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終于到基層公務員們頭上了。他們抱怨,這個春節跟春晚似的,都快淡出鳥來了。湖南官員們總結出一句話,錢難發、禮難送、還要被查崗;北京公務員們列出年會不辦了,公車入庫了,過節連個蘋果都得自己買了等各種不適應;重慶、河南兩地公務員還上交了上億的“紅包”。
聯想起去年公務員過年的相關新聞:一個曬購物卡曬到手酸的公務員媳婦,讓網友羨慕嫉妒恨地唱出“嫁人就嫁公務員”。今年對公務員來說,真可謂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2013年3月至今,國家連發的15道禁令,涵蓋了從“舌尖”到“車輪”、從辦公用房到賀卡、從會所關門到煙花等方方面面。于是乎,剛剛過去的一年,幾乎成了公務員吐槽年,收入低、壓力大、買不起房叫苦聲、叫辭職,可謂一浪蓋過一浪。
《解放日報》統領的《上海觀察》連續刊發了《公務員:這一年少掉的福利》《公務員隊伍開始動蕩了嗎?》等系列文章,揭露了基層公務員的尷尬處境。一位上海市原市級機關80后公務員自述辭職心路歷程的文章,稱收入7年沒漲,職級7年沒變,學會的能力是“聽話加寫報告”。
過節期間,訴苦叫冤的規格又升級了。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蘄春縣株林鎮黨委書記陳菊珍心酸地說:“我是正科級干部,現在每個月工資2400元。過去,兄弟姊妹們羨慕我在機關工作,吃國家飯 ;現在,隨便一個打工的都掙得比我多。”
如果說基層公務員發發牢騷撒撒嬌,還能贏得網民一點理解和同情,那么鎮書記的悲情,就只能被網民集體鄙視了。一是鎮書記好歹算“一方諸侯”,真是靠每月2400元工資過日子嗎?二是鎮書記出入有公車,隨便一個打工的能享受出入有公車的待遇嗎?三是鎮書記的酸甜苦辣和打工的酸甜苦辣能是一個檔次嗎?那些總喜歡和打工仔比工資的書記、市長,也不想想,除了那些危險工種或強勞力或伺候人的工資高外,一般打工仔的平均工資水平能高過他們嗎?!
網友們忍不住“將軍”:工資低工作累,你倒是辭職呀?可惜,根據河北的統計,2006年到2010年各級行政機關30萬公務員中,主動辭職公務員人數為255人,平均每年50人左右,公務員年辭職率僅為0.017%,而中國各行業平均離職率是15.9%。顯然,公務員不辭職,要么有灰色收入,要么看中的是其背后的優厚福利和社會地位。2014年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的考生達到150萬人,也都是奔著“有面子”“有油水”來的。
如果沒了灰色收入、沒了超國民待遇會怎么樣?《 經濟觀察報》在北京、山東、遼寧等省市的公務員調查顯示,一些公務員認為,如果反腐的態勢持續下去,特權帶來的各種“福利”將會消失,工資變“裸”,人員會出現流動。
更值得關注的是,據《南方都市報》等媒體報道,廣州國際健康產業城管理委員會主任覃朗已經掛印下海,他也由此成為近6個月里,廣州市第四位被證實辭去公職“下海”的處(廳)級官員,引發了當地官場的地震。
不過,在中國,公務員都是精英,哪能流失?在2014年廣東省“兩會”上,已經有多名人大代表呼吁給公務員加薪。評論員沈彬就直言不諱地說《公務員撒嬌要傾聽但更要警惕》,我們要警惕某些利益群體利用“優勢話語權”干擾中央的反腐工作。
公務員喊窮要如何破解?時評人王傳言說,“從表面上看,公務員曬工資哭窮僅僅是一種個人行為,但在這種個人行為背后卻隱藏著信息不對稱的矛盾。而這樣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必然結果卻是公眾對于公務員工資的誤讀。”說到底,在一個信息不對稱的環境里,公眾和公務員都可能成為受害者。家庭財產公開不但可以幫公務員“洗清”不白之冤,還能在他們漲工資時,不會遭到公眾的一致反對。這,才是真正的“裸”。
春節過后,是留在家鄉發展,還是走出去打拼,又成了人們的兩難選擇和熱議話題。

北京市煙花辦5日發布消息稱,從1月30日(除夕)凌晨至2月4日(初五)晚24時,北京因燃放煙花爆竹引發的傷情下降、火情數量同比明顯降低,燃放總量和持續時間比往年明顯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