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瑤
王建宙,全球最大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的前董事長,退休后儼然成了互聯網的信徒。
11月15日,在中信書院的一個論壇上,王建宙和周鴻祎多次“交鋒”。“我們剛剛在會客廳已經吵起來了,”周鴻祎形容微信和蘋果的應用商店等正在把傳統運營商逼上梁山,而運營商想要轉型,無異于“讓鯊魚去爬樹”。
王建宙停頓了幾秒才回答,運營商就像是公路,以前跑的是馬車,現在跑的數據、流量,是汽車,這意味著需要更寬的路,互聯網公司與電信運營商可以實現雙贏。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運營商如何避免淪為“管道”?王建宙給出的建議是,運營商應該果斷從話音經營轉向流量經營,同時也不放棄“應用服務”。但是每當問及移動和聯通的具體問題,王建宙又三緘其口。
在電信業從業數十年,王建宙作出的最正確的決定,或許是在十年前排除眾議,大舉進入農村市場。
2004年,擔任中國移動總經理兼黨委書記之初,王建宙就提出了開發農村市場的建議。當時分析師們對此紛紛給出負面評價,理由不外乎建設成本太高,市場前景堪憂。王建宙認準這件事,“即使我們不做,別人也會去做;即使今天不做,明天也一定會做。”
結果,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的差距由此拉開。當中國移動向著全球最大用戶數、最高市值的運營商的目標狂奔時,背后站著的正是中國農村市場的龐大用戶。
外界對他的評價大多是遠見卓識,同時占盡了中國電信行業大發展的“天時”“地利”“人和”。
1978年,王建宙進入電信業工作,在郵電部門工作二十多年后,他歷任中國聯通與中國移動的董事長。他的職業生涯幾乎就是一部中國電信行業的發展史。
這曾經是中國最輝煌的產業之一。1990年,中國內地的移動電話用戶總數是2萬,8年過后,這個數字變為了2357萬。即便如此,王建宙說,那時最大膽的預言家也不會想到,二十多年后移動電話會成為每一個人的生活必需品。
用戶數量發展到一定規模后,王建宙開始深耕增值業務的價值。
在微信已經深入人心的時代,人們還是能夠想起短信、彩鈴、手機報這些曾風靡一時的業務。在高峰時期,短信收入曾占到中國移動全部主營業務收入的10%,每天平均的短信量曾達到過20億條,直到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分流了這一業務,比重才下降。
在王建宙的任期內,中國移動的收入、凈利潤和用戶數從2004年到2011年增長了近三倍。2006年8月,其市值超過沃達豐,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電信運營公司。王建宙在其新書《移動時代生存》中將其形容為“大象快跑”。

王建宙。攝影/董潔旭
五年前,3G牌照頒發后的某一天,王建宙站在金融街29號中國移動總部大樓7樓辦公室內,隔著玻璃幕墻看著金融街兩旁林立的寫字樓,看著匆匆忙忙行走的人群。他心里有些沉重,“這是自中國移動成立以來所承擔的最艱巨的任務。”
這個被王建宙視為最艱巨的任務是,中國移動被分配到中國自主3G標準TD-SCDMA,聯通和電信則分別獲得WCDMA和CDMA2000這些與歐美、日本通行的3G標準。為了建設TD網絡,中國移動付出了巨大的代價。TD-SCDMA 技術先天不足,此前沒有任何商用化的先例,而在后期,沒有相應制式手機匹配的問題也越發突出。
如果說這個網絡建設是“不得不為”,那么與iPhone談判其實可以主動選擇。
早在2007年,中國移動就已開始與蘋果公司進行商談,二者的2G模式相符,但始終因“收入分成問題無法達成一致”。2008年,蘋果不再與運營商實行收入分成的模式,運營商可按常規的手機采購方式向蘋果訂購iPhone,但二者的合作仍然沒有達成。王建宙透露原因,“iPhone的采購方式包含了許多特別的條件,包括采購數量、用戶補貼、廣告等多個方面,同時,中國移動希望蘋果也能推出具有TD-SCDMA功能的iPhone的3G版本。”
2008年初,王建宙對外界表示稱,過去18個月中,中國移動已經與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首席運營官蒂姆·庫克(Tim Cook)等高管進行了三輪談判。
后經多方消息人士披露,由于蘋果堅持通過在線商店直接向客戶出售iPhone應用程序,導致雙方談判最終破裂。當時的媒體報道轉述王建宙話稱,這一要約會對中國移動在國內手機互聯網行業中的主導地位造成威脅。此時,王建宙已經意識到如果運營商不把住“應用商城”的入口,終將淪為“管道”。而中國移動當時正在制定自己的戰略,將提供用于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序。
多年在中國大陸市場占據壟斷地位的中國移動,當時還難以放下身段啃下這塊堅硬的蘋果。最終,2009年,中國聯通率先與iPhone達成了合作,成為蘋果在華的唯一合作伙伴。為了這場3G時代的豪賭,中國聯通做出了巨大讓利。
聯通版iPhone4上市的頭幾個月,每個月的用戶增長都在數十萬以上,其中多數來自中國移動前用戶,憑借WCDMA的先天優勢和與蘋果的合作,聯通在3G領域一度趕超中國移動。
2012年,中國電信也順利引入iPhone4S。中國移動和蘋果的談判屢次無果而終。王建宙退休后,2013年12月23日,中國移動和蘋果公司終于宣布達成長期協議,推出適合中國移動2G、3G和4G網絡的iPhone,中國移動和蘋果于2014年1月17日正式發售iPhone 5s和iPhone 5c,不僅支持中國移動的4G(TD-LTE) 服務,也支持中國移動的3G(TD-SCDMA)服務。至此,中國移動終于順利聯姻蘋果。盡管在國貨手機制造商崛起的今天,這看起來似乎已經太遲。
王建宙卸任前的最后幾年,互聯網如旋風一般在傳統領域攻城略地。微信的誕生,一度被視為是運營商語音業務的終結者。
時任谷歌首席執行官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幾年前來訪中國移動時,曾很認真地問王建宙一個問題:“有沒有可能讓用戶免費使用話音,你們靠數據收入來生存?” 王建宙的回答是,“不可能,這樣公司會破產的,因為我們70%的收入來自話音。”
從2009年起,中國移動的主營業務利潤增幅大跌至個位數,到2011年增幅只有不到一成,到2013年,中國移動首次出現了全年凈利潤下滑。另一方面,中國移動的每月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也跌至兩位數,這和國際上的約200到300元平均值相去甚遠。
2011年,騰訊推出了手機聊天軟件微信,僅14個月的時間注冊用戶就破億。一邊是互聯網公司的狂歡,一邊是電信運營商們的叫苦不迭。曾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短信與話音業務受到嚴重沖擊。運營商們沒有想到,競爭竟然來自這樣一個小小的手機軟件。
王建宙并不諱言微信對運營商的殺傷力。面對媒體,他多次表示,微信、微博確實會替代一部分手機的話音和短信,這是技術發展的必然。但是微信、微博用得越多,網絡的數據流量也增加得越多。“事實上,數據流量正在成為電信運營商實現業務增長的最重要的引擎。”
這還不是王建宙最擔心的事情。咄咄逼人的蘋果公司不只帶來了iPhone,還帶來了“應用商店”(app store)。2008年7月11日,蘋果應用商店正式上線,3天后,可供下載的應用達到了800個,下載量達到1000萬次。世界各地的電信巨頭們無不感到震驚。軟銀董事長孫正義曾說,蘋果的應用商店所產生的影響甚至有可能會超過iPhone本身。
一時間,應用商店幾乎成為IT巨頭的標配,誰不上馬誰就落伍:谷歌推出了為安卓設備開發的在線應用程序谷歌商店(Google Play),微軟則推出了Windows手機商店(Windows Phone Store)。
電信巨頭們顯然都意識到了,從行業生態鏈的角度,應用商店使手機終端制造商直接參與了應用服務的經營。而網絡運營商除了提供接入服務以外,完全沒有參與交易,也就是說,運營商扮演的只是“管道”角色。
王建宙也感到,“這對電信行業的震動遠遠超出了以往歷次變化。”
與其在移動互聯時代單打獨斗,王建宙后來選擇與國外同行抱團取暖。
2010年2月,中國移動和英國沃達豐、美國威瑞森和日本軟銀這四家運營商一起在紐約召開聯合創新實驗室(JIL)會議,主要用于推出新產品。在工作晚餐前,王建宙特意申請30分鐘的發言。
“運營商如果不直接參與應用的開發和運營,我們就會變成‘啞管道。”那時,還不流行OTT(指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各種應用服務)的說法,他只能拿電器與電力公司的關系來做比喻,“電信公司就會變成電力公司,電力公司的責任就是提供電力,至于用戶將電力用于電視機還是用于空調器,與電力公司完全無關。……長此以往電信運營商將被邊緣化,效益也會隨之而下降。”
王建宙看到國際同行們邊聽邊點頭,似乎很贊成自己的意見。最后,他向這幾位掌管著世界主要電信行業的同行發出了疑問:“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應對?”
突然就出現了冷場。沃達豐曾做過這方面的嘗試,推出過名為360的手機服務,客戶使用360定制手機可以獲取各種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服務。但是,推廣并不順利,谷歌、雅虎和諾基亞的免費地圖服務很快就取而代之,沃達豐隨后停止了這項服務。
事實上,王建宙不是沒嘗試過。中國移動的應用商城(Mobile Market)于2009年8月份就已上線,但比起已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的蘋果商城與安卓商城,不過是九牛一毛。
EnfoDesk易觀智庫近期發布的《中國移動應用分發市場監測報告2014年第2季度》顯示,擁有百度手機助手、91助手、安卓市場的百度系市場份額占比四成多;360系與騰訊系的分別各占兩成多,余下的一成多則由獨立第三方應用商店瓜分,其中就包含移動應用商城。
更早之前,中國移動就開始布局移動互聯,建設九大基地。首個音樂基地很快取得了成功,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一度效仿跟進。在音樂、閱讀、游戲、電子商務、動漫等基地中,王建宙格外重視廣東互聯網基地。除了移動應用商城之外,飛信、139郵箱等都是曾讓人耳熟能詳的產品。
當初雄心勃勃的布局,十年之后看起來卻有些“大而不精、全而不實”。除音樂、視頻、動漫外,其他基地業務已陷入長期虧損,靠集團“輸血”維持,無法與民營互聯網公司展開有效競爭。
近期,有消息稱現任董事長奚國華已決定對將九大基地進行調整,擬籌建為一家新媒體公司,并力爭在明年1月正式投入運營。
2013年末,騰訊市值相當于三個多中移動,比三家電信運營商之和還要大。運營商在苦苦思索轉型之路的同時,互聯網公司的崛起卻勢如破竹。
在移動互聯時代謀求生存,中國移動也不是沒考慮過像日本軟銀那樣投資一些像阿里巴巴的互聯網公司。王建宙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時也曾想過購買一些騰訊的股份,還通過投行去找了其股東,位于南非的一家公司,帶過信,但沒有正式談。
“一看到它(騰訊)當時股價100多塊,我們就覺得已經不得了了。那么騰訊肯定也對我們的這個機制有顧慮,所以有過這種愿望,但是沒有行動,實質性的談判從來沒有過。”
盡管業績數據沒有以前好看了,由于體量巨大,這一年中國移動仍然沒少賺。全行業近七成的凈利潤被其拿走,約為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利潤之和的五倍,這個數字也是BAT三家公司同年利潤總和的兩倍還多。
“一家獨大”一詞即使放在今天也仍然不為過。一位業內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中國移動顯然習慣了這樣的地位,此前在與互聯網公司的合作上也不如其他兩家態度積極。
事實上,王建宙對于“移動互聯”的思考很早就開始了,他知道什么是要做的。審時度勢向來是王建宙的強項,但在做與不做、如何做的抉擇之間,他仍然受制于許多因素。
“中國移動布局移動互聯網,可謂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上述人士這樣形容。
王建宙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對于互聯網,運營商缺乏一些專業的知識或經驗。“但最本質的還是DNA的不同,傳統運營商跟互聯網公司的基因很不相同,這在無形中增加了難度。”
對于王建宙來說,一方面要維持這個龐然大物的運轉,另一方面,企業機制并不能很好地支持改革。
2012年3月22日,就在中移動宣布王建宙退任當天,中國聯通發布了2011年的業績報告。聯通在2011年的收入大幅提高,增速排在了第一。
這有些諷刺。對于中國移動來說,最具優勢的2G用戶趨于飽和,TD-SCDMA的產業鏈落后于其他競爭對手的3G制式,4G的TD-LTE也尚未成氣候。
中國移動在王建宙時期的高歌猛進已經一去不返了。
轉型迫在眉睫。日前,工信部發放了第四批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批文,包括小米、優酷、富士康在內的8家民營企業獲得了虛擬運營商牌照,加上前三批拿到牌照的25家企業,目前國內已經獲得牌照的虛擬運營商數量達到33家。
虛擬運營商的進入,被寄期望帶來一定的鯰魚效應。在許多國外運營商看來,兩三張牌照的競爭就已經足夠激烈了。
王建宙依然樂觀,“我只能說中國的移動通訊市場產業足夠大,大到你們都想象不出來。”他回憶過去,2G時代怕3G沒市場,3G時又擔心4G沒市場,結果市場出乎意料地大,難點只是在于“怎么把它發掘出來”。
他現在更能以一個曾經的親歷者、如今的局外人來看運營商的發展。他看好虛擬運營商的加入,因為這能夠把民營企業好的機制帶進來,把互聯網公司的創新精神帶進來。
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誰將來會做的更好,就看誰從語音轉到數據轉型轉的好。將來不光是騰訊要做IP電話,運營商的電話也要變成IP電話了,因為這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誰轉得快,誰將來就會取得主動。”
目前,移動互聯網已經依靠網絡連接、移動設備和應用服務三個環節形成了一個新的生態系統,玩法早就已經不同于過去。
在王建宙看來,運營商務必參與到應用的開發當中去。“盡管很難,但我相信電信運營商一定能夠找到一種能夠發揮出運營商特點的新的應用。”他還強調了一句,“企業的基因是可以改變的。”
王建宙對非洲的一家運營商印象特別深。肯尼亞的薩法瑞通信公司(SafariCom)于2007年推出了一項M-Pesa服務,可以用手機直接購物和存取現金。談到這,王建宙的語氣變得興奮起來,“我一直認為手機是可以成為錢包的。”
在擔任中國移動董事長期間,王建宙總是隨身攜帶五個手機,方便隨時做測評。退休后,他還是習慣帶兩個手機,一個iPhone,一個華為。在旁人看來,移動還有許多未竟事業,王建宙自己卻覺得“無憾”,“在全世界全中國移動通訊發展最快的時候,你直接沖進去了,任何事情跟這個相比的話都不足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