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志

英國《經濟學人》4月12日
雷曼兄弟公司在2008年破產之后,“金融危機的爆發是政府放棄對市場的控制所致”,這一假設開始廣為人所接受。而相應對策就是政府需要出臺更多的管控規則。在很多時候,政府出臺管理和救市措施的本意是保護普通投資者,但實際上產生的效果,是在危機上覆蓋了更多的政府干預和扭曲的風險承擔措施。這種局面在歷史上并不少見。比如從1792年到1929年的五次金融災難,它們不僅解釋了現代金融體系的起源,更揭示了政府不斷加大介入金融業力度所產生的憂人結果:政府的介入保護了財富和銀行的收入,但投資者們也因此忽視了金融機構的信譽,將存款放入那些提供高收益率,但資本安全性較差的銀行。就當下而言,讓政府對金融業放手的可能性非常低,但他們至少可以吸取歷史教訓,將救市所產生的債務和補助列入國民經濟核算賬戶,認真評估上述政策所產生的代價。

美國《時代》4月21日
如今全球面對的最復雜的毒品問題,不是脫氧麻黃堿、海洛因或是可卡因,而是人工化學合成類毒品。由于美國聯邦和各州無法迅速將每一種新配方的合成毒品列入非法藥品名單,這些合成毒品甚至能被當成合法藥品出售。面對合成毒品的驚人傳播速度,美國立法者們正試圖尋找有效的應對之道。

德國《明鏡》4月14日
怎么辦,如果我的父親是罪犯,我該怎么辦?《明鏡》周刊記者施尼本在國家檔案館找到了有關其父母納粹歷史的材料。這對他來說是痛苦的。如今,德國不少家庭仍不愿談及父輩的納粹往事。本刊電視臺將施尼本的經歷拍成了紀錄片,并將開辟專欄,請納粹后代談如何尋找過去,如何面對歷史。

日本《東洋經濟周刊》4月19日
“如果汽車公司不生產汽車了,該怎么辦?”富士膠片公司在10年前提出了這個問題,并果斷決定改行干其他業務。幾年后世界上最大膠片企業之一的柯達公司,走上了破產之路,富士膠片公司則健康地生存了下來。日本企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開始出現了急劇的變化,而IT化以后,不同產業之間的滲透則變得更加容易。
報紙
德國《世界報》4月13日
據最新民調,大多數德國人對網絡危險置若罔聞,年輕人尤其突出。調查報告呼吁一方面個人加強安全意識,同時政府也要采取更多保護措施。
英國《衛報》網站 4月11日
通過海外避稅港欺詐財政部并逃脫數十億稅款的英國居民,或更易面臨監禁和高額罰款。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表示往屆政府沒有制定嚴格的政策,現在他正計劃做出改變。
日本《日刊現代》 4月11日
為改變形象而開設官方網站的日本最大黑幫組織“山口組”,近日在其官網上發表了批評安倍的言論稱,“深刻感受到日本正開始走向法西斯主義”。
網站
俄新網 4月13日
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在接受NTV電視臺專訪時聲明說,白俄羅斯不排除烏克蘭難民將涌入的可能性。盧卡申科說,目前已經有數千難民涌入。他還指出,白俄羅斯將為烏克蘭的白俄羅斯族人負責。
英國《新政治家》4月14日
患有焦慮性障礙的英國人如今已經高達300萬,雖然專家認為焦慮不過是人類一種普通的情緒,但1/7的英國人都在通過服用藥物來控制自己的焦慮,而各種抗焦慮藥物往往又產生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