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書逸DAISY:如今,保定像一個挨了批評的孩子,更加低調,更加謹慎。
@ 螺石戶外:北京雖已開始反哺周邊地區,但“環首都貧困帶”依然存在。
@順忠哥哥:規劃規劃,紙上畫畫,墻上掛掛,希望能給些實在的優惠政策才好。
@RTS張早:受地理和天氣環境的制約,京津冀想要達成江浙滬這種經濟圈很難。
陳主任和陳導演
“我能說的已經寫了,你去看我寫的文章。”陳曉卿的朋友張立憲這樣答復我。
那是一篇很好的小文章,溫情而調侃,說上帝要有光,于是有了紀錄片,要有吃貨,于是有了陳曉卿,二者結合就是《舌尖》。
無論朋友還是合作者,都小心地避免回味或琢磨陳曉卿的言行,如果非要說,那就是貼切的表揚。這沉默跟陳曉卿的身份有關,也多半來自他的個性。
陳曉卿挺高大,五官端正,相貌屬于憨厚那一類,但你絕不會認為他憨。他非常得體,也很善意,但給你一種感覺,他的善意隨時要收回,因此你要很小心地把交談進行下去。
看得出,他處在一個壓力很大的狀態里,很累,不得不在幾件事之間來回跑,一會兒忙這個,一會兒忙那個,這些東西消耗著他。和一切被事務性工作牽著走的人一樣,他挺煩躁,需要壓著性子。在可以發作,又不會造成什么損失的時候,他也會罵幾個臟字。
作為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理想主義那一套似乎不合適。攝影師給他拍照時,他強調了好幾次:“不要讓我笑。”沒有理由,也沒人敢問,他習慣了這樣說話,同意或拒絕都很明確,讓你忍不住想按他說的辦。

他也確實不需要商量,說要水,水就來了,要時間,時間就安排好了,要不見誰,那就不見。在這間辦公室里,他被稱為“陳主任”。
不過,陳主任和陳導演還是有區別的,陳導演會拍拍小保姆,跟山區孩子打成一片,但陳主任有時會說一些場面話。是的,天分周圍有很多東西,要讓天分顯現出來,就要把周圍的東西弄清楚,這一點很多人做不到,但陳曉卿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