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文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長助理、慶陽市委書記夏紅民第二次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本刊記者專訪。他表示,“扶貧,首先要找準扶貧對象,扶到‘點子上,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干部轉變工作作風和方式,農民轉變思想觀念,成為謀求發展的主體。”
基礎靠財政 發展靠金融
《中國扶貧》:去年一年,慶陽市在扶貧開發方面取得的成果如何?
夏紅民:2012年,我們慶陽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4262元,分別低于全國3655元、甘肅省233元,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比全國、甘肅省平均水平更低。貧困人口在慶陽7縣1區均有分布,相對集中在三個貧困片帶和深度插花貧困村。去年,我們改變了以往“救濟式”的扶貧方式,在鎮原縣上肖鄉路嶺村、寧縣湘樂鎮樊灣村等地實行農民“參與式”扶貧,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經過去年一年的努力,慶陽市減少貧困人口14萬,貧困發生率由36%下降到26%。
《中國扶貧》:慶陽市從去年開始試點“參與式扶貧”,效果如何?
夏紅民:“參與式扶貧”的成效非常明顯,我們去年專門在全市組織了扶貧大調研大討論,召開了全市扶貧攻堅大會,出臺了《市委、市政府關于深入推進扶貧攻堅的實施意見》,制定了八個實施方案。
我們把全市的扶貧攻堅工作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更加扎實的推進,主要解決兩大攻堅:一個是基礎設施的攻堅,改善水、電、路、房、田這五大基礎設施的條件;另一個是產業的扶貧攻堅,主要是發展優質優勢產業。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加強了對農民的培訓,把這項工作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進村入戶,以村為單位,圍繞一個產業鏈,組織培訓能人、明星戶和明白人。這種培訓是持續的,我們給每戶都印了一個培訓冊,學不會繼續學,一般情況下要有6-8次的鞏固和強化才能真正掌握一個產業鏈下的技能。
同時,我們仍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用金融資金、銀行貸款來發展產業,財政性的扶貧款用于搞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扶貧》:在效果明顯的情況下,如何讓“參與式扶貧”形成機制?
夏紅民:目前已經形成了機制。我們探索建立了村級“兩議一監督”民主議事管理機制,采取“資金上民生靠財政,發展上扶貧靠金融”的創新舉措,將所有村級重大事項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務都納入村兩委提議、村民代表評議、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的程序決策實施。現在,“參與式扶貧”在全市已經推廣到了277個村。
《中國扶貧》:以后會全面推廣嗎?
夏紅民:全面推廣,要形成一定規模,這是慶陽市在扶貧攻堅方面的成功實踐。
干部轉作風 農民轉觀念
《中國扶貧》:慶陽在貫徹落實“1236”扶貧攻堅行動方面有何創新的舉措?
夏紅民:仍然是剛才講到的基礎攻堅與產業攻堅,還有就是扶貧的培訓到戶。我們現在把過去用于貼息貸款的扶貧資金拿來搞培訓,而農民自己發展產業就用貸款。這樣一來就做到了送技術到戶,起到的作用就更大。另外,在機制上就是剛才講的“參與式扶貧”,把過去“給錢、給物、要我干”,改成現在的“主動參與、我要干”;把過去老百姓向政府要幫助,轉變成現在的干什么都是老百姓自己說了算。同時,政府還要幫助他們干,他們想干什么,自己先干,然后政府再支持他們干,把農民與干部兩者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
《中國扶貧》:您剛才提到了金融扶貧,金融扶貧在慶陽起到了怎樣的撬動作用?
夏紅民:金融扶貧就是用國家開發銀行的錢,我們與他們合作,開展用金融貸款扶持產業發展。從2012年開始,慶陽采取市場化運作,協調金融機構貸款、引導民資注入、建立互助基金作為解決貧困村和貧困戶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目前,慶陽已經在137個貧困村開展了互助資金試點工作,地方財政共注入擔保基金2.33億元,累計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3.2億元,實現了扶貧開發資金的擴量增效,變一次性幫扶為長效性幫扶。此外,我們還要繼續做大做強婦女小額貸款等金融扶貧項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