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立鈞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金融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上形成了以銀行為主體的間接金融市場和以資本市場為主體的直接金融市場并存的現代金融體系。在以銀行為主體的間接金融市場中,基本上形成了大型商業銀行、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包括農村商業銀行)并存的銀行體系。這一金融體系的主要特征是服務城市經濟有余,服務農村經濟不足。這是中國金融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如何發展農村金融,更好地服務農村經濟、農牧民生產生活,進入21世紀以來,中央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功能有限,并未達到預期的改革目標。問題出在哪里?該如何解決?本文將做初步的探討。
中國農村金融的特點是二元金融
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逐步退出農村金融市場,農村信用社成為我國農村金融的主力軍。面對廣大的農村市場,農村信用社有限的金融供給顯然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的需求。針對這一現實,中央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積極推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設,2007年,以四川儀隴村鎮銀行為標志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村鎮銀行出現,試圖增加金融供給,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農牧民生產生活的金融需求。但是,現實情況是,由于金融的逐利性特征,絕大多數村鎮銀行并沒有真正設在農村,而是設在城市或者城鄉接合部的市鎮,農村依然金融供給不足,伴隨而來的是繁榮的民間借貸。因此,本文認為中國的農村金融目前處于現代金融與傳統金融、正規金融與民間金融并存的二元結構狀態。
農村金融二元化的原因是金融有效供給不足
中國農村二元金融結構的特征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需求。造成二元金融結構的主要原因是農村金融有效供給不足。如果我們分析中國農村金融二元結構形成的原因,直接的認識是農村金融供給不足。但是如果進行深入剖析,我們會發現,實際上,以農村信用社為主力軍的農村金融供給與農村、農民潛在的金融需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一方面,從金融需求看,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小額、低成本、期限靈活的資金,農牧民生產生活需要風險小、收益穩定的金融產品,使自己節余資金能夠保值增值,滿足未來養老的需求。另一方面,從金融供給看,農村經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和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不高等現實情況決定著農村金融風險較高、成本較高,導致商業性金融供給利率高,信貸條件門檻高,結果催生了高利貸特征的民間借貸繁榮。這種以商業性金融為主的金融供給從總量上看供給不足,從結構上看則是有效供給不足。因此,中國農村金融既存在著一般意義上的供給不足,又存在著有效供給不足,這就是中國農村金融的基本特征。
增加有效供給,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的需求
一是政府對農村經營性資金需求給予適度的風險補貼。一邊是農村金融高風險,商業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很高,另一邊是農村經濟盈利能力不強,很難承擔較高的資金成本。二者之間的資金成本差額應該由誰來承擔?顯然,商業性金融機構對貸款的定價是市場行為,是合理的,沒有承擔的義務。而由農戶承擔,農戶有沒有能力。只能由政府承擔,政府應該研究制定一套機制,拿出專項資金,補貼農村信貸資金成本。
二是通過機制建設引導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服務“三農”。村鎮銀行之所以沒有真正發揮服務三農的作用,主要原因是作為經營主體是否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能夠獲取利潤。農村經濟現有的情況很難實現其經營目標,因此,政府應該通過補貼、獎勵的方式引導村鎮銀行服務“三農”。
綜上所述,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農村經濟處于弱勢地位,很難吸引商業金融為其發展提供服務。政府必須發揮積極作用,扶持農村經濟,扶持農村金融,最終實現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發展的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