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志剛
11月20日,第五屆香山論壇在北京舉行。自2006年開始,香山論壇每兩年在北京召開一次,每屆論壇的主題均與亞太安全有關。今年的香山論壇不改初衷,以習近平提出的亞洲新安全觀為指導,將“合作與共贏: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定為主題。
本屆香山論壇,不論是在規模上還是級別上都有提升。升格后的香山論壇已經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安全防務對話平臺。借此平臺,中國全面闡述了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新安全觀。
《中國新聞周刊》近日專訪了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國際軍事分會秘書長陳學惠大校,就香山論壇涉及的安全議題作進一步解讀。
中國新聞周刊:這次中方邀請日本官方派代表團參加論壇,但日本官方沒有代表參會,這說明什么問題?
陳學惠:日本一直有學者參加香山論壇的活動,這次也有日本學者。日本防衛研究所所長齋藤敏夫、日本防衛大學教授山口昇、日本政府構建和平特使、日本外務省前副大臣山中燁子作為學者也都來了。
這次論壇規格升級,必然要邀請防務部門或者是武裝部隊的代表參會。據我所知,日本方面高度關注,但最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未能正式組團參加。我們對日本的邀請一直持續到論壇召開。
目前中日關系比較敏感,媒體作出了一些猜測,但我認為不要做過度解讀。論壇本來是一個多邊的對話平臺,即使有防務部門和武裝部隊代表團來,也沒有那么敏感。日本官方可能更多是由于其他方面的考慮,未能參加,我們表示遺憾。這和我們論壇的主題及代表構成、舉辦方式沒關系。我們希望下一屆論壇,日方能夠派相應層級的人員來參會。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是否有意借助香山論壇在安全領域謀求更多的主導權?香山論壇發揮了哪些作用?
陳學惠:這有很自然,像球賽一樣,中國在主場肯定要發出中國的聲音。亞洲現在有不少對話平臺,有一軌的,一軌半的,二軌性質的也有,包括韓國的峨山論壇、首爾防務對話,印尼的雅加達防務對話,香格里拉對話等。但和歐洲相比,亞洲還沒有一個相對完整的地區安全機制。
香山論壇由二軌升格為一軌半后,縮短了專家學者和決策層之間的距離,優勢明顯。以中國目前的國際地位和地區安全的需求,應該有一個和大國地位相匹配的安全防務對話平臺。現在看來,香山論壇順勢而為,水到渠成,已經成為一個規模和影響比較大的區域安全對話平臺。

2014年11月21日,以“合作共贏: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第五屆香山論壇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圖/新華
中方搭建香山論壇,就是希望把世界所有關注并真心愿意幫助亞洲實現安全與和平共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共商化解矛盾、相互包容、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之道。打造這樣一個集各方智慧、擴大共識、增進合作的高端亞洲安全和防務對話平臺,既反映中國所秉持的和平發展的基調,也契合了亞洲各國謀和平求發展促合作的呼聲。正如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在本屆論壇上發表演講時指出的那樣,在本地區內討論如何構建一個亞太安全架構,“最適合的場合就是香山論壇”。
不過,香山論壇只是亞太地區安全防務層面一個高層級的對話平臺,它代替不了其他機制的作用。許多安全防務領域的問題還是要在國家層面解決。論壇畢竟不是解決問題的場所,但它有利于促成問題的解決,有利于相互了解對方的安全關切,有利于決策層了解各方意見。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提出新亞洲安全觀后,其他國家反應如何?
陳學惠:一些來自東盟國家在發言中呼應了我們倡導的安全觀。但一種觀念提出來,不可能強迫人家接受。論壇是對話交流的場合,求同存異。不同的國家處在不同的發展水平,對安全的構想和需要也在不同的層級。中國提出的新亞洲安全觀是中國的安全構想、安全觀念,要求所有的國家一下子都來支持你,不可能也不現實。
在傳統安全領域,有的國家還是死守冷戰時期的思維,對同盟結盟關系情有獨鐘,這不利于構建亞太地區安全機制。中國強調的是伙伴關系,伙伴關系是共同應對挑戰,而結盟關系強調的是找出一個共同的敵人和對手。所以在傳統安全領域,消除冷戰殘余是一個大課題。
此外,亞洲新安全觀是中國的創意,要靠我們的實際行動來獲得共鳴。
中國新聞周刊:在此次對話中,中國要直面哪些疑慮?
陳學惠:首先,眾多國家對中國應當承擔的國際責任有很大期待,我覺得這個責任必須承擔。我們要用多元化的思維思考從哪些方面提供公共安全產品。其次,就是怎么處理好領土問題、島礁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我們的政策明朗清晰,但還要做工作,把我們的清晰思路告訴對方,包括我們處理問題的總原則、總途徑,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告訴對方我們的底線。第三,對于中國軍力的發展,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常萬全上將從五方面闡述了中國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原因,進一步詮釋了習主席所言“中國塊頭大,但不好戰”的和平發展愿景。
此外,中國軍事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孫子提出的慎戰、止戰思想。用今天的語言來解讀,還可以增加一個懾戰。發展軍事力量的目的是為了不打仗,當然,這句話還有一層含義,如果沒有打贏的能力就談不上止戰、懾戰。
各國應該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推動防務部門和軍隊的經常性往來,建立穩定的防務安全磋商機制,深化雙邊和多邊交流,凝聚更多共識,增進戰略互信。中國軍隊踐行亞洲安全觀,是國際安全合作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愿與各國軍隊一道,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
中國新聞周刊:此次論壇還有一些閉門會議,涉及哪些內容?
陳學惠:關于海上安全議題,此次有一個閉門的專題就是海峽安全,很多國家代表參與討論。從各方反應來看,至少我有一個印象,就是這個問題各國都很關注。我個人的感覺是,這個問題還需要不止一次的探討。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作為區域大國,其發展引起一些周邊國家的擔憂,在此次對話期間,中國釋放出哪些釋疑的信號?
陳學惠:中國體量大,引起一些國家猜測,這種心理上的反應也正常。特別是十八大報告提出來建設海洋強國,引發一些議論。作為陸海兼備的大國,不能享有陸海兼有之利是不正常的,我們多次強調開發海洋,而不是搞侵略侵占,但這種釋疑還不夠。
由海洋開發進程引起一些疑慮也很正常,但我們建設海洋強國一定是在正當的情況下,合理的范圍內,并且遵守海上的一些國際法的規定。堅持海洋強國的方向沒錯,建設海洋強國有多方面含義,不僅僅是經濟上的,還有諸多領域。
比如說關于漁業協定,在規定的海域,規定的捕撈數量都要遵從。但我們也主張,對一些越界的漁船,也要有人道的處理方式。就我所知,在海上出現風暴的時候,很多國家的漁船到我們的港內來避風,我們是非常人道地給予幫助,這絲毫不影響我們進行嚴格的海上管理。此外,還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海盜問題,海嘯等自然災害問題。
諸如此類發展中形成的問題,要用發展的眼光來解決。傳統矛盾一時半會解決不了的話,可以擱置爭議。不過,我們所主張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前面還有一句“主權在我”,這個原則不能動,在此前提下才能共同開發。
中國國新聞周刊:緬甸國防軍總參謀長拉臺溫上將在論壇上說,“中國始終支持緬甸,但我們也離不開美國”。如何解讀這種說法?
陳學惠:緬方在發言當中很坦率的說出了觀點,我非常理解。緬甸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必然要獨立自主地處理與各個大國之間的關系。任何一個國家都面臨各式各樣的國際關系,包括與大國的關系。國際關系極其復雜,小國處理與大國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
一般而言,維護國家利益是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相信緬甸會依據其國家利益和國際環境變化處理好與大國的關系,不會以犧牲某一個大國的關系來處理與另一大國的關系,它也需要尋找平衡。
從多個角度來看,我們同緬甸的關系還是很有利的,不會因為一時一事來判斷緬甸處理大國關系。拉臺溫上將也說了,緬甸與美國發展關系并不影響中緬友好。
中國新聞周刊:緬甸的觀點是否可以視為亞太國家的普遍心態,是否意味著中美會在亞太地區長期角力?
陳學惠:我們不愿意從地緣政治的角度過多地揣測這件事。無論是中國和緬甸的關系,還是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系,都有地緣政治的一面,有經濟的一面,有傳統領域的一面,有人文的一面,也有歷史的一面,是多角度的。所以切忌把我們和其他國家的關系,單純地用地緣政治眼光來分析。現在有一種單純用地緣政治方法看問題的傾向。地緣政治理論作為一種分析工具,有它適應的場合和背景,可能會做出一些相對公允、值得參考的結論,但如果把地緣政治理論作為分析問題的唯一理論,包打天下,就會產生一些問題。
這就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國際關系理論,包括國家關系理論,面臨著創新發展。我們有必要探索出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符合客觀情況,并且科學分析問題的核心方法。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利益的問題上,分析方法亟需改造和創新,這個問題很重要,也很難。
各國學者、智庫,包括一些公共知識分子,要科學理性,從亞太實際出發,考慮各方安全關切,照顧各方舒適度,為培育合作共贏的亞太地區安全架構共同努力。
(感謝中國軍事科學院宣傳部田儀偉對此次采訪提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