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寶

近10年來,大慶以年均10%以上的經濟發展速度超過了全國增幅。這個速度來之不易,畢竟,這座石油重鎮要克服沒有增長的石油產量“死面多”、能夠增長的非油替代產業“活面少”的巨大困難。大慶在產業調整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10年前,該市GDP中的油與非油經濟結構比重是72:28,到2013年,這個比重已經調整為43.9:56.1。
截至2013年,大慶GDP總量達到4182億元,占全省GDP比重近30%。大慶人均GDP達到15萬元,排名位居全國城市第4位、東北三省首位,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
去年年底,國務院下發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將大慶確定為“成熟型”資源型城市。
圍繞資源型城市如何轉型相關問題,《中國新聞周刊》在7月8日采訪了中共黑龍江省委常委、大慶市委書記韓學鍵。
韓學鍵是在2008年出任大慶市委書記的。此前,在2004年10月,他從毗鄰的齊齊哈爾市調到大慶,任職大慶市長。2010年,韓學鍵升任中共黑龍江省委常委。
中國新聞周刊:大慶是一座因油而生、依油而興的資源型城市,原油產量一度占全國的半壁江山,目前大慶石油產業規模如何?
韓學鍵:多年來石油工業一直是支撐大慶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從1976年到2002年,大慶油田連續27年保持5000萬噸高產穩產,又連續11年保持4000萬噸穩產。在此期間創造了原油產量第一、上繳稅費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的“三個第一”。
但不容忽視的現實是,由于后備資源接替不足,開發難度不斷增大,大慶的原油產量從2003年5000萬噸高位,逐年降至2013年的4000萬噸,持續穩產的壓力越來越大。
中國新聞周刊:為了應對原油產量接替不足,大慶從什么時候開始考慮資源轉型發展?
韓學鍵:大慶發展始終堅持依托但不依賴資源。早在1990年開始,我們就謀劃發展接續產業,全力推進可持續發展。我們主要是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推動城市長久繁榮。大慶發展之初,油經濟一業獨大,接續替代產業弱小,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發展方式相對粗放,對資源環境的破壞也比較嚴重,雖然創造了較大的經濟總量,但長期下去就會難以為繼。因此,歷屆市委都高度重視大慶轉型發展,從提出二次創業到建設高科技現代化城市,從“一二三四五”發展戰略到建設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這些都是發展思路的不斷豐富完善。
二是完善城市形象功能。大慶的轉型發展,不僅是經濟的轉型,也是城市的轉型。過去由于重生產輕生活,城市建設跟著石油生產走,導致城市規劃先天不足,城市形象品質落后。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注重產城一體、融合互動,全力推進經濟轉型和城市轉型,實現了礦區向現代都市的轉變。
三是打造宜居宜業環境。一個城市,只有產業發展多元化,才能吸引更多客商投資興業;只有城市適宜人居,才能匯聚人流、物流、資金流。為了讓城市更加適宜人居、適宜創業,就必須通過轉型發展,打造多元化的經濟、文化、社會形態,提升競爭力和影響力。
中國新聞周刊:不少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中都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大慶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是什么?
韓學鍵:資源型城市從開發建設到實現轉型,產業發展大體上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資源開采為主,城市經濟發展主要依賴資源。第二階段,資源型產業逐漸衰減,接續產業逐步壯大,二者共同支撐經濟發展。第三階段,接續產業占主導地位,經濟發展擺脫對資源的依賴。
當前,大慶正處于第二階段,是實現經濟轉型和城市轉型最為緊迫的時期,進一步則能突破瓶頸、贏得主動,退一步則喪盡機遇、轉型無望。
對照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規律,客觀分析大慶發展面臨形勢,我認為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一是石油產量比較高,但留給地方加工轉化的較少。2013年,原油加工僅為1272.6萬噸,占年產量的31.8%。
二是原油產量和價格波動對經濟影響仍然較大。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的22%來自石油企業,油價每下降1美元,大慶GDP將減少14億元左右,市級財政將減收3000萬元左右。石油采掘業增加值率比較高,石油產值下降100元,需要其他產業400元產值來彌補,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基礎還不夠穩固。
三是財政總量較大,但地方留成偏低。去年,大慶全口徑財政收入1175.9億元,上繳中央797.2億元、占67.8%;上繳省級170.5億元、占14.5%,市級留成僅為208.2億元、不足18%,上繳省級財政的占全省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例達到53.8%。
四是全市投資總量逐年增加,近幾年增速都在20%~30%,去年總量達到1527.9億元。但中直大企業投資呈逐年遞減趨勢,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例由2011年的32%降至23%,對地方經濟拉動作用有所減弱。
五是隨著城市規模持續擴張和人口加速集聚,社會保障壓力將會越來越大。目前,大慶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15平方公里,城市總人口320萬人、每年增長6~7萬人,每年新增5萬人需要就業,全市仍有低保、優撫對象等30多萬人需要各級政府保障。從支出看,去年全市剛性支出達170億元,并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收支矛盾明顯。
六是全市地下水體破壞問題嚴重,水位沉降漏斗面積達到3700平方公里,85%的草原不同程度出現退化、沙化、鹽堿化,地質和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任務十分繁重。
中國新聞周刊:為了應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大慶在轉型過程中都做了哪些具體工作?
韓學鍵:我們堅持跳出一地一域的思維局限,把大慶置于全國乃至全球的范圍去研究發展定位、去規劃戰略布局,科學設計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路線圖。
在具體工作中,首先是著力打造以石油工業為基礎,石化工業為主導,現代農業、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服務業為支柱的“1+5”產業格局。
深入實施“5·10·15”計劃。即打造5個銷售收入超千億元的支柱產業;建設10個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重點產業;發展15家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骨干企業。目前,已有3個產業銷售收入超千億元、6個產業銷售收入超百億元、8個骨干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培育了沃爾沃汽車、忠旺新型鋁材、新華(大慶)國際石油資訊中心等一批戰略龍頭項目。
其次是圍繞建設宜居宜業城市,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實施“東移北擴、南進西拓”戰略,著力推進慶南、慶北、慶東、慶西新城建設,城市建成區三年新增27.6平方公里,組群組團特色的城市框架全面拉開。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三年累計完成投資1997億元,實施城建項目326個,新建改建城市道路342公里、農村公路438.5公里,架設橋梁22座。薩爾圖機場、武警森林直升機場、鐵路大慶西站、公路客運樞紐、大廣高速公路、龍鳳濕地大橋等一批重點項目建成投用,市圖書館、奧林匹克公園等文體場館陸續投用。
第三是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打牢社會基礎。全面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讓市民共享發展成果和幸福生活。創新社會治理,成立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和群眾工作部,構建起“四級”群眾和社會工作網絡。在全省率先推行“居住證”管理制度,將社會保障、子女就學入托、醫療衛生、就業培訓等基本公共服務向流動人口延伸。
第四是圍繞深化改革開放創新,創新體制機制。在全國率先探索公安警務體制改革,推行“全警管安全”模式;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實行“區直管社區”體制,將市區29個街道、200個社區整合重組為70個新社區。
在轉型發展過程中,我們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并重、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并舉,將建設全國文明城、國家衛生城、國家環保模范城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四城聯創”列為目標,實施植樹、復草、治水、凈氣、降噪“五大工程”,確保大慶生態系統健康完整。
在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上,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堅決避免引進“三高三低”產業項目,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目前,大慶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3%,年均空氣優良天數達到350天以上,去年空氣質量僅次于三亞和湛江2個沿海城市,居全國內陸城市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