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靖 Ashish Chaturvedi

中印兩國的人口之和接近世界總人口的40%,貿易總額占全球貿易總量的10.5%。印度礦產資源豐富,并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農作物一年四季可生長。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也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均衡的發展中國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印兩國都保持了經濟快速增長,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中印兩國既有很多相似之處,又高度互補。例如,中國的制造業與印度的服務業是很有趣的優勢對此。印度的服務業高度發達,特別是外包產業更是全球化領先;雖然印度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強于中國,但是中國的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高于印度。中印產業結構的差異性意味著雙方在很多領域都可以取得雙贏的合作,并為雙方創造了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機會。
印度與中國同屬區域大國,隨著中國更加重視在整體上和南亞國家發展關系,中國逐步在運用自身經濟和影響力,推動南亞國家全方面合作,發展利益共同體,印度在其中的戰略位置尤其突出。
習近平主席9月中旬到訪印度與莫迪總理在會晤時表示:中印要在鐵路等設施建設,產業投資等領域打造一批示范性項目,引進區域一體化進程。
中國和印度雖然采取不同的改革開放模式,但都抓住機遇成功實現了經濟起飛。
從經濟規模水平和結構方面對中印經濟實力進行比較來看:經濟規模上,經濟總量不斷擴大。90年代以來,中印經濟分別增長9.5%和6%左右;2001年GDP分別達到14123億和5797億美元,占到全球的3.7%和1.5%。
就全球GDP排名而言,兩國合計占全球GDP比重從1990年4.3%提高至2003年5.2%,在發展中國家比重從22%提高到33.8%。但與西方大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從國土面積和人口來衡量,印度是中國的最大鄰居。和中國一樣,印度也在急速現代化,經濟發展快速。無論是內部追求現代化還是外部追求國際地位,印度和中國都有共同之處。更為重要的是,也和中國一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也一直處于高漲狀態。印度的民主制度使其很難產生一個強有力的政府。
確切地說,中國對印度的認識仍然非常膚淺。
傳統上,中國對印度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文學藝術文化方面,對其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外交戰略等方面的了解甚少。隨著印度的發展和中印兩國之間各種問題的浮現,中國對印度的認識必然要加深。
印度和中國對彼此都很重要。印度對中國基礎設施所取得的成就很贊賞,但是印度能否克服官僚作風和真正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還要拭目以待。印度還提倡學習中國的企業家精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尤其是在低碳與循環經濟方面。
我們應該意識到當前中印關系已經不僅是雙邊關系,更是全球焦點問題與關系,印度之外的國際政治經濟因素在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和印度的關系。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為了制約中國,包括美國和日本在內的其他大國近年來一直試圖和印度結成緊密聯盟。實際上,中國,美國與印度被稱為新的“金三角”關系,任何大的變動都會影響到全球戰略格局,所以說經濟關系不是中印關系中最重要的方面,而地緣政治將會主導兩國關系的未來走向。推動兩國關系的不僅是經濟利益,更是政治利益。
目前,中國與印度兩國領導人就雙方的定位與發展方向達成一致,即互利合作的伙伴關系。然而,具體如何開展與實施這種伙伴關系,擴大共同點,縮小分歧,在經貿和其他共識較多的領域加強合作,為解決雙方仍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與分歧奠定基礎,實現優勢互補,仍將是中國在21世紀所面臨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