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象封:既然人生,具有一切樂趣的全部人生,在我面前敞開來,又何必在狹窄的、閉塞的位子上奮斗和勞作呢?
@雪蓯嫂:90后創業還是要謹慎,畢竟還年輕,缺乏原始資本,也容易犯貪大求全的錯誤。
@墨墨睿睿:我眼中的90后很有想法,敢說敢做,不喜歡受到束縛。但是,免不了很多嬌縱的壞習慣。如果能好好磨練,再成熟些,是很不錯的一代。
看完這組報道,真是不得不感慨,現在的孩子們太幸福了。敢想,想到就能去做,可以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可以拉到風投。即使沒有這些,他們原本就是低成本微創業,失敗了再來,實在不行就找工作,或者再去讀個書。我們那會兒想做點事情承受的心理壓力太大了。 (子方)
一個“85后”眼中的“90后”
雜志出來了,文章轉到朋友圈,一位同事標注:“來自90后記者的報道。”確切地說,我是89年生人,離90就差了那么一點。
采訪的過程遠比寫出來的稿子有意思。那些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即便偶爾流露出刻意回避的稚氣,但更多的是與年紀不相符的成熟。他們有的已經拿到了數百萬的投資,有的已經有了近百人的公司,他們也懂得適當地“曝光”自己,帶來“話題紅利”。
采訪中,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自己的大學時光,參加學生會,學習,談戀愛,畢業,工作……絕對是傳統意義上的“乖學生”。被父母的期望、社會的標準推著往前走,走到如今,在90后面前卻像被拍到了沙灘上。
伏牛堂創始人張天一講了一件趣事。一次,他和一位河南的搬家大哥聊了起來。“一月收入多少?”“扣了吃住兩萬。”“很可以啊!”“辛苦錢,每天忙到十一二點。”
張天一好像一下子想透徹了,灑脫了:“讀書若只為找工作謀生,若不能讀得豁達灑脫,反而汲汲利益人事,即便為了活而活,為了精致而精致,看似聰明,實則愚昧。何為何為。不如工地搬磚。”
對于90后而言,創業很多時候也是自我的博弈。
1992年出生的尹桑開發出“一起唱”軟件,但上線不久,便遭遇了創業團隊解散的狀況。最初的三位元老都是他最好的朋友,但因為各自的規劃、精力問題,適時退出了公司。從最初的 “我要啃下攜程、打倒藝龍、一統OTA(無線下載)江湖”,到“雖然沒有摔得很慘,但也讓自己和團隊感到失望”,再到“有時候創業者需要勇敢地去顛覆自己,才能創造未來”,尹桑的內心經歷了一場漫長的戰役。
很難從幾個樣本就管窺一個群體的特征。但從他們身上,的確能看到一些共性。
“too young,too naive(太年輕,太天真)”,出自電影《中國合伙人》中一位教授對男主角孟曉駿的評價。不少人也是以這樣的眼光看90后創業者。但電影中也有一幕,在餐館里,一位老太太對正在打工的他說,“You are young, you can go far away from here.(你還年輕,你可以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