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自2013年9月,國家發改委、交通部召開《依托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指導意見》起草工作動員會以來,沿江各省市都在積極爭取,將本地區的發展納入到這一新的國家戰略之中。
盡管長江橫貫東西,將沿岸的十余個省市聯系在一起,但由于歷史和地理原因,其中很多省市的經濟往來并不密切。相反,由于產業類同,這些城市表現出很強的競爭關系。
“現在的長江經濟帶是分段的,不是連續的。要把整體潛力發揮出來,就必須把它的‘經絡打通。”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說。
作為國內較早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專家,肖金成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認為,不能簡單將長江視為一條水上運輸線,而是要充分利用長江沿線,特別是上中游地區資源稟賦好、人口密集、運輸成本低的優勢,打造一條具有活力的產業密集帶。
而這其中最關鍵的,是上下游要加強協作,破除壁壘,讓各種生產要素在長江流域自由流動。
中國新聞周刊:去年開始,國家提出依托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并將它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后面的背景是什么?
肖金成:長江經濟帶是中國最有發展潛力的地區。自古以來,長江流域就是富庶之地,也是我國稅收的主要來源地。但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該流域中上游的潛力還未充分發揮。新一屆政府有一個新的思路,就是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把中上游也發展起來。
因為從整個國土空間來看,西部地區有大量國土不太適宜人類居住,即使有再大的投入,也未必能集聚更多的產業和人口,而在長江的干支流,是有條件的。在有發展潛力的地方,在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加快發展,東部帶動中西部,從而使長江流域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的區域。
其次,之前我們搞開放主要在沿海,東部港口有區位優勢,所以外資企業主要集中在沿海。未來的開放將是雙向開放,長江經濟帶將延伸到云南,通過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進入印度洋,長江經濟帶將成為太平洋連接印度洋的紐帶,也要向西開放,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相聯系,將成為太平洋連接大西洋的紐帶。
此外,還有利于推進城鎮化。中央提出三個億人口的目標,大量的農村人口要轉移出來,轉移到哪里去?有產業的地方才有工作崗位,農民進城才能找到工作,但不能所有的人都去東南沿海。長江沿岸就是一個理想的區域,這里不僅有很多大城市,比如上海、武漢、重慶,而且沿江還有很多中小城市,發展的潛力很大,可以聚集產業,成為城鎮化的重要載體。
中國新聞周刊:最近,除了長江經濟帶以外,國家還提出了絲路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等區域經濟概念。與其他區域相比,長江流域的優勢在哪里?
肖金成: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備生態環境、水資源、土地空間等條件。從全國的空間格局來看,西南地區雨量充沛,但缺乏空間,不太適合大規模的建設。西北地區以黃土高原、戈壁灘、沙漠為主,降水量少,有些地方生存都很困難。東北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土地肥沃,但是很多城市是資源型城市,開采時間很長,資源面臨枯竭,再加上原來國有企業占比較高,很多體制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所以也很難在短期內把潛力發揮出來。
相對而言,沿海地區的區位條件最優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也是一直在率先發展沿海。先是珠三角,再是長三角,現在是環渤海,從南向北轉移。為什么?因為投資者最在意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要素成本提高了,產業就會朝成本較低的區域轉移。所以現在北有環渤海經濟圈,南有長江經濟帶,這是兩個很有發展潛力的地方。
長江經濟帶和別的區域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僅能把東、中、西部連接在一起,加快正在推進的產業梯度轉移,還可以繼續向西,與依托歐亞大陸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相連接,向西走向大西洋、向南奔向印度洋,實現沿海、沿江、沿邊全方位開放。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有哪些制約因素阻礙長江經濟帶的發展?
肖金成:長江經濟帶包括九省二市,范圍很大,十一個省市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都希望產業向本省聚集。但是,經濟帶作為一個區域需要合作共贏,需要一體化發展。如果沒有合作,發展過程很難順暢。比如航運,各省市都希望把自己港口的地位提高,都希望船停靠在自己的港口,這體現出各省市還是在考慮自身的發展。
我們需要在港口一體化建設上下功夫,使貨物的流通更順暢,降低物流成本,我認為這是第一個需要克服的障礙。
第二個障礙是長江上游干支流的一些地方不太適合人類居住,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將萬劫不復。現在那里居住了很多人,環境壓力已經很大。我們應盡量讓當地居民到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去。但這也面臨很多問題,一是他們不愿意出來,二是下游的地方政府能不能接納他們。
第三個障礙是沿江兩岸中小城市的基礎設施還非常薄弱。有些地方難以集聚產業,難以集聚人口,主要問題是基礎設施薄弱,這些地方往往財政收入水平比較低。只有基礎設施比較完善,才能聚集產業,有了產業才能聚集人口。
中國新聞周刊:行政壁壘一直被認為是區域合作最大障礙。在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中,該如何克服這個障礙?
肖金成:我認為,長江經濟帶建設還是需要一個中央層面的協調機構。像西部大開發有西部大開發辦公室,東北振興有東北振興辦公室。
區域合作不能僅靠文件,需要上一級來推動,否則幾十年可能也沒有太多進展。當然這個機構可以是臨時的,完成歷史使命后,可以撤銷,不一定成為常設的機構。
協調機構成立后,需要拿出具體的措施,制定一個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規劃,大家按照規劃去做。誰也不能搞新的壁壘,這樣有可能在不長的時間內就能有很好的效果。
中國新聞周刊:為了把長江建成黃金水道,國家提出建設綜合立體的交通走廊。黃金水道的建設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肖金成:過去長江流域主要靠水運,但中上游有些三、四級航道,影響運輸的效率。三峽大壩的建成,極大改善了上游航運條件,但由于運量的激增已經使其成為航運的瓶頸,很多船到三峽大壩要等好幾天。解決三峽翻壩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在港口建設方面,沿江很多城市都計劃擴建港口,但船不會每個港口都停靠,因為貨物有目的地。所以哪些城市建大港,哪些建小港,需要統籌規劃。
我去瀘州考察過幾次,他們非常重視港口建設,希望提升瀘州港的地位,使其成為長江上游地區的重要港口。
但僅僅想通過轉運其他地區的貨物,而本地產業比較薄弱,很難建成大港。因為航運公司的選擇性很強。只有發展產業,才能夠從根本上增大貨運總量。所以,港口的建設和產業的發展要協調起來。
中國新聞周刊:作為長江中游的大城市,武漢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該如何定位?
肖金成:作為長江大港,無論鐵路、港口、航空,還是產業,武漢的基礎都比較好。武漢市人口也很多,我們希望它能更好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把產業鏈條向周邊延伸,帶動周圍的城市,不能搞一市獨大。
武漢周邊有一些條件比較好的城市,比如上游的荊州、宜昌,城市規模都不大,尤其荊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早在漢朝就已經頗具規模,但現在城市規模較小。所以未來一定要支持這些城市,加快發展這些規模不大但條件非常好的城市,使其能集聚產業和人口。
中國新聞周刊:有報道稱,南京市正在積極爭取長江航運中心的定位。另外,關于南京長江大橋對航運的影響也有很多爭議。
肖金成:南京過去總是和上海綁在一起的,兩個城市離得很近。船舶到南京,就一定走到上海,上游的船不可能到南京,就折回去不往前行了,所以南京的地位比較尷尬。
南京本身產業很發達,尤其周邊地區很多貨物都會在南京裝船、卸貨,貨物吞吐量很大,所以沒必要爭這個地位。要航運中心的帽子,意義不大,關鍵還是要看貨物吞吐量。
此外,南京長江大橋的確影響大型貨輪通往長江中上游地區。但這個問題并不僅僅涉及南京長江大橋,還牽涉上游的很多大橋。你把南京長江大橋抬高了,其他橋不改也不行。我認為船舶標準化也可能解決橋梁影響通航的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長江經濟帶戰略提出后,沿岸的很多城市都提出要加快發展。那么,哪些城市該優先發展?
肖金成:長江經濟帶范圍內的城市不可能都成為經濟增長極。地方太大了,培育不起來,培育一個深圳、一個浦東是可以的,培育一個省都是有問題的。
所以,增長極不可能是全流域的所有城市,而是在長江經濟帶上選幾個條件比較好、有條件成為大城市的中小城市,支持其集聚產業和人口,所以選擇幾個點培育,使其盡快發展起來。至于增長極選擇在哪里,要看哪些地方條件比較好、有潛力、具有帶動作用。
上海、武漢、重慶、成都都存在人口過度集中的問題。長江中上游總體上發展比較滯后,但武漢、重慶、成都等城市規模較大,容易出現大城市病。
但另一方面,大量地級中心城市規模偏小,吸引集聚人口能力不足。江蘇的南通、鎮江,安徽的蕪湖、安慶,湖北的黃石、荊州、宜昌,江西的九江,湖南的岳陽,四川的瀘州都在長江邊上,其條件跟武漢、重慶差不多。還有支流上的城市如上饒、襄陽、衡陽、合川、內江、遵義、昭通、畢節等,都有條件發展成為大城市。
這說明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和發展的空間。如果中上游的經濟發展水平都提高到和下游差不多的水平,那么,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質量就會大幅度提高。
(實習生劉宇航對本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