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近年來,寧波市圍繞“機器換人”,以農機“七大行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農機化科技創新與推廣行動、農機專業服務組織提質行動、優化農機裝備結構行動、農機化政策保障行動、農機安全監管平安行動、高素質農機隊伍建設行動)為抓手,以農業“五化”(農業生產的全程機械化、裝備設施化、控制信息化、生產生態化、服務社會化)為目標,大力實施農業機械化推進工程,強化農機化技術創新、組織創新、服務創新和制度創新,不斷完善政策保障機制,著力推進農機化“五個轉型”(從農田作業主要環節機械化向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轉型,從單一機械向多功能復合型機械轉型,從種植業生產機械化向農林牧漁大農業生產機械化轉型,從產中機械化向產前、產中、產后機械化轉型,農業生產向設施化、智能化、精準化轉型),使“機器換人”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效,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對現代農業的綜合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以水稻生產為主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是農機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農業生產實現“機器換人”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通過機插育秧技術示范與應用、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區域性整體推進、開展“四聯”活動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寧波市率先基本實現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全市擁有插秧機2353臺,其中高性能插秧機2077臺,占88%,2013年完成水稻機插面積4.81萬hm2,水稻機插率達到56%,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6.8%,居全省第一;規模化、工廠化機插秧育秧中心建設不斷加快,全市建有季供秧能力33.3hm2以上的規模化機插秧育秧中心872個,秧田面積255.1hm2,其中早稻規模化機插秧育秧占機插早稻育秧面積的70%左右;已創建的區域性整體推進縣(市)區、鎮(鄉、街道)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1%,機插面積近4萬hm2,約占全市水稻機插面積的80%;全市糧食烘干機總數達到793臺,批次烘干能力近萬噸,市已審核認定的寧波市糧食烘干中心40余家,全市糧食機械化烘干率達70%以上。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基本解決了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生產勞動力緊張的矛盾,“機器換人”成效顯著。
減少特色產業勞動用工,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特色產業“機器換人”步伐,已是寧波市農業生產“機器換人”的工作重點。寧波市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加快蔬菜、茶葉、油菜等經濟作物、水產畜禽養殖等特色產業生產機械化技術的研究和推廣,農機作業領域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由大田農業向設施農業,由種植業向畜牧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全面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發展空間不斷擴大。一是率先在全國開展蔬菜移栽機的試驗、示范和推廣,開展蔬菜工廠化育苗中心和蔬菜冷藏保鮮庫建設,建立了近20個市級蔬菜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二是畜禽飼料機械化加工、自動飼喂、噴淋降溫、排泄物無害化處理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加大了魚塘增氧機、清淤機和投餌機等水產養殖機械推廣力度,以增氧、投飼、池塘清淤為主的各類漁業機械已達51321臺(套)。三是加大對名茶生產加工機械化技術的示范推廣,重點推廣茶葉修剪、采摘及加工機械,主要茶葉生產基地和合作社已基本實現生產加工機械化。以機械直播和收割為重點,繼續加快推進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去年全市油菜機收面積2000多hm2。四是大力引進、示范特色、高性能農業機械。從日本引進2臺鮮大豆(毛豆)采收機開展機采示范,填補了省內空白。據估算該鮮大豆采收機采收效率可達1000~2000kg/h,是人工的80~160倍。開展高效旋翼施藥機(無人駕駛植保小飛機)的引進、示范工作,今年引進4架,在春耕現場會、農機“六下鄉”等活動中進行演示,并召開培訓座談會進行推介,受到廣大服務組織、大戶的青睞。

近年來,寧波市農機部門按照農業部加強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和市政府加快“智慧城市”建設要求,積極開展“智慧農機”建設,構建農機信息化創新平臺,拓展以“機器換人”為目標的農機科技創新應用領域。一是在全國率先開展智慧農機綜合管理平臺建設。2011年起,與中國移動寧波分公司合作,率先在全國開展集網絡視頻感知系統、農機地理信息綜合管理GⅠS系統、農機GPS定位系統、物聯網智能化控制系統、視頻會議系統等于一體的智慧農機綜合管理平臺建設。到目前基本完成網絡視頻感知系統一期工程建設,實現了與農機服務中心、農機合作社、農機示范基地等農機服務網點圖像傳輸及相關通訊服務。農機視頻會議系統已投入使用。二是開展智慧農機項目建設,探索設施大棚環境智能化調控。依托農機科技項目等載體,積極開展將“3S”、物聯網、太陽能等先進技術引入農機化領域的科技實驗,組織實施“智慧農機”項目,重點研究對設施農業的溫、濕、光、肥、水、藥等智能化調控,探索太陽能、地熱能等新型清潔能源的運用,以及對溫室植物、土壤、環境信息的實時檢測、無線傳輸和自動控制。三是開展新型智慧農業裝備的研究、試驗工作,推進農業裝備設施化。聯合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開展無人駕駛插秧機研究、試驗和示范工作。目前該無人駕駛智能高速插秧機,已可實現自動直線形跟蹤和自動轉彎的功能,GPS衛星導航系統定位精確度可達5cm,只需設定插種區域,測控系統就能自動規劃插秧路線,生產率達到0.27hm2/h左右,技術水平已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從2010年開始,在浙江省農業廳的幫助、指導下,寧波市探索將設施農業建設納入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對設施農業(鋼架大棚、玻璃溫室)補貼實行項目管理,重點扶持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產業化基地和農機化示范園區(基地)內糧食、蔬果、規模化養殖、林特、育苗(育秧)等產業建設的鋼架大棚和玻璃溫室設施,并優先對投資規模大、產業帶動能力強,開展設施農業智能化配套的項目進行扶持,保證了設施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農機服務組織是實現轉型升級、“機器換人”的實施主體。近年來,寧波市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機服務組織蓬勃發展。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創建農機專業合作社362家,全市平均每個鄉鎮農機合作社達到2.9個,居全國前列。農機合作組織已成為寧波市先進農業技術集成應用、農業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的主力軍。農機服務組織的經營服務機制不斷創新,為“機器換人”增加源源不斷的動力。一是積極培育新型主體,拓展作業服務領域。引導農戶、基層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創辦符合區域機械化發展要求的特色農機專業合作社,同時鼓勵現有農機專業合作社向特色產業領域拓展。目前寧波市從事特色產業的農機合作社總數達到108家,服務范圍已涉及到蔬果、林特花卉、設施養殖、大米加工等領域。不少合作組織已從單一的糧食產中作業服務,向產前農機農資物資供應、農機技能培訓、農機維修服務、產后糧食烘干、農產品加工和銷售拓展,實現了從育種、生產到加工、銷售完整的產供銷一體化服務鏈。二是大力發展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近年來,寧波市在農機服務組織中大力引導開展技術推廣和培訓、服務和維修、烘干和加工三大中心于一體的區域性農機化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目前寧波市已創建了10家區域性農機服務中心,農機服務組織在區域內開展農業綜合生產服務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帶動力不斷增強。三是加快農機服務組織的聯合、合作和合并。2012年,成立了寧波市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會,搭建農機合作社與政府之間、合作社與合作社之間的橋梁、平臺和紐帶。2013年,余姚、寧海等地成立了縣級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會,余姚、奉化等地成立了農機合作社聯合社。農機合作社通過聯合、合作和合并,進一步增強了經營服務能力。四是按照現代企業模式,探索創建專業化的農機作業服務公司。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寧波市將在今年探索創建1~2家農機作業服務公司,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開展專業化的農機作業服務,并在配套扶持政策上給予適當傾斜,加強指導與服務,幫助其發展壯大。

政策扶持是拉動農機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加快農機化轉型升級、實施“機器換人”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寧波市農機局積極爭取上級部門與市財政部門的支持,農機專項資金從2007年的1300萬元增加到2013年的1.3億元,為農機化轉型升級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在全國率先實施了“五統一”農機作業補貼政策,加快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等先進技術推廣,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作為試點城市,在全國率先實施了農機報廢更新政策,促進老舊高性能農業機械報廢和環保、節能新型機械推廣。落實水稻機插規模化育秧中心建設和水稻基質育秧技術推廣等扶持政策,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今年根據農機化轉型升級和“機器換人”的需求,進一步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將鮮大豆收割機、蔬菜和花卉精量播種流水線等特色產業機械和高效旋翼施藥機(無人植保小飛機)、大糧倉大功率聯合收割機、塔式烘干機、熱泵式谷物干燥機等高性能農機列入補貼目錄,進行市級財政補貼。各級農機購置補貼、作業補貼和農機基礎設施建設、科研推廣、管理服務、安全監管等專項資金也呈良性增長態勢,為農機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