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思宇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日前,北京泛亞智庫國際咨詢中心和中國經濟報刊協會智庫研究中心邀請業界專家圍繞如何更好地發揮智庫在決策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研討。現將與會代表關于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對策的發言,簡要歸納如下。
一,深化了智庫的功能認識
過去,人們更多地認為智庫功能只是為政府提供決策服務。而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王元明確指出,從整個社會發展歷史來看,智庫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能是,帶領社會未來發展的、主流的和先進的思想和精神。對于未來先進性和主流思想的闡述,盡管可能是多元的,也可能是矛盾的,但總是朝著進步的方向。對于智庫這個非常重要的促進社會進步的功能,應當給予更多的重視。
二,培育思想品市場
智庫是產生思想品、產生智慧的人才庫。現在“庫”很多,“智”的質量不高,庫里邊的生產品、思想品也不夠。對此,筆者作為北京泛亞智庫執行主席認為,要引導一部分官方、半官方智庫去行政化,變成第三方獨立智庫。使之在深入研究和持續性研究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逐步走向市場,并且在向決策層和市場需求者提供思想品方面,形成平等的智庫競爭機制。誰的思想品有影響力,誰的觀點和建設性意見或戰略設計對國家戰略、國家決策、國家政策及其社會作出的貢獻大,誰就應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張曉晶認為,智庫是思想庫。良好的思想市場環境是智庫得以生存、發展,孕育獨立精神的土壤。在這個思想的市場上,應該有大量的、多樣化的思想產品。在開放的環境下,大家獨立發表自己的意見,才能集中大量的思想資源,激發思想產品不斷產生。
筆者認為,在諸多因素中,決策行政機制對智庫的影響更為深刻。決策行政機制決定了思想市場的規模、供給渠道和市場的多樣性。沒有決策的需求,不可能創造出一個多樣化、大規模的、嚴肅的思想市場。
三,創新智庫運管機制
良好的智庫運行管理機制是建設新型智庫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涉及智庫的科研和人員的管理、成果發布等方面。對此,泛亞智庫主席呂日周指出,應借鑒發達國家智庫運行管理經驗,引進他們的制度設計,消化吸收再創新,由一個部門負責設計、轉化為適合我國國情的政策。在頂層設計中,應給智庫參與決策的機會,只有了解國家需要什么,才能提供出適應需求的智庫產品。此外,智庫還要建立轉化機制,要把研究成果轉化為決策報告、重要論文和有影響力的著作等,拓寬轉化的方法和路徑,這樣才能更有效地為決策服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葛延風也強調,要推進智庫發展,必須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其中包括待遇水平、發展機會、平等自由的研究氛圍和環境、研究視野、成果發布渠道等,綜合運用各種激勵措施,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當然,也需要建立必要的約束機制,規范行為。
四,重視戰略研究
根據我國智庫研究現狀,國務院參事室劉燕華認為,國外很多知名智庫都投入大量的資金研究中國發展戰略,如中國能源發展戰略等等,并得出了很多具有政策指導意義的結論。反觀國內,我們有翔實的資料,很好的科研積累,但更注重研究技術,對戰略研究卻不那么重視。事實上,戰略失誤才是最大的失誤。我們應當建設一流的智庫,為一流科學家提供充足的資金,讓他們創造思想,營銷思想,并且把思想轉換為政策。
美國有2000多個智庫,研究實力非常強。這些智庫就一些專題已經連續研究多年,對一些重大問題都有非常強大的戰略儲備,甚至深入到具體實施環節、談判重點,等等。我國智庫在競爭力、戰略設計能力等方面面臨嚴峻挑戰。如何專門針對國際重大戰略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如何打破部門分割,在國家層面進行跨領域的綜合戰略研究。這是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
五,強調練好智庫內功
練好內功也是建設新型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智庫內功包括智庫人員的研究能力、智庫的產品質量和種類、支撐智庫產品生產的數據和知識基礎及設施的建設等方面。
對此,葛延風指出,目前,有些智庫的研究成果質量不高,主要是一些成果缺乏足夠的理論和實踐依據,行文八股化,而且常常把重點放在過于宏觀的改革方向、原則等方面,在具體方案設計尤其是操作性政策設計方面則很不夠。這和研究習慣、表達方式有關,但更大程度上表現出智庫的整體研究尤其是操作性整體研究的能力不足。因此,必須著力提升研究能力,強化理論和實踐以及國內外經驗的結合,突出操作性政策研究,強化比較分析和政策評估。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趙志耘則強調,中國智庫面臨很多問題,如外部環境問題、運行機制、管理制度等。但更為關鍵的是智庫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為誰提供產品,應當提供什么樣的產品,提供的產品是不是政策決策層所需要的,質量是不是值得信賴。
趙志耘還進一步指出,智庫的產品總體上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參鑒類的研究報告,核心是梳理總結國外的經驗做法和對中國的啟示。第二類是分析類的研究報告,分析類的研究報告首先要把事實說清楚,其次要把問題分析清楚。第三類是政策類的研究報告。政策類的研究報告需要滿足服務對象的特定需求。首先要了解政策制定和適應的環境;其次要合理合法,在合理合法的框架下滿足決策者的政策需求;再次要清楚政策可能產生的后果,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行性分析不夠,不掌握政策執行可能產生的后果,就可能產生誤導和偏失。
筆者認為,我國官方智庫承擔了很多短期的政策研究任務,這些任務使得中國智庫對于政策的延續演化、實際的觀察、問題的把握等方面有了持續的積累。但問題是,中國官方智庫并沒有就此建立一個很持續的數據基礎,沒有建立相應的研究范式。因此,中國智庫需要建立自己的數據和知識支持基礎,將過多經驗性研究轉向更為科學的規范研究。
(作者為中國經濟報刊協會副會長、北京泛亞智庫國際咨詢中心執行主席)