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世貿組織(WTO)上訴機構駁回了中國對稀土出口管制訴訟裁決的上訴,決定維持今年3月該組織專家組對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起訴中國對稀土等礦產實施出口管制案的裁決:中國對稀土等礦產實施的出口配額、出口關稅以及企業出口權管制,違反了中國作為WTO簽約國應該履行的促進和保護貿易自由化的義務和承諾。至此,歷時兩年、由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發起的針對中國的稀土貿易訴訟案,畫上了句號。
對WTO的這一裁決,很多人表示困惑不解:中國通過限制稀土出口而保護自己的環境不受污染,何錯之有?保護環境已經成為全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識,為何中國政府沒有權利限制稀土出口以保護環境?也有國內評論家以陰謀論的思維來解讀,認為這是美國、歐盟和日本利用掌控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者的優勢,在經濟上圍堵中國的又一行動。
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中國現已取代日本成為國際貿易訴訟對象的第一大國。不幸的是,很多貿易訴訟案都以中國的敗訴而告終,而每一次敗訴都會刺痛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民的自尊心,并加深國人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的懷疑。
的確,中國所遭遇的敗訴案子里可能有冤假錯案。但要想準確理解這場稀土官司的結果,我們還需對WTO關于貿易和環保訴訟的原則和歷史有清楚的了解。
保護環境是維持可持續發展、造福后代的基本國策。問題是,限制稀土自由貿易是保護國內環境的必要條件嗎?換句話說,假如不限制稀土出口,是否有措施來保護受稀土開采而破壞和污染的環境呢?
稀土對環境的破壞與污染是在采掘時產生的,這與稀土是在國內消費抑或是出口到國外沒有關系。換言之,假如稀土不出口,而僅在國內進行加工處理然后再賣到國外,會造成同樣的環境污染。因此,稀土出口與環境污染沒有直接聯系。以保護環境為由而采取的各種限制稀土出口的措施,不適用于WTO的特殊條款——允許為保護動物、人類和環境而采取的手段。
另一方面,對稀土出口實施配額管制和出口稅,違反了WTO的非歧視原則。既然稀土開采過程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程度不因出口或者國內加工使用而有所不同,那么以環保名義僅對出口稀土加稅和實施配額限制,而對面向國內銷售的稀土卻沒有采取類似措施,就形成了對外國稀土進口企業的歧視。在中國對稀土出口管制后,國內稀土價格下跌、國際市場價格大漲,就是這種歧視政策的直接后果。
在WTO主持的訴訟雙方聽證答辯中,中國代表反問發起訴訟國的代表:不用關稅、配額和出口管制,如何保護中國的環境?歐美和日本等國代表提出了各種建議:提高資源稅、征收環境污染稅、加強環境執法等措施。這些措施都是環境經濟學教科書上所羅列的,并且已被驗證的環保政策。從生產環節著手采取針對稀土開采的環保措施不僅是最優的,也可避免歧視外國稀土進口商的問題。
實際上,世界上有許多國家不開采稀土,而它們并不會成為WTO的被告。因為不開采本國稀土,則沒有歧視問題,更不存在阻礙稀土貿易的問題。
以保護環境的名義實施貿易保護,在上世紀90年代即開始興起。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在1991年以保護海豚為名對墨西哥產的金槍魚實施的禁運。美國認為,墨西哥漁民用來捕撈金槍魚的漁網,不符合美國制定的保護海豚的標準,在捕撈金槍魚時會殺死海豚,因此禁止進口墨西哥產的金槍魚。而墨西哥則認為,美國的做法是為了保護美國漁民,于是雙方就把官司打到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最后GATT裁決美國對墨西哥產金槍魚的禁運,違反了該協定關于保護自由貿易的規定。
中國在2001年正式加入WTO,從此結束了美國國會每年利用審議最惠國待遇而向中國施壓的游戲,也讓中國企業和產品得以更自由地進入國際市場。同時,加入WTO也意味著喪失了制定貿易保護政策的自由。WTO成員國只有減少和廢除貿易保護的義務,而沒有實施任何新的貿易管制的權利。
保護環境要從源頭做起,國際貿易僅僅是貨物的跨境流動,其本身并不會破壞環境。因而,貿易手段不應該成為保護環境的政策選擇。
邢予青(亞洲開發銀行研究院能力建設與培訓部部長,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經濟學終身教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