商量,決定將蘇全告到法院。韓永漢父子倆也不全是為了區區5000元,主要是想讓法律好好懲戒一下蘇全。
法庭上,蘇全對借款的事矢口否認,說根本沒有拿到過韓永漢的錢。韓永漢便拿出了那份雙方簽字的“借款協議”,他本以為借錢還錢,證據確鑿,要回借款不成問題。但沒有想到的是,法院最后的判決令韓永漢大跌眼鏡。法庭判決竟駁回韓永漢要求蘇全歸還借款5000元本金和600元利息的請求。
法院的理由是,被告雖然承認自己在“借款協議”上簽字,但并不承認收到了協議上記載的5000元借款。原告也拿不出證據證明自己向被告交付了5000元借款。因此,原告要求被告歸還借款和利息的訴訟請求證據不足。
律師點評:
根據法律關于“誰主張,誰舉證”的訴訟原則和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本案的“借款協議”確有漏洞,上面沒有明白無誤地寫清楚被告是否收到5000元。協議只能證明有這么一個約定而不能證明是否已有交付。這樣,只有協議而沒有借據的韓永漢之主張顯然就出現了問題。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韓永漢并沒有其他證據證明蘇全收到了5000元,而證據不足,其訴訟請求當然就得不到法院的支持了。
日常生活中,有時太過復雜,反而會使漏洞增多,像上述案例,不如寫張借條:“今收到……”明白無誤。如有糾紛,原告可憑借條得到法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